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技術論文 >

留學生與赫爾巴特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

發(fā)布時間:2019-02-25 18:30
【摘要】:20世紀初,以赫爾巴特教育學派理論為主的西方教育理論借道日本傳入中國,由此引發(fā)了中國引進西方教育理論的第一次高潮,其中留學生尤其是留日學生在此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通過創(chuàng)辦刊物,翻譯或自編教育理論著作等方式,熱情傳播赫爾巴特教育理論,不僅成為傳播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主要中介和宣傳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號手,而且也成為實踐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先行者。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引進,對我國20世紀初現代教育理論的構建和當時的新式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留學生們傳播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功績應充分肯定。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western educational theory, mainly based on Herbart's school of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rough Japan, which led to the first climax of China's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educational theory. Among them, foreign students, especially those who stay in Japan,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publications, translation or self-compiled educational theories, they enthusiastically spread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which became not only the main mediu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but also the trumpet for publicizing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It has also become a pioneer in the practice of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The introduction of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ha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e new education at that time in our count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chievement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spreading Herbart's educational theory should be fully affirmed.
【作者單位】: 徐州師范大學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中國留學生與民國社會發(fā)展”(2006JD/XM127) 徐州師范大學跨學科重大研究項目“留學生與中國的現代化”(09XKXK04)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清輝;清末民初福建教育會社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守恒;關于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2 龔兵;;近代大學課程世俗化及其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鐘文芳;試論裴斯泰洛齊“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理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4 王建;;思想品德課“商榷式”教學的探索[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周穎;;新改制院校女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困境與對策[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6 劉乃峰;;淺析和諧社會建設中的“農民工第二代”問題[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09期

7 肖萍;;試析凱洛夫《教育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9期

8 席成孝;;從大學理念的歷史發(fā)展看當代國際高等教育的新變化[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9 陳波;;人類教育終生化與陶行知的終生教育思想[J];愛滿天下;2003年02期

10 牟榮康;;培養(yǎng)職校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思考與實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要振生;;近十幾年來初中英語教材改革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胡耿;;比較教育研究在中山大學的早期歷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5)——中國學校史志[C];2009年

3 曾寧波;;試論洪堡德的高等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鐘文芳;單中惠;;夸美紐斯教育管理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鐘文芳;;試論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趙蒙成;;試論盧梭教學思想的非理性特征[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茍亞春;;夸美紐斯“泛智”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易紅郡;;赫爾巴特的教育實驗思想及實踐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劉黎明;;雅斯貝爾斯與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之比較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劉瑩瑩;;19世紀柏林大學科研職能的實現途徑及環(huán)境探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穎;網絡英語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教師作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宋德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解讀[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6 雷家彬;中國高等學校分類方法的反思與建構[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朱家德;權力的規(guī)制:大學章程的歷史流變與當代形態(tài)[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皮軍功;幼兒生活教學論[D];西南大學;2011年

10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溫江;小學校長對全納教育的態(tài)度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亞名;學習興趣對高一學生地理成績的影響及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陳炷響;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下的高校德育環(huán)境建設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上的情境創(chuàng)設[D];蘇州大學;2010年

7 馬豪華;修身課——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D];蘇州大學;2010年

8 繆素華;高中生問題意識的調查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朱曉留;論中學德育中的人文關懷[D];蘇州大學;2010年

10 嚴敏;中職語文教學形成性評價的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敏;清末士紳在新式教育領域內的活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王民,劉劍敏;閩省首條鐵路的興建與夭折[J];福建學刊;1995年02期

3 馬寶成;清末新政時期的地方政治參與[J];東岳論叢;2000年02期

4 鄭劍順;略論陳寶琛的人才觀[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7年03期

5 袁德俊;論福建近代高等教育發(fā)展緩慢的歷史原因[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6年05期

6 陳貞壽;清末帝國主義對福建鐵路權的覬覦和福建人民保衛(wèi)主權的斗爭——兼論當前福建鐵路建設問題[J];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3期

7 張帆;論陳寶琛近代新式教育實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莊明水;福建近代教育的奠基人──陳寶琛教育思想探微[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9 詹冠群;陳寶琛與漳廈鐵路的籌建[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10 金順明;近代中國教育團體的發(fā)展歷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蔣梅;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蘇教育總會[D];揚州大學;2002年

2 劉登秀;清末教育會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莫虎;湯潮:中華文化的播火者[J];神州學人;2000年11期

