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援助計劃(SAP)對降低中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有效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2 02:24
校園欺凌是普遍存在于中小學生之間的一種負性的具有攻擊性的人際交往事件。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發(fā)生比率在10%-35%之間,它包含兩個主要的主體:欺凌者與被欺凌者,前者通過持續(xù)性的、重復性的和具有傷害性的言語或肢體行為直接或間接給后者造成肢體及心靈的傷害。隨著國家對校園欺凌的重視及社會各界的持續(xù)關注,校園欺凌的治理及干預成了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法學研究的熱點。本研究回顧國內(nèi)外有關中學欺凌現(xiàn)象的研究發(fā)現(xiàn),以往關于校園欺凌的心理學研究大多聚焦于現(xiàn)狀調(diào)查、原因分析、單一層面的干預有效性報告及干預方式的理論性探討,而針對整個年級的系統(tǒng)干預研究幾乎還是空白,因此,本研究嘗試在系統(tǒng)論的觀點下編制《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SAP干預方案》,并通過對干預年級實施《干預方案》來檢驗其對減少校園欺凌行為的有效性。研究一通過對干預學校初中部三個年級共30個行政班級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向?qū)W生和教師兩方面獲取學校目前欺凌行為的現(xiàn)狀及特點。研究二在系統(tǒng)論的指導下編制《SAP干預方案》,包含學生-家長-教師三個維度,學生層面包含對干預年級的學生進行校園欺凌行為及其后果認識的講座,以及對欺凌卷入者共情能力、應對模式及...
【文章來源】:云南師范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shù)】:10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本研究干預思路和方法
從圖 3-1 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欺凌行為中辱罵是主要的方式,其次是造謠誹謗、恫嚇威脅、踢、推或打等,其中,踢、推或打;恫嚇威脅;索要財物和排擠幾項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中沒有太大差異,反應出當欺凌者實施上述這些行為時,被欺凌者均將這些行為視為欺凌,而其中辱罵作為一種直接的言語欺凌方式,對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而言都是主要的攻擊方式,但對于受欺凌者來說,感覺受到辱罵的比例比欺凌者實施的比率要低,而感受到造謠誹謗比欺凌者實施的比率更高,這可能是由于在辱罵中,若雙方的狀態(tài)類似處于爭吵狀態(tài)而不是被動挨罵時,被欺凌的一方通過言語反擊能體驗到內(nèi)心宣泄和反抗,在這種狀態(tài)下,受欺凌者會比被動挨罵體驗到更少的欺凌,但在辱罵過程中,無論面對的對象是被動承受還是會言語還擊,欺凌者的內(nèi)心體驗并沒有太大差異;而造謠誹謗作為一種間接的欺凌方式,在信息的散播者(欺凌者)和信息的接收者(被欺凌者)之間會經(jīng)過多重的傳輸渠道,即存在一種可能性為欺凌者并非有意說出中傷他人的話,但話語在不斷的傳遞過程中卻造成了使受欺凌者從團體中被孤立出的現(xiàn)象,亦或是欺凌者并未意識到自己的言語是對被欺凌者的誹謗,因此,雙方在這過程中有不同的體驗。
第 3 章 研究一 昆明市呈貢區(qū)某中學初中部校園欺凌的現(xiàn)狀在圖 3-2 中,有 26.2%的老師認為脾氣暴躁的學生更容易去欺負別的同學,有 19.5%的老師則認為成績差是學生去欺凌別的學生的一個主要特征,而家庭條件優(yōu)越和體格健壯、被同學排斥、老師不喜歡的等這些特征均在不同程度上成為一些影響學生欺凌行為的因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力防治學生欺凌和校園暴力 為學生健康成長護航(續(xù))——綜合施策防治學生欺凌和校園暴力[J]. 俞偉躍,耿申. 基礎教育參考. 2017(08)
[2]我國近十年校園欺凌問題研究述評[J]. 馮幫,李璇. 上海教育科研. 2017(04)
[3]同伴依戀路徑下的校園欺凌干預[J]. 周佳,馬巧玲. 教學與管理. 2017(10)
[4]大力防治學生欺凌和校園暴力 為學生健康成長護航——學生欺凌的界定及其構(gòu)成[J]. 俞偉躍,耿申. 基礎教育參考. 2017(07)
[5]“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J]. 任海濤.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02)
[6]學校欺凌問題的預防和干預:家校合作的視角[J]. 王牧華,宋莉. 教育科學研究. 2017(03)
[7]我國中小學校學生欺凌行為及其治理[J]. 劉建.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1)
[8]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心理學思考[J]. 章恩友,陳勝. 中國教育學刊. 2016(11)
[9]校園欺凌治理的法治化路徑[J]. 王靜. 法制與社會. 2016(31)
[10]孩子卷入校園欺凌 家長怎么辦[J]. 邊玉芳. 中華家教. 2016(08)
碩士論文
[1]中美校園欺凌防治比較研究[D]. 向敏.華中師范大學 2016
[2]反應性攻擊的影響因素及其腦機制研究[D]. 黃其豪.華東師范大學 2015
[3]?谑谐踔行@欺凌問題及其德育對策研究[D]. 許小燕.海南大學 2014
[4]移情訓練與交往歸因訓練對小學兒童攻擊行為影響的干預研究[D]. 張金秀.河北師范大學 2013
[5]山東省受欺負初中生身心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D]. 史高巖.山東大學 2011
