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機融合
本文關鍵詞: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機融合
更多相關文章: 學科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 學習者視角 數(shù)學理解 教學原理 青浦經(jīng)驗
【摘要】:教師不僅要擁有深刻的學科知識而且還要擁有寬廣的學科教學知識。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兩者的有機融合。通過從學習者的視角剖析一堂數(shù)學課的教學,具體分析了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是怎樣有機融合的,在經(jīng)驗層面證實了上述觀點。該課例是青浦經(jīng)驗新行動的產(chǎn)物。青浦經(jīng)驗從本質(zhì)上說是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有機融合的產(chǎn)物,是指導有效教學的本土經(jīng)驗。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的有機融合是數(shù)學和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訴求,也可更好地解讀本土經(jīng)驗。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 青浦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
【分類號】:G420
【正文快照】: 一、引言格羅斯曼(Grossman)指出學科知識(subject matter knowledge,SMK)不僅指關于某一學科的內(nèi)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 for teaching),也包括關于該學科實質(zhì)性的(substantive knowledge for teaching)和文法性的(syntac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知識。后來,她也將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芹;;PCK:教師知識從“缺失的范式”到價值回歸[J];教育導刊;2011年07期
2 楊鍶;;教師教學的教育重建模式[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3 杜俊;;對提高開放教育的面授輔導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幾點思考[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4 柴嬌;鄭風家;李林鵬;陸陽;;學科教學知識對培養(yǎng)體育教師專業(yè)化途徑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5 趙婷婷;;如何使教育教學中的割裂“變臉”?[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2011年10期
6 劉愛秋;;論教學素養(yǎng)與教學機智[J];遼寧教育;2011年06期
7 陳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中);2011年05期
8 盧莉娜;胡雋;蔡小艷;張滿;;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整合初探[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5期
9 尚修香;胡曉清;王建華;;做學生的良師益友[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10 蔡敬新;陳誠志;鄧峰;;新加坡職前教師培訓課程的設計與評價[J];化學教育;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竹穎;;少兒班心理健康輔導工作概觀[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周梅;;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探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欒傳大;;關于學科滲透德育的幾個問題[A];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研究文集(第七卷)[C];2004年
4 張雄;;專家學者型教師與一般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特征差異研究[A];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朱素琴;;重點高中女生考試焦慮的心理分析[A];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論文集[C];2004年
6 沈新農(nóng);;重點高中女生心理特點的調(diào)查報告[A];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論文集[C];2004年
7 李秀倩;;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張旭東;崔瑞海;孔令偉;寧凱;;教師專業(yè)化視閾下的教師教育專業(yè)化發(fā)展研究[A];“高教強省”探索與實踐——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蔣明泉;;行知關系與新課程改革——談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點滴體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10 冀立軍;;備課芻議[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彬華 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興趣先行才能擁有有序的課堂[N];中國教育報;2009年
2 周彬;教師需用一生備的是什么課?[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王桂玲;論“德”與“術”[N];中國現(xiàn)代企業(yè)報;2008年
4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 邊宏;教師職業(yè)認同感緣何缺失[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胡根林;找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視角[N];中國教育報;2006年
6 張敏;“奧賽”折騰多少家長孩子,江西終于開始禁止[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7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朱小蔓;關注教師的人文素質(zhì)[N];中國教育報;2005年
8 周文;如此“以賽促訓”未必是上策[N];中國教育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謝依然 通訊員 李勁;小學與高校牽手推進教學改革[N];阿克蘇日報;2006年
10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周彬;教師與教材:誰是主,誰是仆?[N];中國教育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楊翠蓉;小學數(shù)學專家教師和新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認知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熊和平;課程與生活[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嚴玉萍;中美教師評價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新海;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阻抗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熊建輝;教師專業(yè)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恰;教師培訓教材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岳定權;教師學科教學知識形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2 袁錚;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對教學任務設計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牟杰;課例研究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作用之意蘊[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春雷;基于本體的教育領域?qū)W科知識建模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5 趙嫦花;基于本體的學科知識庫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6 陳蔚;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背景下的教師知識結(jié)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平;專業(yè)化發(fā)展不同階段教師的核心知識差異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周慧芳;中美科學教師職前教育的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鄧見蘭;對我國教師教育目標若干問題的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陳凡;美國教師資格普瑞克西斯考試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820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128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