2 野上務;珍惜現在,活出精彩[J];當代學生;2002年21期

3 福田俊之;;留學生眼中的“當今海外留學現狀”⑨——瑞士篇 受中國學生歡迎的永久中立國[J];當代學生;2003年09期

4 馬兒;新西蘭增加留學生的工作機會[J];國際人才交流;2005年06期

5 金亞蓓;;留學生臨床帶教的問題和思考[J];中醫(yī)教育;2005年06期

6 高建蕓;丁育忠;;淺談因材施教在臨床外國留學生針灸帶教工作中的應用[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留美幼童 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J];當代廣西;2005年05期

8 陳麗華;黃瑾;;東盟留學生的南寧情結[J];今日南國;2006年18期

9 博文;;“上教”提供美國留學金牌項目[J];成才與就業(yè);2007年15期

10 曹鳳芬;;郭順英:88歲“留學”23年[J];老年教育(長者家園);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同強;;留學生細胞生物學全英文授課教學探討[A];2007年中國解剖學會第十屆全國組織學與胚胎學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2 隋毅;車宏生;陳慧;;在華留學生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張庭深;丁曉慧;叢敬;牛犁;;留學生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的實踐與思考[A];中國解剖學會第四屆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yè)委員會暨全國醫(yī)學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主任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4 楊秀紅;;巴基斯坦留學生生理學英語授課體會[A];中國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鄧錦波;于東明;文曙光;;留學生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全英文教學體會[A];2008年中國解剖學會第十一屆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吳宏;;留學生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特點與經驗[A];中國解剖學會第四屆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yè)委員會暨全國醫(yī)學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主任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7 凌學嶺;;中國留學服務貿易現狀、結構分析和政策建議[A];中國現場統(tǒng)計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孫國剛;蕭洪文;王繼豐;李開榮;;在留學生解剖教學中開展學習指導的探索[A];2008年中國解剖學會第十一屆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付承英;;針對留學生的教學特點提高全英文教學質量[A];中國解剖學會第四屆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yè)委員會暨全國醫(yī)學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主任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10 楊茂慶;;福建船政學堂赴歐留學生的貢獻及其經驗教訓[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羅聿言;“留學娃娃”排隊出國該喜還是該憂?[N];廣西政協(xié)報;2005年

2 記者 陳志英;為留學生提供廣闊創(chuàng)業(yè)平臺[N];四川政協(xié)報;2003年

3 本刊記者 宋舒娟;巧用跳板 出國留學能省錢[N];成都日報;2006年

4 記者  莊云鋒;面向海外學子的希望工程[N];濟南日報;2006年

5 陳雍容;求職篇:網上學習職場ABC[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6 梅文;歡迎外國游人留學生[N];中華工商時報;2001年

7 本報記者 王波 實習生 熊琦;豐臺園盡顯魅力[N];科技日報;2004年

8 豐鎮(zhèn)平 梁莉;到中國,,學西醫(yī)[N];中國教育報;2005年

9 劉志強 王瑞華;留學生與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下)[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10 抒點晴;“海歸”變“海待”不必怨天尤人[N];中國改革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永曉;江西詩派研究史[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付玉萍;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留學生高級階段閱讀眼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3 哈賽寧;現代中國文學在埃及[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4 孔艷;英語國家留學生漢語語篇銜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吳勇毅;不同環(huán)境下的外國人漢語學習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魏紅;面向漢語習得的常用動詞帶賓情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周新玲;詞語搭配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李春享;韓國留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習得過程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趙俊亞;旅俄華人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趙亮;海外體驗與現代中國文學的發(fā)生[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耕耘;留學生表趨向意義趨向補語的習得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2 胡建剛;初級留學生標點符號的使用特征和偏誤分析[D];暨南大學;2002年

3 解曉寧;留學生看圖寫話中典型“把”字句表現分析及其對教材編寫的啟示[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4 李俊巖;留學生形聲字意符表意意識的實證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5 楊玉青;清末教育改革與帝制危機[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6 田陽;留美學生對近代中國科學發(fā)展的影響(1914-1949)[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劍利;留學生與南京政府兵工事業(yè)發(fā)展研究[D];山西大學;2008年

8 邢瑞;清末民初陜北留學生研究[D];延安大學;2009年

9 李芳蘭;留學生朗讀說話中停延能力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10 田靚;留學生漢語語音意識發(fā)展及其與語音記憶的關系[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43041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43041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757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