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群行為社會認同模型的集群行為動力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01 03:06
本文關(guān)鍵詞:基于集群行為社會認同模型的集群行為動力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所謂群體性事件指“部分群眾與當?shù)攸h政部門或強勢社會集團的對抗性沖突”(王二平,2009),它是影響社會穩(wěn)定最突出的社會問題。目前,我國學界普遍認為群體性事件是集群行為的一種類型,是當下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典型的集群行為(collective action/behavior)(王二平,2009;樂國安,2010),集群行為是指“相對自發(fā)的、無組織和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因為某種普遍的影響和鼓舞而發(fā)生的行為”(波普諾,2003)。隨著國內(nèi)政治經(jīng)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大幅度增加,群體性事件呈階段性多發(fā)的態(tài)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社會心理學的學科立場,秉持社會心理學對社會問題進行研究的傳統(tǒng),結(jié)合社會科學對集群行為的研究成果,通過梳理關(guān)于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理論,找到促使個體參與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從而揭示出集群行為的發(fā)生規(guī)律。 具體的研究步驟為:第一,提出關(guān)于集群行為動力機制的理論模型;第二,運用情景模擬問卷收集變量數(shù)據(jù);第三,用SEM驗證理論模型,即檢驗理論模型與樣本數(shù)據(jù)的適配度。 研究的結(jié)果如下: 第一,三種研究取向。本研究認為,對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取向進行分類,必須注意三個問題:(1)在學理上,分類標準應(yīng)有充分的理論依據(jù);(2)分類標準應(yīng)有利于消化吸收其他學科對集群行為的研究成果;(3)分類應(yīng)涵蓋各種類型的集群行為,并對應(yīng)集群行為的動力機制的主要前因變量。本研究以康德實踐理性的定義以及西蒙的“過程理性說”作為研究取向的分類依據(jù),依據(jù)個體行為是否具有實踐理性,以及具體的實踐理性類型進行分類,區(qū)別“理性”和“非理性”。其中“理性”是指個體通過理智過程和認知過程做出行為選擇,它包括以追求最大效用為目標的結(jié)果理性,以及以追求最大心理滿意為目標的過程理性;“非理性”是指靠本能、直覺、情緒等情感過程做行為反應(yīng)過程。因此,本研究把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分為三種:非理性取向、結(jié)果理性取向和過程理性取向。 第二,一個理論模型。依據(jù)上述分類對當前的集群行為動力機制模型進行研究:群體效能和群體憤怒雙路徑模型整合了結(jié)果理性取向、非理性取向,考察的主要前因變量是群體憤怒和群體效能;群體效能和群體認同的雙路徑模型整合了結(jié)果理性取向、過程理性取向,考察的主要前因變量是群體效能和群體認同;集群行為社會認同模型整合了三種取向,考察的主要前因變量是群體不公、群體認同、群體效能。在此基礎(chǔ)上,整合集群行為的主要前因變量,并綜合已有模型提出本研究的集群行為動力機制模型。該模型中自變量為群體相對剝奪水平、群體憤怒、群體認同和群體效能,應(yīng)變量為集群行為意向和集群行為,群體憤怒中介群體剝奪與集群行為意向的關(guān)系,群體認同處于模型的核心位置。 第三,兩次模型擬合。本研究主要使用SEM來驗證提出的理論模型,根據(jù)吳明隆提供的樣本數(shù)N為100的模型指標來考察模型檢驗結(jié)果(吳明隆,2009)。模型檢驗結(jié)果顯示,模型自由度等于3(15-12=3),整體模型的適配度卡方值為4.961,顯著性概率p=0.1750.05,未達到0.05的顯著水平,接受虛無假設(shè),表示本研究理論模型與樣本數(shù)據(jù)可以契合?ǚ阶杂啥缺戎=1.6543.000,RMSEA=0.0730.080, AGFI=0.9220.900, GFI=0.9840.900,均達模型適配標準,表示因果模型圖可以被接受,本研究理論模型與樣本數(shù)據(jù)具有良好的適配度。之后,再根據(jù)已有理論研究,將群體相對剝奪水平視為群體憤怒、群體效能和群體認同的前因變量,提出修正模型。修正模型的SEM檢驗表明,新的模型與樣本數(shù)據(jù)具有良好的適配度。 本研究通過對結(jié)果的分析與討論,得出以下結(jié)論: 第一,當前社會心理學對集群行為的研究主要有三種研究取向。非理性取向強調(diào)基于相對剝奪的群體層面的情緒對集群行為的影響,在實證研究中主要考察群體相對剝奪水平、群體憤怒、群體不公等群體層面的心理變量,認為個體在集群行為中失去了理性,其心理本質(zhì)是非理性的。