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本文關鍵詞:新加坡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出處:《教育學術月刊》2013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新加坡 教育功能 教育改革 教育發(fā)展 實用主義
【摘要】:新加坡在獨立建國時生存環(huán)境的嚴峻,使其對自身的生存安全保有脆弱感與現實感,也因此經濟發(fā)展一直被視為其國家生存的前提條件。因此,新加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經濟的繁榮發(fā)展。分析新加坡獨立建國以來四次重大教育改革歷程可以發(fā)現:新加坡政府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秉持著"務實原則",讓教育系統(tǒng)所培養(yǎng)出的人力資源持續(xù)配合不同時代的產業(yè)需求,即"教育發(fā)展為經濟服務"。
[Abstract]:Singapore's survival environment is so severe that it has a sense of vulnerability and sense of reality for its own survival security. Theref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regarded a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xistence of its country. Therefore,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reform in Singapore is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alysis of the independence of Singapore since the four major education reform process can be found: the core idea of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education reform is to uphold the "pragmatic" principle, different times of industry demand continues to let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cultivate human resources, namely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r economic services".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分類號】:G533.9
【正文快照】: 一、前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tǒng)計資料,新加坡1993年人均GDP(依購買力平價計算,單位:國際美元)突破20,000美元;2012年人均收入達到60,410美元,名列全球第3名。[1]而在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發(fā)表的世界競爭力報告中,新加坡在最近4年都保持在前3名。[2]新加坡耀眼的經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松贊;;新加坡的英才政策與英才教育[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2 劉宏偉,孫艷艷;新加坡德育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科學;2001年01期
3 周素勤;淺析新加坡的華文教育[J];東南亞縱橫;2003年05期
4 辛慧麗;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對中國的啟示[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陳梅;;新加坡私立學校的質量認證體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年08期
6 法利德·扎卡利亞;魯潔;;兩種教育制度的優(yōu)劣[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08期
7 郭平;;新加坡:開學第一天 小二帶小一[J];小讀者;2010年09期
8 翁靜晶;;新加坡的教育[J];雜文選刊(中旬版);2010年01期
9 徐文龍;亞洲風暴沖擊下為何仍居世界競爭力第二——今日新加坡考察報告[J];教育發(fā)展研究;1999年05期
10 王春鵬;新加坡:教育加速經濟轉型[J];上海教育;2005年1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漢民;林海;;談談在新課程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心理教育功能[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孫俊三;謝麗玲;;論西方教育功能理論的歷史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培和;屠德;;試論學校體育與德育的關系[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甘肅卷)[C];2010年
4 張曉昭;孫忠寶;;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英國在新加坡的教育政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楊煥英;;儒家倫理與獨立后的新加坡道德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6 蔣士會;;教育結構與功能的歷史透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7 雷克嘯;章炳良;;陳嘉庚的興學實踐和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飛躍;;我的教學夢[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7:教育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C];2007年
9 曹天忠;;論雷沛鴻的教育現代化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陳延杭;;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對閩南教育的推動[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宇;新加坡出現另類補習班[N];中國社會報;2006年
2 記者 張偉;新加坡教育部長來鞍考察[N];鞍山日報 ;2006年
3 ;“遠程教育的作用可真大啊!”[N];杭州日報;2007年
4 林峰;國際象棋的教育功能[N];中國教育報;2003年
5 郭柏林(作者系銅川礦務局第一中學教師);素質教育應強化對學生的教育功能[N];銅川日報;2006年
6 記者 柳萍;宜昌選派十名教師赴新加坡教漢語[N];三峽日報;2007年
7 李長春(作者為中山市講師團成員,,中山市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發(fā)揮教育功能 推動文化發(fā)展[N];中山日報;2006年
8 記者 鄢玲;充分發(fā)揮革命史教育基地作用[N];秦皇島日報;2008年
9 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國際課程中心主任 李綺嫻邋李們 姚浩宇 編譯;在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取得平衡[N];中國教育報;2008年
10 山東淄博第二中學 燕洪偉;走馬觀花新加坡[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梁艷;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新聞媒體教育功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劉世民;錯位與抉擇[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馮國平;跨國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邵陵;反省與求證:四川藏區(qū)教育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5 王莉穎;雙語教育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茹;新加坡儒家倫理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陳堯;中國與新加坡學校德育比較研究及啟示[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年
3 吳魯平;新加坡教育產業(yè)的發(fā)展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4 陳偉峰;MDIS中國市場營銷戰(zhàn)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5 秦莉;中國與新加坡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德育比較[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冬梅;中國新加坡課程文化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龔昊;新加坡學校德育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彭宗朝;中學建筑的教育功能與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9 郜影;新加坡學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10 申長忠;農村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功能探析[D];河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442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34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