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技術論文 >

教育國家主義與世界科學格局的變動——以20世紀前20年諾貝爾科學獎金獲得者為例的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8-05-12 16:52

  本文選題:教育國家主義 + 科學教育; 參考:《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諾貝爾科學獎金是衡量各國和各組織的科學教育與科學研究水平的重要尺度。20世紀前20年諾貝爾科學獎金數(shù)的分布情況,反映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科技發(fā)展中心從英國向德國轉(zhuǎn)移的明顯趨勢。德英兩國大學對科學教育與科學研究重視程度的顯著差異,以及兩國政府對教育國家主義的不同踐行,導致德英兩國科學教育和科學研究水平的升降,并最終引起世界科技發(fā)展中心的易位和科技基本格局的變動。
[Abstract]:The Nobel Prize for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leve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untries and organiza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obel Prize for Science in the first 2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reflects the obvious trend of the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from Britain to German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 th centur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by German and British universities to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nationalism between the two governments, have led to a rise and fall in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Germany and Britain. Finally, it causes the translocation of the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and the change of the basic patter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法學院;
【基金】:西南大學2009年度“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1901年以來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成才路徑研究”
【分類號】:G40-0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閻玲玲;英國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則[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陳士奎;“以毒攻毒”與中西醫(yī)結(jié)合研究[J];醫(yī)學與哲學;1998年04期

3 劉益東;試論基礎研究的社會功能[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年1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趙秀娥;解讀居里夫人的科學道路[D];廣西大學;2006年

2 王曉旭;20世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統(tǒng)計與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3 李春燕;撒切爾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改革[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菁;突破科學教育的局限性[J];中小學管理;1997年10期

2 李寶光;;科學教育的人性追尋[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3 王義遒;科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8年01期

4 富凱寧;科學教育在澳大利亞[J];中小學管理;1997年10期

5 趙金祁;;科學救國與科教興國[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7期

6 于萬輝;;我國科學教育問題新論[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7 ;華東師范大學《科學教育》雜志征稿啟事[J];科學教育;2011年04期

8 沈敏;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礎及途徑[J];中小學管理;1998年09期

9 ;聲音[J];教育科學論壇;2011年07期

10 徐文菁;;美國科學教師協(xié)會全國年會及啟示[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L.皮爾斯·威廉姆斯;劉娜;;法拉第所受的科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張彬;付東升;;杜亞泉科學教育實踐及其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熊士榮;肖小明;茍嬌嬌;;論科學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契合[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學教育普及和發(fā)展中的作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文奎;;英國教育家的科學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楊惠仙;宋振東;;普及科學教育 樹立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 改善國民素質(zhì)[A];科學發(fā)展與農(nóng)村教育——云南省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7 曲鐵華;馬艷芬;;論丁文江的科學教育思想與實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嘉毅;梁永平;;中國科學教育的文化使命[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張莉;彭蜀晉;;提高科學教育數(shù)字化課程資源共享效果的思考[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李靜雯;韓麗麗;陸真;;科學教育中的ICT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2005美國科學教育ICT素養(yǎng)框架圖研究和探討[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于卓;探討21世紀科學教育[N];科技日報;2001年

2 李莉;科學教育不是作秀[N];文匯報;2004年

3 上海市科協(xié)副主席、黨組書記 孫正心;青少年科學教育要面向未來[N];文匯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李建平;中小學科學教育如何一路走好?[N];中國教育報;2003年

5 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校長 李昌群;推進科學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4年

6 劉恕;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科學教育[N];科技日報;2004年

7 記者 周波;武侯區(qū)成為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區(qū)[N];成都日報;2006年

8 張振海;科學教育在英國[N];中國婦女報;2001年

9 田建國;堅持科學教育發(fā)展觀[N];光明日報;2004年

10 楊妤 整理;海飛:普及生命科學教育不可忽視[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朝暉;知識與控制:中國古代科學教育的社會學解讀[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金京澤;韓國科學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陳剛;科學發(fā)現(xiàn)學習的認知機制與學習環(huán)境建模[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郭長江;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教育變革的文化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建平;中國現(xiàn)代語境下的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孫可平;STS教育:挑戰(zhàn)與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7 馬敏;PCK論[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昭寧;學?萍硷L險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9 曾東;教育與人的現(xiàn)實生命[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孫大廷;美國教育戰(zhàn)略的霸權向度[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齊利;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科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盛禮萍;科學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3 檀慧玲;赫胥黎科學教育思想探析[D];河北大學;2006年

4 代洪臣;國民政府時期科學教育思想研究(1927-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書偉;對斯賓塞科學知識價值體系的分析與評價[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閆虹;斯賓塞科學教育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者鶴;阿什比技術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述評[D];河北大學;2005年

8 黃道鳴;基于Web的科學教師培訓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劉曉蘭;產(chǎn)業(yè)革命后英國科學教育滯后原因探析[D];河北大學;2006年

10 王玉霞;嚴復科學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87938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87938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2c4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