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賓州修改《特許學校法》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ittsburgh Post on November 9, 2009, Pennsylvania will amend the charter school law-the addi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enrichment of charter responsibility and the effective use of school space will bring about a new look of charter school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
【分類號】:G5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健生;從特許學校運動看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陳通,施曉薇;美國特許學校設立程序及其現(xiàn)實問題[J];外國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3 姚霞;叩問美國特許學校[J];上海教育;2005年02期
4 ;美特許學?冃гu價莫衷一是[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年04期
5 馬健生;從特許學校運動看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6 鄭旺全;美國的特許學校[J];基礎教育參考;2003年12期
7 李慧清;美國的特許學校尋求“重生”機會[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8 韓伏彬,董建梅;美國特許學校的基本特色——與公立學校的比較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9 徐雙榮;美國特許學校的類型[J];教學與管理;2000年07期
10 金娣;美國特許學校的運行機制探略[J];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云逸;;以校本教研為靈魂 創(chuàng)學校發(fā)展新輝煌[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蘇卷)[C];2010年
2 楊子權;;增強學校發(fā)展力 實現(xiàn)學?沙掷m(xù)發(fā)展[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3 韓旭云;;學科間的和諧與教師成長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4 董志平;;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校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牛夢月;;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學校發(fā)展的動力——伊坪小學的發(fā)展與思考[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6 王鳳秋;;關于我國公立學校轉(zhuǎn)制問題的思考[A];2004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二)[C];2004年
7 姜元利;;以扎實有效的工作爭得學校發(fā)展的空間——加強縣級教師進修學校建設淺見[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第十二次學術年會交流材料[C];2001年
8 楚瓊湘;;堅持管理創(chuàng)新 促進學校發(fā)展[A];獻給新中國60周年 全國教育管理優(yōu)秀成果(下)[C];2009年
9 張心淼;孫麗娜;常靜;;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若干思考[A];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9年
10 張湘富;王迪新;;教以惠生 學以達仁——特色文化的引領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A];學校文化建設與策劃[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麗麗;美國的三種自由擇校形式[N];學習時報;2006年
2 吳尊賢;“公校承包”與“特許學校”[N];廣東科技報;2002年
3 李茂;災后學校重建:新奧爾良的故事[N];中國教師報;2008年
4 韓建軍;關鍵辯論和為貴,希奧蓄力迎決戰(zhàn)[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5 中國教師報采編部副主任 李茂;災后學校重建:新奧爾良經(jīng)驗帶給我們什么啟發(fā)[N];中國民族報;2008年
6 李南;5美分商店[N];科學導報;2005年
7 江興代;辦學新理念:學校發(fā)展的生命力[N];中國教育報;2004年
8 楊晴川;拿下賓州,希拉里扭轉(zhuǎn)劣勢路仍艱[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9 馮濤 楊利超;“窮省能辦大教育”[N];云南政協(xié)報;2008年
10 洪韶;莊信萬豐在賓夕法尼亞州建柴油催化劑廠[N];中國化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敏;美國教育政策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唐曉娟;美國擇校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濤;美國擇校政策的政治動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金瑛;基于學校發(fā)展的教師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黑建敏;地方本科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深化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娜;基礎教育產(chǎn)權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玉芳;論中小學校長領導力及其開發(fā)[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張平;學校變革視野下校長領導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全印;學校文化建設: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張立新;當代我國學校內(nèi)部組織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伏彬;美國特許學校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豐繼平;美國特許學校教育績效責任制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潘嶺嶺;[D];四川大學;2004年
4 周小娟;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競爭登頂計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陳建錄;美國特許學校發(fā)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劉上梅;制度創(chuàng)新與中小學薄弱學校改造[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榮田;追求卓越——20世紀末美國基礎教育改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曲文弘;新課程改革中學校發(fā)展問題思考[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盛子同;高校教師和學校取得雙贏發(fā)展的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李冬淑;中小學校轉(zhuǎn)換型領導的理論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1379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13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