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結構與創(chuàng)新表現的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結構與創(chuàng)新表現的關系研究 出處:《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中學教師 創(chuàng)新能力結構 創(chuàng)新表現 驗證性因素分析
【摘要】:通過文獻分析、理論分析和行為事件訪談,初步提出了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由學習能力、教育能力、社會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四種要素構成,并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用驗證性因素分析證實了該結構的合理性。以路徑分析方法探討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各要素與教學創(chuàng)新表現之間的因果關系,結果表明:四種創(chuàng)新能力要素與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表現之間有極其顯著的正相關;教師教育能力、社會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對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表現有顯著的預測效果。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proposed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consist of learning ability, educational ability, social ability,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of four kinds of elements, and on the basis of sampling,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onfirm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tructure. With the method of path analysis on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results show: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our elements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eaching ability and social ability,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teach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fā)研究中心;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CBA030044) “高等學校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200707)資助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009級優(yōu)秀博士論文資助
【分類號】:G420
【正文快照】: 一、引言創(chuàng)新能力是指能夠產生新穎而適用觀點的能力。[1]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0-2020)》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促進創(chuàng)新型、拔尖人才的成長。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我們擁有一支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各級學校教育的教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金盛華;論創(chuàng)造力的本質與測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謝紅;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中小學生創(chuàng)造力態(tài)度及其相互關系的探討[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2 田特平,彭念;談圖書館的閱讀輔導工作[J];圖書館;1992年05期
3 劉國雄,施建農;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與教育[J];中國特殊教育;200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袁愛玲;學前創(chuàng)造教育課程及其理論構建[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魏艷;小學教師創(chuàng)造性人才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薄建國;論大學創(chuàng)造教育的策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3 鄭寧;論創(chuàng)造力在立體構成課堂教學中的培養(yǎng)[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秀勤;大學生創(chuàng)造力課程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5 王大磊;中小學創(chuàng)新型教師的知識結構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6 夏少萍;大學生技術創(chuàng)造力初探[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麗;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及其他[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3年Z1期
2 王煒,王雅君;中學教師在CAI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1期
3 李里;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研究[J];昆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3期
4 王國香;劉長江;伍新春;;教師職業(yè)倦怠與歸因的關系探討[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年02期
5 田寶軍;李琪彥;徐愛新;;中學教師心理契約的內容與結構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12期
6 ;編讀往來[J];教書育人;2008年01期
7 李茂;;當教師成為英雄[J];教師博覽;2008年03期
8 周喜華;;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及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9年12期
9 王秀希;張麗娟;王冰;秦仕彬;;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在中學教師中的試用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年12期
10 蒙宗宏;;中學教師心身健康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姍姍;;中學教師職業(yè)人格與職業(yè)倦怠的現狀及其關系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胡平;;中學教師心理契約違背與職業(yè)發(fā)展關系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黃濤;;關注教師健康,緩解工作壓力——普通中學教師工作壓力緩解之我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年
4 鄒平;秦素瓊;呂志革;;苗族中學教師職業(yè)倦怠和自尊的關系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劉春蘭;關薦;;中學教師心理彈性模型的建構[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宮賢平;王惠萍;;中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現狀調查[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舒敏熠;;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促進教師心理健康[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陳樹林;;中學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邊保旗;樊富珉;;中學教師的壓力與心理健康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高學鋒;李朝旭;;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元分析[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雷新;一位中學教師的“三問”[N];人民政協報;2010年
2 王偉 記者 辛永生;中學教師留學國外[N];黑龍江日報;2000年
3 記者 葉川 實習生 張璐 王躍 簡明月 葉川;中學教師披露亂收費內幕[N];重慶商報;2005年
4 記者戚海燕;北大蔡教授獲法國學術獎[N];北京日報;2002年
5 張曉梅;在物理教育中如何開展素質教育[N];人民政協報;2000年
6 記者 傅碧東 實習生 李艷霞;老師的績效工資有著落了[N];昆明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鮑東明;是“蠟燭” 更是事業(yè)[N];中國教育報;2002年
8 記者 鄭晉鳴;江蘇嘗到狠抓教育的甜頭[N];光明日報;2005年
9 北京一零一中學 郭涵;教師如何面對研究性學習[N];中國教育報;2001年
10 劉 躍;教師資格證:想說愛你不容易[N];中國教師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俊;中學教師職業(yè)幸福感形成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鵬;石家莊市區(qū)中學教師網絡課程資源應用及管理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玉榮;中學教師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3 唐昕輝;中學教師工作倦怠與其影響因素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春秋;哈爾濱市轄縣中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現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長青;上海市中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觀調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付新生;三門峽市中學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分析及改革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
7 宋彩紅;中學教師職業(yè)承諾與責任心的關系研究[D];山西大學;2008年
8 牛振海;齊齊哈爾市中學教師職業(yè)壓力的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趙福冇;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與若干因素的相關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
10 胡玲;惠陽區(qū)中學教師教育技術運用現狀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396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33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