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式認知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分布式認知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 出處:《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分布式認知 學習環(huán)境 學習情境 學習共同體 認知留存
【摘要】: 本文以分布式認知理論為指導,以學習環(huán)境的結構分析和功能分析為基礎,提出了一種基于分布式認知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方案。其目的是對現(xiàn)代學習理論、信息技術和資源工具等各種積極因素進行有效整合,促進認知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習的效率。 論文第一章簡要介紹了本研究的理論背景、實踐背景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指出了笨研究所運用的范式和方法,并明確了研究的目的和論文的總體構架。本研究遵循發(fā)展性研究范式,運用了文獻法、經驗法和闡釋學方法,旨在開發(fā)一套基于分布式認知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方案。最后,借助微軟公司的社會性軟件Wallop為技術平臺,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初步應用。 論文第二章首先闡述了分布式認知理論的基本內容,并對該理論的起源略作介紹;接著,概述了分布式認知的主要觀點;最后,對分布式認知理論的特征行了簡要分析。 分布式認知的思想和方法來源于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其主要觀點是,認知作為一種分布式現(xiàn)象,廣泛存在于個體內、媒介、文化、社會和時間等各種因素中。在該理論的相關研究中,研究對象一般是分布式認知系統(tǒng),強調的重點之一是人工智能制品的地位和作用。一些現(xiàn)代學習理論,如建構主義理論、情境學習理論、生態(tài)心理學和活動學習理論等,都與分布式認知理論享有很多共性,因此這些理論的部分思想也被吸收進了該理論體系中。 論文第三章對基于分布式認知的學習環(huán)境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主要包括功能分析、要素分析和統(tǒng)整性分析三方面。學習環(huán)境最重要的功能是促進學習者的發(fā)展,特別是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fā)展;它主要包括學習情境、學習資源、支持工具、學習共同體和學習活動五大要素;學習環(huán)境的統(tǒng)整性通過要素間的協(xié)調互動來實現(xiàn)。 基于分布式認知的學習環(huán)境強調人工智能制品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各元素間的功能性關系,特別是認知主體與其他物質要素間的協(xié)同作用關系;關注各元素的內部構成成分之間的互動作用,如共同體中的認知個體和共同體規(guī)則的相互作用等。此外,還強調了問題引入對整個學習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動力作用。 論文第四章詳細論述了基于分布式認知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的具體內容。在學習情境設計方面,提出要設計真實的問題情境,并對問題設計的原則和步驟進行了規(guī)范。在學習資源設計方面,對多媒體材料、專家知識庫和專家現(xiàn)場工作等內容的設計和應用方式作了界定。在支持工具設計方面,對協(xié)作交互工具的選擇、知識可視化與認知留存工具的原理和應用以及學習支架工具的形式和選用方法等內容都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在學習共同體設計方面,對共同體的組織構建、角色設計和參與式設計方法也都進行了介紹。在學習活動設計方面,借鑒了活動理論的分析框架,從系統(tǒng)的角度對各個要素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剖析,提出了相應的設計原則和方法。 論文第五章,在前述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對基于分布式認知的學習環(huán)境進行設計的整合性方案,并借助微軟公司的社會性軟件Wallop為技術平臺,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初步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采用了一體化的評價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后作出及時修改,得出了一些較有價值的研究結論。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G43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關中客;;學習環(huán)境設計漫話[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年Z2期
2 董九陽;朱琦;;虛實融合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J];中小學電教(下);2011年09期
3 余勝泉;;技術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屆佛山教育博覽會“智能教育與學習的革命”論壇上的演講[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7期
4 張嘯;;基于Flash的Web3D技術課堂探討[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2期
5 王建明;陳仕品;刁永鋒;;多用戶虛擬學習環(huán)境River City的項目分析及其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盧秀玲;;分布式認知理論在人機交互系統(tǒng)中的應用[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盛曉明;嚴密;;實驗室研究的認知轉向[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3 宋紅艷;伍新春;;人工制品在科學課堂學習中的作用[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吳姿娟;;從《曠野中的認知》看認知的人類學進路[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5 任磊;林強;劉媛媛;楊海燕;戴國忠;;基于分布式認知的用戶界面模型研究及應用[A];第二屆和諧人機環(huán)境聯(lián)合學術會議(HHME2006)——第2屆中國人機交互學術會議(CHCI'06)論文集[C];2006年
6 謝曉芳;;網絡環(huán)境下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踐[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7 陳潔;;程序設計語言類課程教學設計研究[A];山東省計算機學會2005年信息技術與信息化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5年
8 劉傳飛;汝海龍;林國華;孫霞;狄海波;吳培林;劉翠清;;生理學網絡課程的建設理念與實踐體會[A];2008年浙江省醫(yī)學教育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結鳳克;賀廣生;王勤民;楊景善;濮瓊;;軟件工程思想在C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A];2008年中國高校通信類院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10 趙曉東;傅小蘭;;貝葉斯推理中的外部表征效應[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本報見習記者 陳曦;教育信息化將以應用為導向[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2 黃華新 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哲學視角中的當代認知科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于小涵;認知系統(tǒng)性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吳偉;職前教師教育中的學習環(huán)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美;面向知識社會的教師學習——發(fā)展適應性專長[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何明芮;個體層面的隱性知識認知及顯性化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5 李妍;喬納森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楊南昌;學習科學視域中的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家剛;認知學徒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金鑫;面向分布式創(chuàng)新的知識共享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9 程時偉;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動設備自適應用戶界面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10 楊瑛霞;分布式虛擬訓練系統(tǒ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慈麗雁;基于分布式認知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崔政;基于分布式認知的開放式創(chuàng)新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3 蒲倩;分布式認知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岳治宇;基于分布式認知的教學設計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5 錢逸舟;基于任務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馬亮;基于分布式認知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揚州大學;2009年
7 高玉珠;基于分布式認知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環(huán)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慧華;基于Second Life的虛擬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陳小君;教育游戲的學習環(huán)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蒲國林;《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多元學習環(huán)境設計[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190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319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