[6]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中學校園暴力事件研究[D]. 宮曉宇.蘇州大學 2011
[7]青少年生活壓力事件、人格特質(zhì)和攻擊行為的關系研究[D]. 李祖嫻.廣州大學 2010
[8]中學生人際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及沖突處理策略的研究[D]. 聶朝菊.西南大學 2006
[9]移情與后果認知訓練對兒童欺負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D]. 杜紅梅.西南師范大學 2004
[10]中小學生欺負/受欺負與其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D]. 王麗萍.山東師范大學 2002
本文編號:2911676
【文章來源】:云南師范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shù)】:10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本研究干預思路和方法
從圖 3-1 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欺凌行為中辱罵是主要的方式,其次是造謠誹謗、恫嚇威脅、踢、推或打等,其中,踢、推或打;恫嚇威脅;索要財物和排擠幾項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中沒有太大差異,反應出當欺凌者實施上述這些行為時,被欺凌者均將這些行為視為欺凌,而其中辱罵作為一種直接的言語欺凌方式,對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而言都是主要的攻擊方式,但對于受欺凌者來說,感覺受到辱罵的比例比欺凌者實施的比率要低,而感受到造謠誹謗比欺凌者實施的比率更高,這可能是由于在辱罵中,若雙方的狀態(tài)類似處于爭吵狀態(tài)而不是被動挨罵時,被欺凌的一方通過言語反擊能體驗到內(nèi)心宣泄和反抗,在這種狀態(tài)下,受欺凌者會比被動挨罵體驗到更少的欺凌,但在辱罵過程中,無論面對的對象是被動承受還是會言語還擊,欺凌者的內(nèi)心體驗并沒有太大差異;而造謠誹謗作為一種間接的欺凌方式,在信息的散播者(欺凌者)和信息的接收者(被欺凌者)之間會經(jīng)過多重的傳輸渠道,即存在一種可能性為欺凌者并非有意說出中傷他人的話,但話語在不斷的傳遞過程中卻造成了使受欺凌者從團體中被孤立出的現(xiàn)象,亦或是欺凌者并未意識到自己的言語是對被欺凌者的誹謗,因此,雙方在這過程中有不同的體驗。
第 3 章 研究一 昆明市呈貢區(qū)某中學初中部校園欺凌的現(xiàn)狀在圖 3-2 中,有 26.2%的老師認為脾氣暴躁的學生更容易去欺負別的同學,有 19.5%的老師則認為成績差是學生去欺凌別的學生的一個主要特征,而家庭條件優(yōu)越和體格健壯、被同學排斥、老師不喜歡的等這些特征均在不同程度上成為一些影響學生欺凌行為的因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力防治學生欺凌和校園暴力 為學生健康成長護航(續(xù))——綜合施策防治學生欺凌和校園暴力[J]. 俞偉躍,耿申. 基礎教育參考. 2017(08)
[2]我國近十年校園欺凌問題研究述評[J]. 馮幫,李璇. 上海教育科研. 2017(04)
[3]同伴依戀路徑下的校園欺凌干預[J]. 周佳,馬巧玲. 教學與管理. 2017(10)
[4]大力防治學生欺凌和校園暴力 為學生健康成長護航——學生欺凌的界定及其構(gòu)成[J]. 俞偉躍,耿申. 基礎教育參考. 2017(07)
[5]“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J]. 任海濤.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02)
[6]學校欺凌問題的預防和干預:家校合作的視角[J]. 王牧華,宋莉. 教育科學研究. 2017(03)
[7]我國中小學校學生欺凌行為及其治理[J]. 劉建.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1)
[8]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心理學思考[J]. 章恩友,陳勝. 中國教育學刊. 2016(11)
[9]校園欺凌治理的法治化路徑[J]. 王靜. 法制與社會. 2016(31)
[10]孩子卷入校園欺凌 家長怎么辦[J]. 邊玉芳. 中華家教. 2016(08)
碩士論文
[1]中美校園欺凌防治比較研究[D]. 向敏.華中師范大學 2016
[2]反應性攻擊的影響因素及其腦機制研究[D]. 黃其豪.華東師范大學 2015
[3]?谑谐踔行@欺凌問題及其德育對策研究[D]. 許小燕.海南大學 2014
[4]移情訓練與交往歸因訓練對小學兒童攻擊行為影響的干預研究[D]. 張金秀.河北師范大學 2013
[5]山東省受欺負初中生身心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D]. 史高巖.山東大學 2011
[6]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中學校園暴力事件研究[D]. 宮曉宇.蘇州大學 2011
[7]青少年生活壓力事件、人格特質(zhì)和攻擊行為的關系研究[D]. 李祖嫻.廣州大學 2010
[8]中學生人際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及沖突處理策略的研究[D]. 聶朝菊.西南大學 2006
[9]移情與后果認知訓練對兒童欺負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D]. 杜紅梅.西南師范大學 2004
[10]中小學生欺負/受欺負與其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D]. 王麗萍.山東師范大學 2002
本文編號:29116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91167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