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主題進入教育的可接受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discussing the subject of harmon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subject of harmony entering education: as far as harmony as a "foreign" educational topic is concerned, it is acceptable and should be accepted; As far as the social theme of harmony is concerned, it is impossible to prove the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of its present existence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the harmonious thought itself, but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verse path, that is, from the realistic needs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ocial order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prove the acceptability of harmony as a social theme, it is also impossible to find the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of harmonious theme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harmonious thought and harmoniou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change. However, it can deduce the acceptability of harmony as an educational t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verse path and the possible multiple meanings of harmonious them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limitation of harmonious thinking in education is briefly analyzed.
【作者單位】: 北京市委宣傳部
【分類號】:G40-0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生全;;論教育場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nóng)民主體地位是新農(nóng)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7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8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容[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9 白立強;;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胡豐順;;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四個堅定不移”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體系、主體幻覺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職能——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何敬;審計期望差距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6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10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卞曉偉;新時期我國農(nóng)村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董芳芳;湖北省畜產(chǎn)品質量安全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6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7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8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魯潔;創(chuàng)建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社會學芻議[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2 宋灝江;;理想·實際·實利——教育的和諧發(fā)展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陸益龍;戰(zhàn)后美國社會學的發(fā)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4 ;書訊·簡訊[J];國外社會科學;1993年11期
5 胡莉芳;我國教育社會學學科體系的比較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2期
6 ;教育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學術年會召開[J];教育評論;2002年06期
7 吳康寧;;“社會理論”的興起對教育社會學意味著什么[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年04期
8 厲以賢;;教育社會學[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6年01期
9 嚴家明;社會學理論體系新構想[J];浙江學刊;1989年06期
10 張建新;鄧小平教育社會學思想初探[J];江漢大學學報;199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方耀楣;王兵團;;高等教育和諧發(fā)展的若干悖論問題[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2 楊喜軍;劉彥;;注重學生兩種精神的和諧發(fā)展[A];2010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漆永新;;作和諧發(fā)展的促進派[A];推進信息及自動化技術在鋼鐵工業(yè)節(jié)能降耗、改善環(huán)境、降低成本中的應用論文集[C];2005年
4 陳光亞;;序[A];和諧發(fā)展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張成輝;;調節(jié)職工心理和諧 促進站段和諧發(fā)展[A];河南省第五屆學術年會鐵道分會場專集[C];2009年
6 郭加利;于欽明;;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工作 全面推進和諧校園建設[A];第四屆中醫(yī)藥繼續(xù)教育高峰論壇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繼續(xù)教育分會換屆選舉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吳海波;;建設社會主文和諧社會的建議[A];水家學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8 林志剛;胡佳;;論非營利組織的和諧發(fā)展[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朱玉君;潘凰;;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之我見[A];貫徹“十七大”精神,建設先進校園文化——廣西首屆校園文化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徐海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建設和諧文化[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1)[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慶環(huán);奏響全面和諧發(fā)展旋律[N];光明日報;2006年
2 省政協(xié)委員,,江西教育學院教育系主任、教授 葉存洪;堅持科學發(fā)展觀 實現(xiàn)教育和諧發(fā)展[N];光華時報;2008年
3 無錫市錫山區(qū)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丁伯榮;整體均衡 高位提升 和諧發(fā)展[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4 浙江省教育廳廳長 劉希平;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科學和諧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包隨義;建設和諧發(fā)展的企業(yè)文化[N];中國民航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郭啟林 章利軍;讓文化促進企業(yè)的和諧發(fā)展[N];中國冶金報;2005年
7 程洪柱 張瑞平;為著社會的和諧發(fā)展[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5年
8 侯遠長;社會要和諧 首先要發(fā)展[N];中國改革報;2007年
9 趙俊武 劉艷玲 陸俊旭;胸中擁丘壑 動靜皆風云[N];中國改革報;2007年
10 記者 殷尚清;臨澤農(nóng)村改革促和諧發(fā)展[N];甘肅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應紅;我國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周小毛;和諧穩(wěn)定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黃水林;和諧社會視閾下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4 曹健華;中國共產(chǎn)黨構建和諧社會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5 羅湘明;和諧社會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6 阮文泰;中越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與和諧社會理論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7 楊俊輝;城市化進程中農(nóng)村和諧社會建設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8 劉艷;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和諧消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9 王科;和諧視野中社會主義建設經(jīng)驗教訓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10 孫啟軍;西北邊疆民族關系和諧模式探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倩;鄧小平和諧社會思想及其發(fā)展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桂蘭;構建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問題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3 靳曉理;民生問題的和諧解[D];山東經(jīng)濟學院;2011年
4 趙楊坤;實踐思維方式視域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D];西南大學;2011年
5 姚淑娟;論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私法文化建設[D];吉林大學;2010年
6 曾秋旭;論和諧行政的構建[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世昌;論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責任[D];武漢科技大學;2010年
9 劉炳辰;和諧新農(nóng)村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1年
10 宋立文;和諧社會:共同富裕與貧富差距的歷史和解[D];蘭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4940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2249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