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探析
發(fā)布時間:2017-12-27 23:06
本文關鍵詞:解構主義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探析 出處:《吉林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20世紀80年代解構主義思潮開始傳入我國,自此其影響迅速從文學批評領域延伸至建筑、繪畫乃至哲學、教育等領域,掀起了一股“解構”的熱潮。雖然這股熱潮早已褪去,但其思想?yún)s深深觸動了我們的體制和文化,也在文化傳承中留下了解構的因子。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人,不管情不情愿,意識沒意識到,一定程度上都是解構主義的繼承者。解構主義以其強大的解構力量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其獨特視角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研究“解構主義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對策探析”問題成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課題。本文首先對解構主義思潮進行了客觀解讀;然后,辯證分析了解構主義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影響;最后,從理論基礎、目的任務、教育內容、方式方法及師生關系五方面探討了面對解構主義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影響我們應采取的應對策略。 本論文主要分為以下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緒論。 該部分首先介紹了“解構主義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對策探析”這一選題的背景,并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討了此選題的研究意義,然后從國外、國內兩方面介紹了解構主義研究現(xiàn)狀。本文主要運用了文獻法和分析歸納法,創(chuàng)新之處就是將解構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聯(lián)系起來,探討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我們應采取的對策。 第二部分,解構主義思潮概述。 該部分主要從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入手,首先對解構主義的主要理論觀點進行了解讀:反對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哲學面向,倡導他者、寬恕與責任的倫理面向,憧憬友愛政治和他者人道的政治面向。然后從思想理念、思想方式和思想策略三方面概述了解構主義的主要思想特征,最后從正反兩方面辯證分析了解構主義思潮對社會產(chǎn)生的雙重影響。 第三部分,解構主義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探究。 該部分是本論文的重點部分,主要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力求客觀辯證地分析解構主義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影響。 首先,從五個方面論述了解構主義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去中心”和“邊界松散”理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維度,語言范式開創(chuàng)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型范式,他者、寬恕等思想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借鑒資源,差異性觀點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轉化方向,解構的力量則有利于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師生的批判精神。 其次,從五個方面論述了解構主義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質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的合理性,沖擊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性,反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同一性,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地位的權威性,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思想行為的混亂性。 第四部分,解構主義思潮影響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探索。 該部分也是本論文的重點、難點部分,力求以我國現(xiàn)實國情為基點,堅持適度原則,對解構主義思潮的雙重影響進行辨證分析和取舍,避免趨向理論或現(xiàn)實兩種極端。該部分主要從理論基礎、目的任務、教育內容、方式方法及師生關系五各方面進行了對策探索。 首先,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為基點增強理論自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研究,并客觀辯證地分析解構主義思潮的利弊。 其次,以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務為前提合理定位多元思想。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任務,認識到強化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必要性,并在辯證認識多元思想的基礎上合理把握一元主導與多元補充的關系。 第三,以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配置為關鍵引領思想前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力求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夯實理論基礎;要注重關照現(xiàn)實和兼容并蓄,突出時代特色;要倡導理想訴求和人類情懷,重視境界提升。 第四,以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為支撐注重配套融合。啟動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教育思維方式的豐富,防止語言冷暴力的教學話語方式的轉換,鼓勵多種可能性的文本解讀方式的創(chuàng)新,重視方式方法的針對性研究和配套融合。 最后,以構建雙主體式新型師生關系為保障提升人文關懷。秉持平等與感恩的原則立場,學會尊重;允許批判與質疑的教學態(tài)度,鼓勵思考;堅持對話與溝通的教學過程,注重引導;側重成長與進步的教學評價,重視激勵。
[Abstract]:In 1980s, the trend of Deconstructionism began to spread to China. Since then, its influence has rapidly extended from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iticism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painting, philosophy, education and so on, which has created a craze for deconstruction. Although this upsurge has been faded long ago, its thought deeply touched our system and culture, and left a deconstruction factor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Today,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regardless of their reluctance and consciousness, are the successors of deconstruction to some extent. Deconstruction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e to its powerful deconstruction power, but its unique perspective also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deconstruc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has become a necessary task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first makes an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deconstruction; then,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he double impact of deconstruc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ally,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purpos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five face of deconstruction thoughts influenc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take countermeasures.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潘婕;;論后現(xiàn)代主義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改革與開放;2010年10期
2 林美香;;解構思維與教育話語[J];大學教育科學;2006年05期
3 王玉香;;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辨析[J];理論學刊;2013年10期
4 張英可;徐建德;;“解構不是拆毀或破壞”——被劫持的,被解構的解構主義[J];中國市場;2012年18期
5 何玉國;;德里達及其解構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研究現(xiàn)狀分析——以博士論文為研究范圍[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8期
6 張雪梅;;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J];中國教師;2006年06期
7 陳曉明;;美國解構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分析[J];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06期
本文編號:134355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34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