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以來課程與教學研究知識增長方式的探究——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分析
本文選題:新課改 切入點:課程與教學研究 出處:《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摘要】:知識增長方式可成為評價新課改效果的角度之一。利用文獻計量軟件CiteSpace3.5.R10及內容分析,從"問題情境"、"組織形式"角度對2001-2012年間的課程與教學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結果表明,該領域的知識生產(chǎn)方式出現(xiàn)變化:1.主題重構。從宏大、抽象主題向微小、情境化主題轉移。2.機構重組。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話語權被分解;機構間的異質合作增多。由此推論,該變化可能是研究對多元應用情境的回應;該領域知識增長初具良性的異質特征。建議今后研究應強化對知識市場需求的回應、對應用情境的觀照、機構間的異質合作。
[Abstract]:The way of knowledge growth can be one of the angl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By using the bibliometric software CiteSpace3.5.R10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from 2001 to 2012 are sort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oblem situ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or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is field has changed by 1: 1.Theme refactoring.From grand, abstract theme to small, situational theme transfer. 2.Reorganization of institutions.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the main research institutions; discourse rights are broken down; heterogeneity coope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increases.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change may be the response of the study to multiple application situations,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in this field is initially characterized by benign heterogeneity.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ponse to the demand of the knowledge market, the refle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the heterogeneity cooperation among the institutions.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上海市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學術新人培育計劃(編號:B-7063-12-00103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編號:10YJC880010) 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教育技術學)專項資助(編號:贛教研字[2011]12號)
【分類號】:G4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龔放;葉波;;2000-2004年中國教育研究熱點與關鍵詞——基于CSSCI的統(tǒng)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2 焦建利;賈義敏;;學習科學研究領域及其新進展——“學習科學新進展”系列論文引論[J];開放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3 潘黎;王素;;近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基于八種教育學期刊2000-2009年刊載文獻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的計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喜萍;韓青林;;教師知識優(yōu)化結構與途徑探討[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張義忠;湯書昆;陳彪;;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保障研究[J];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3 張文靜;;高校教學方法改革芻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4 晏玉榮;;也論“知識即美德”——用復雜視域中的知識觀重新解讀蘇格拉底的倫理命題[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張敏;;試論兩種知識觀關照下的學生學習[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吳秋芬;;關于強化高師學生教育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幾點思考[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楊洪國;王蘭珍;;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現(xiàn)狀分析——以中國林科院為例[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0年04期
8 溫麗蕓;韓永紅;;高師課程內涵的時代解析[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9 李瓊華;;論新課標下英語作業(yè)的發(fā)展性評價[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10 浦筱玉;;人文素質與語文教育淺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4 金世余;我國中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江廣和;西北農村中學體育教師成長的困境與調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韓明華;基于情境分析的集群企業(yè)知識轉移機理與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7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鄭爽;我國教師教育者開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宋燕;大學教學學術及其制度保障[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趙健;鄭太年;任友群;裴新寧;;學習科學研究之發(fā)展綜述[J];開放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2 袁方,孟增輝,于戈;對k-means聚類算法的改進[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年36期
3 王文靜;;基于設計的研究:教育研究范式的創(chuàng)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22期
4 張斌賢;陳瑤;祝賀;羅小蓮;;近三十年我國教育知識來源的變遷——基于《教育研究》雜志論文引文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5 鄔大光;;中國高等教育回眸 鄔大光 成就與問題并存[J];教育與職業(yè);2006年3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嘉云;應加強“公開課” 的教學研究性[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Z1期
2 ;2001年第1~4期《教學研究》總目次[J];教學研究;2001年04期
3 全德;論二戰(zhàn)前國外的教學研究[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陳宏偉;校本教學研究的誤區(qū)與對策[J];遼寧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5 李國芝;;新課程下教師教學研究課的偏差與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S1期
6 李德林;徐繼存;;當前教師教學研究的澄清與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03期
7 滕曉梅;;“兩課”教師如何做好校本教學研究[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8 葛文慶;范欽亮;;校本教學研究的動因與特征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6年10期
9 吳言;;教學研究:回歸生活,回歸實踐[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年17期
10 韓永平;;關于理想教研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麻壯綺;;新時期俄語基礎教學研究[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劉志平;;有效教學研究的幾點初探[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年
3 辛益群;;《自然探索與創(chuàng)新》系列課中的時間生物學教學研究[A];2004全國時間生物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第3屆語言理論和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5 安瑛;;怎樣聽好一節(jié)課[A];2013年5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6 趙曉華;楊孝寬;榮建;;注重教育教學研究,促進精品課程建設[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7 張利華;;獨樹一幟的學術風格[A];高放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慧;;Photoshop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A];201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論文集[C];2014年
9 吳小平;;化學式的教學研究[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4年
10 鄭洪濤;;基于“案例驅動”的PLC教學研究[A];2014年4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黃云鷹;中浦院鹽城教學研究基地揭牌[N];鹽阜大眾報;2014年
2 寧波市美術“雙創(chuàng)”教學研究課題組;美術“雙創(chuàng)”教學研究的生成與發(fā)展[N];美術報;2003年
3 蘭州市第十四中學 劉鳳琴;也談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N];甘肅日報;2009年
4 崔允oa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教授;把握教學研究方向[N];中國教育報;2010年
5 江濤;市委將與浦東干部學院共建教學研究基地[N];晉中日報;2010年
6 ;吳江:創(chuàng)新教學研究機制 激發(fā)學校課改活力[N];江蘇教育報;2010年
7 姜堰市仲院中心小學 李佳慶;教學研究誤區(qū)談[N];江蘇教育報;2010年
8 渤海大學 常春;大學數(shù)學案例教學研究與應用分析[N];山西青年報;2014年
9 馬開劍;指向現(xiàn)實問題的教學研究[N];中國教育報;2003年
10 崇仁縣第三小學 周邇;淺談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研究[N];撫州日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旭嬌;特崗教師教學研究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2 尚金鵬;校本教學研究探討[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3 陳東陽;初中分層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4 任慧云;有機推斷的教學研究與教學設計[D];天津師范大學;2014年
5 王燕革;農村初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意識和能力的調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6 楊杰;安徽三聯(lián)學院教學研究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7 蘇春梅;高中英語教師對教學研究的認知和理解[D];西北師范大學;2014年
8 劉曉鳴;素質教育背景下智慧教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9 胡守敏;論后現(xiàn)代主義視野中的教學研究范式[D];西南大學;2007年
10 陸英俊;新課程下高中向量的教學研究及策略分析[D];蘇州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7187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71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