未曾“發(fā)生”的改革——“接受性”課程改革及其“無效”狀況
本文關鍵詞:未曾“發(fā)生”的改革——“接受性”課程改革及其“無效”狀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課程改革的性質(zhì)與立場決定課程改革的路徑、方式方法與實際效果。定位不得當,論據(jù)不充分,課程改革不僅不能取得成功,而且還會造成課程理論與實踐領域的混亂與動蕩局面。當代世界各國課程改革運動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接受性"、"專家型"改革路線,嚴重缺乏專業(yè)品質(zhì)、立場、機制與方法,從而造成課程改革因教師的不支持與不適應而難以落到實處。因而,當代課程改革亟待解決改革的恰切性問題,即改革的性質(zhì)與立場定位的適切性、合理性、可行性問題。
【作者單位】: 渤海大學;
【關鍵詞】: 課程 改革 教師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課程改革:方法的檢視與超越”(項目編號:BHA060036)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23
【正文快照】: 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課程改革必須明確改革的性質(zhì)與立場,這決定著課程改革的路徑、方式方法與實際效果。定位不得當,論據(jù)不充分,課程改革不僅不能取得成功,而且還會造成課程理論與實踐領域的混亂與動蕩局面。事實上,當代世界各地的學校教育并不缺少改革,尤其不缺少課程改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啟泉,黃志成,趙中建;開拓比較教育科學研究的新視域——兼論比較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方法論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2 鐘啟泉;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chuàng)新——與《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3 姚麗霞;洪明;;美國真的處于危險中嗎?——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改革主旨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龔放;;對江蘇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質(zhì)疑和思考[J];湖北招生考試;2007年04期
5 陳智;;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結合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6 劉曉偉;;消解與建構——對“教學回歸生活世界”論爭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02期
7 駱新泉;;大、中學語文教材的重復狀況分析及解決措施[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07期
8 張文軍;;自我負責的課程文化與社會創(chuàng)新[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年01期
9 李繼峰;;論高校的教師教育關懷[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6年04期
10 姜麗華;;日本教育政策的演進及其特征[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汪家寶;;美國E-learning理念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A];教育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服務——第五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論文集(上冊)[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奎明;建構主義視野下的教師素質(zhì)及其培養(yǎ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朝輝;從管理走向領導[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楊紅霞;營利性高等學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成新;整合與重構:技術與課程教學的互動解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蘇鴻;邁向意義的世界[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唐曉娟;美國擇校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周興國;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利;學校課程領導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麗群;論知識準入課程中的國家介入[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吳燕丹;生命關懷視野下調(diào)適性體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動;課程改革進程中的教師阻抗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2 張紅梅;美國高校學生評價方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祖晶;對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課程意識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其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唐小華;課程之于主體的生成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丹;二戰(zhàn)后美國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汪小剛;基于“過程理論”的課程理解及其教學設計[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國平;我國大學創(chuàng)造性教育課程結構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8 孫迎武;文化適應背景下的我國職前教師教育課程[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9 錢紅;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對新課程改革認同感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10 賀玉蘭;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小紅;;論生成性課程事件的捕捉與利用[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年20期
2 韋冬余;吳義昌;;讓課程實施在對話中創(chuàng)生——論課程實施中的對話[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9年10期
3 孫陽春;課程實施:非線性發(fā)展的過程[J];教育評論;2002年02期
4 ;建立促進學校不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J];教育科學論壇;2002年10期
5 王海燕;兩岸三地“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校本化課程實施”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J];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01期
6 張慧娟;李群;董衛(wèi)國;;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生思維成長[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5年04期
7 楊明均;;論課程發(fā)展的理論基礎[J];教育與職業(yè);2006年23期
8 朱瓊;孫士杰;;從陶行知“教學做合一”透視新課程改革[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2期
9 馬曉慧;;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初探[J];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尹弘飚;李子建;;論課程改革中的教師改變[J];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述評[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2 黃啟后;;“人本”、“和諧”思想在課程領域的與時俱進[A];孔學研究(第十二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二次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陳婕平;;發(fā)現(xiàn)、調(diào)整、合作——“生活、學習、做人”課程實施的新策略[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三——“陶花”綻放江南岸[C];2002年
4 何楊勇;;對美國STW改革的評論——一種批判的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申仁洪;;論柏拉圖的課程理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袁鷹;;淺談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7 陸鳳瑾;;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8 何妙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陳潔;;泰勒原理與“校本課程”的建構[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傅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nèi)涵和原則[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文嵐 尹弘飚;課改中教師困境的形成與緩解[N];光明日報;2007年
2 江蘇省太倉職業(yè)教育中心校 朱建清;新瓶豈能裝舊酒[N];江蘇教育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李建平;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N];中國教育報;2001年
4 記者 宋全政;山東將學生體質(zhì)納入學校評價體系[N];中國教育報;2009年
5 東北師范大學 馬云鵬;關注教師在課改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N];光明日報;2005年
6 臥松 譯;美國新教育法4周年 課程實施出現(xiàn)窄化傾向[N];中國教師報;2006年
7 王劍鋒 謝海韻;南山教科中心創(chuàng)新課改成全國先鋒[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8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教育科學研究所 龔道敏;追尋認同[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5年
9 記者朱萍 通訊員 孫祥;特色課改為百年老校增添新活力[N];連云港日報;2010年
10 阜寧高等師范學校 楊定洲;淺談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的課程意識[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洪修;學校課程實施的組織社會學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杜建群;實踐哲學視野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3 周海銀;學校課程管理運作過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鮑道宏;教師課程理解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周曉靜;課程德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孫平;課程實施中的教師主體性及其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張倩葦;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技術與課程發(fā)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艾興;建構主義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9 吳國平;新課程行動中的教師成長[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史暉;轉(zhuǎn)型與重構:中國近代課程制度變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樸昌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發(fā)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沈翰;教師職業(yè)倦怠[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唐悅;教師關注與課程實施[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4 唐福華;課程實施中的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7年
5 趙玉娟;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初探[D];揚州大學;2005年
6 袁志芬;粵北農(nóng)村新課程實施個案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陳汝平;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D];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
8 劉釗;30年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觀念變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芳;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消極情緒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10 孫友林;校本化課程實施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未曾“發(fā)生”的改革——“接受性”課程改革及其“無效”狀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535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45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