結(jié)果理性取向以理性經(jīng)濟人為假設(shè),主要考察個體對參與集群行為的“成本—收益”的主觀權(quán)衡,衡量群體成員對通過共同努力能夠?qū)崿F(xiàn)群體目標的信念(群體效能感,group efficacy),并認為個體是基于群體效能的評估而做出是否參入集群行為的行為選擇。過程理性取向考察一個真實的社會個體,認為個體行動的原則是追求心理滿意最大化,強調(diào)個體對自尊的提升、對所屬群體的正向認同和一定的價值需求,把個體參與集群行為視為一個不斷根據(jù)環(huán)境和主觀動機進行意義建構(gòu)的過程。 第二,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釋樣本數(shù)據(jù)的變異,理論模型對集群行為的動力機制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度。集群行為的主要前因變量為群體相對剝奪水平、群體憤怒、群體認同和群體效能,一個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有賴于一個群體相對剝奪的前提,個體因相似的社會地位或共同的利益而相互認同,有明確的“我們”和“你們”的意識及區(qū)別。他們評估群體目標實現(xiàn)的把握性和可能性,并會在觸發(fā)情境中,因蓄積已久的不滿而產(chǎn)生對行政當局或社會強勢集團的憤怒情緒,從而參與群體性事件。
【關(guān)鍵詞】:集群行為 群體相對剝奪水平 群體憤怒 群體認同 群體效能
【學位授予單位】:長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44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錄9-11
- 1 緒論11-14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11-12
- 1.3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12-14
- 2 集群行為研究概述14-34
- 2.1 集群行為及其相關(guān)概念界定14-18
- 2.2 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概述18-32
- 2.3 集群行為的測量及研究方法概述32-34
- 3 集群行為動力機制模型的理論研究34-47
- 3.1 當前社會心理學研究集群行為的三種取向34-41
- 3.2 集群行為動力機制的三種模型41-43
- 3.3 本研究的集群行為動力機制模型43-47
- 4 集群行為動力機制的實證研究47-59
- 4.1 研究變量與研究假設(shè)47
- 4.2 研究程序與問卷施測47-51
- 4.3 結(jié)果分析51-59
- 5 研究總結(jié)、反思與展望59-63
- 5.1 研究總結(jié)59-61
- 5.2 本研究的不足61-62
- 5.3 對后續(xù)研究的展望62-63
- 致謝63-65
- 參考文獻65-71
- 個人簡介71-72
- 附錄一 情境模擬問卷誘發(fā)材料72-76
- 附錄二 情境模擬問卷中對變量的測量題目76-80
- 附錄三 八份情境模擬問卷(A1B1C1)80-8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于建嶸;;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2 周曉虹;集群行為:理性與非理性之辨[J];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05期
3 薛婷;陳浩;樂國安;;集群行為諸理論的整合模型[J];心理科學;2010年06期
4 張書維;王二平;周潔;;跨情境下集群行為的動因機制[J];心理學報;2012年04期
5 彎美娜;劉力;邱佳;楊曉莉;;集群行為:界定、心理機制與行為測量[J];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05期
6 張書維;王二平;;群體性事件集群行為的動員與組織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12期
7 陳浩;薛婷;樂國安;;工具理性、社會認同與群體憤怒——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學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2年01期
8 邱澤奇;群體性事件與法治發(fā)展的社會基礎(chǔ)[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9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我國轉(zhuǎn)型期群體性突發(fā)事件主要特點、原因及政府對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2年05期
本文關(guān)鍵詞:基于集群行為社會認同模型的集群行為動力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80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380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