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價值創(chuàng)造理論的教師網絡實踐共同體價值創(chuàng)造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價值創(chuàng)造理論的教師網絡實踐共同體價值創(chuàng)造研究 出處:《中國遠程教育》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實踐共同體 VCF 互聯(lián)網+ 價值創(chuàng)造 教師培訓
【摘要】:實踐共同體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途徑,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基于社交網絡平臺形成網絡實踐共同體進行交流互動,從而習得知識、提高教學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價值。價值創(chuàng)造作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核心,不僅是管理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也被引入教育領域,這也符合創(chuàng)新時代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本研究基于價值創(chuàng)造框架,針對教師群體特征,收集教師在網絡研修過程中產生的客觀數(shù)據,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對其在網絡實踐共同體中的價值創(chuàng)造進行分析。通過對"泰州師說"全員網絡培訓這一實體項目中4.2萬名參訓教師的分析,可以確定教師在網絡實踐共同體中價值創(chuàng)造行為的發(fā)生,為構建網絡實踐共同體提供借鑒經驗。
[Abstract]: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is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eachers form a network community of practice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platform to exchange and interact to acquire knowledge. As the core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value creation is not only the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but also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value cre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of teachers, collect the objective data generated by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network stud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value creation in the network practice community. Analysis of 42,000 participating teachers in the entity project of full network training. It can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of the value creation behavior in the network practice commun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practice community.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智慧教育學院;
【基金】: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江蘇師范大學教育學省優(yōu)勢學科建設”(蘇政辦發(fā)〔2014〕37)
【分類號】:G434;G451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提出“互聯(lián)網+”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新命題,尤其是伴隨著web3.0的強勢來襲,互聯(lián)網的焦點已從專注于技能轉變?yōu)橐匀藶楸。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互聯(lián)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展現(xiàn)出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已經從原來只關注知識經驗的傳遞發(fā)展到以教師為主體。從宏觀上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帆;魏本亞;;大型定制式區(qū)域教師在線培訓模式與實現(xiàn)[J];中國電化教育;2016年07期
2 楊現(xiàn)民;;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內涵與特征[J];中國電化教育;2014年01期
3 楊彥軍;郭紹青;童慧;;城鄉(xiāng)教師的網絡學習共同體互動特征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詩蓓;王帆;;基于價值創(chuàng)造理論的教師網絡實踐共同體價值創(chuàng)造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7年03期
2 田娟;;智慧教育環(huán)境下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年03期
3 孫樂平;吳東紅;;解析數(shù)字教育的發(fā)展?jié)摿J];中國成人教育;2017年01期
4 費明明;趙樂華;任毅;高原;;淺析智慧教育在高校繼續(xù)教育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7年01期
5 王米雪;張立國;;我國智慧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與發(fā)展趨勢分析——基于詞頻分析法、共詞聚類法和多維尺度分析法[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7年03期
6 金鑫鑫;;基于云服務的高校智慧校園構建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2期
7 葛琳琳;賈銀山;;大數(shù)據時代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策略與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年03期
8 于偉;;未來班級——高技術與高情感平衡[J];教育科學研究;2017年02期
9 夏卉;李利平;;智慧教育引領下大學生信息素質培養(yǎng)策略[J];電子世界;2017年02期
10 陳洋;劉家良;胡凡剛;孟志遠;;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薇;陳琳;;“曬課”促進教師智慧成長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年12期
2 舒杭;王帆;蔡英歌;;面向群體智慧的新型微群教學模式的構建[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5年08期
3 王帆;;從智慧教育視角論教育數(shù)據的變遷與潛能[J];中國電化教育;2015年08期
4 武麗志;李立君;;培訓、學習與發(fā)展——教師遠程培訓平臺的際代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年11期
5 劉徑言;陳明選;馬志強;;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教師培訓機制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年11期
6 宋靈青;;MOOC時代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專業(yè)發(fā)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年09期
7 楊繼林;謝小琴;;從教育傳播學角度看數(shù)字教育的潛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年03期
8 金江軍;;智慧教育發(fā)展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年22期
9 顧明遠;;試論教育現(xiàn)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10 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全離;楊秀芝;;實踐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0年09期
2 周楠;;實踐共同體理論的三要素對課堂建設的理論意義[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年02期
3 葉海龍;;“實踐共同體”及其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16期
4 陸寧寧;曾紅;;實踐共同體: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新視野[J];中國成人教育;2011年19期
5 戴力;;溫格的“實踐共同體”及其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啟示[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年11期
6 張震宏;邵興江;;實踐共同體在學校中的運用[J];上海教育;2008年Z1期
7 任平,王建明;新全球化時代的政治學范式:交往實踐共同體[J];學術研究;2001年09期
8 張平;;校本教師實踐共同體的構建策略與基本經驗[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1期
9 張平;朱鵬;;教師實踐共同體: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10 張偉勝;;實踐共同體中學生網管的特點與能力培養(yǎng)[J];網絡財富;2009年1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教師實踐共同體 支撐“卓越的教”的睿智構架[N];文匯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麗;在線實踐共同體培育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丁;實踐共同體中英語教師學習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2 吳秀圓;同步課堂背景下的城鄉(xiāng)教師實踐共同體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3 劉麗;教師實踐共同體探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6年
4 趙珍珍;基于實踐共同體的思想政治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5 張?zhí)m;教師實踐共同體建構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繆靜霞;促進在線實踐共同體深度互動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7 胡航;學校情境中實踐共同體探討[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田田;基于實踐共同體下英語新教師成長路徑的案例研究[D];寧波大學;2013年
9 陸靜塵;實踐共同體中教師學習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姚娜;基于SNS的實踐共同體之初探[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9223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39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