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7-03-26 09:05
本文關(guān)鍵詞: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張楚廷的教育美學是關(guān)于人的美學,關(guān)于教育的美學。他行走在教育中,以哲學的方式思考著教育,探索著教育,尋求到教育的根底是人。他認為人身上有尚未開發(fā)的、潛在的、可發(fā)展的種子;人是通過反身的方式,即自我對象化和對象自我化,能動的開發(fā)人自己的潛能;人在發(fā)展過程中,最基本的營養(yǎng)劑是美學需要。他說,人帶著美來到人間,人有愛美的天賦,人“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打量自己、發(fā)展自己。在他看來,美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充滿個性的發(fā)展,美是和諧。 張楚廷特特別強調(diào)教育中美育重要性。他說“沒有美育,人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完整的人”,“任何學科沒有理由拒絕美育”。 張楚廷的教育美學思想呈現(xiàn)以下特征:普遍性、超功利性、發(fā)展性。 張楚廷先生這種高贊人的教育美學思想具有生命意義和超越意義。在新時期,張楚廷的教育美學思想對當下的教育有著非同一般的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本研究從人的視角出發(fā),深層探究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教育學基礎和美學基礎,歸納出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的特征和意義。 本研究從教育學視角,追尋教育的根底、美的內(nèi)涵和價值。探究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關(guān)鍵詞】:張楚廷 美學 教育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40-092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緒論9-16
-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9-13
- 一、研究背景9-11
- 二、研究意義11-12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2-13
- 第二節(jié) 與本研究有關(guān)的文獻綜述13-16
- 第二章 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基礎16-34
- 第一節(jié) 哲學基礎——人的哲學16-24
- 一、人是自身一切活動的主體16-19
- 二、人是可發(fā)展的生命體19-24
- 第二節(jié) 教育學基礎24-30
- 一、教育就是教育24-28
- 二、教育就是人的教育28-30
- 第三節(jié) 美學基礎30-34
- 第三章 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的內(nèi)容和特征34-43
- 第一節(jié) 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的內(nèi)容34-37
- 第二節(jié) 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的特征37-43
- 一、普遍性37-39
- 二、超功利性39-41
- 三、發(fā)展性41-43
- 第四章 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的意義和啟示43-50
- 第一節(jié) 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的意義43-46
- 一、生命意義43-45
- 二、超越意義45-46
- 第二節(jié) 張楚廷教育美學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46-50
- 一、對我國現(xiàn)當代教育改革的啟示46-47
- 二、為培養(yǎng)學生完善人格提供借鑒意義47-48
- 三、對當代提倡大美育觀的啟示48-50
- 結(jié)語50-52
- 參考文獻52-55
- 附錄55-56
- 后記56-5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望衡;美是一種價值的形容詞——簡評蔡元培的美本體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林可濟,江瓊;略論蔡元培的美學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張楚廷;;全面發(fā)展的九要義[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4 張楚廷;;教育就是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5 劉徐湘;;張楚廷教育哲學思想探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8年04期
6 董洪哲;以“大美育觀”填補美育意識的空白[J];教育科學;1994年01期
7 楊云萍;;張楚廷美育思想對當代美育理論的貢獻[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8 程鎮(zhèn)海;;蔡元培美學選擇和美育實踐的當代性[J];蘭州學刊;2006年09期
9 張楚廷;;美學教育的作用[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年07期
10 曾繁仁;審美教育:一個關(guān)系到未來人類素質(zhì)和生存質(zhì)量的重大課題[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本文關(guān)鍵詞:張楚廷教育美學思想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85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6856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