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大學教育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12 05:18
本文關鍵詞:傅斯年大學教育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教育史,是一部激流涌動、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文化教育交流碰撞史。一時之間,各種教育流派不斷涌現(xiàn)、爭芳斗艷,各種教育思潮交相輝映、百家爭鳴。西學滲透,東學嬗變,理念更迭,制度變遷。在這樣一個嚷亂分離、時代裹挾、顛沛動蕩、紛擾交錯的環(huán)境下,依然有一批執(zhí)著、堅定的教育家,憑靠“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國為民、挽救危亡的卓然信念,在歷史的狂流與灰燼的不止漩渦中,搏風擊蕩、浪遏飛舟。盡管長河東逝、浮華散盡,但總有一些不朽的偉岸身姿,透過點滴殘存的只言片語或記憶相傳,沉淀于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那厚重、歷久的積層深處,而傅斯年無疑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本文以傅斯年的大學教育思想為核心,集中探討了傅斯年對于臺灣大學的成功經(jīng)營改造所涉及的主要內(nèi)容和寶貴經(jīng)驗以及對于中國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首先,傅斯年的大學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大學自治、辦學自主”的基礎上的。他分別從教育經(jīng)費獨立、學校用人獨立、教育行政部門僅起監(jiān)督指導作用三個層面上對于大學自治經(jīng)營辦學做出了細致、針對性的要求,從而為實現(xiàn)真正的“學術獨立、學院自由乃至大學自治”的教育理想而努力。其次,傅斯年奉行學術至上,以教育人才為首任的教育主張。這是傅斯年大學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一言蔽之,就是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相結(jié)合。這既是大學的基本原則,也是大學經(jīng)典的教育理念。第三,“立誠”與“性品教育”。在傅斯年眼中,大學教育除了要發(fā)揚它的學術本位以及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功能外,陶冶學生的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應有的題中之義。而“立誠”是學生培養(yǎng)中的核心目標,因此,在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要不斷注入“性品教育”的要素,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性品”為首要宗旨。第四,學生管理的“平淡無奇”。傅斯年秉承了老莊思想中貴“無”、守“柔”、行“不言之教”的觀點,主張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進行某些潛移默化的正確引導,激發(fā)學生在教學、生活管理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傅斯年曾經(jīng)用一句十分幽默的話對其“平淡無奇”的教育理念進行了概括:“有房子住,有書念,有好玩的東西玩!钡谖、講究公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傅斯年強調(diào):改階級的教育為機會均等的教育,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講究公平,避決人情,嚴肅招生考試制度。另外,他還嚴格秉承以法治校,以公平為鵠的理念,講究在規(guī)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最后,傅斯年大學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就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也是傅斯年大學教育思想的靈魂和精髓所在。在這一精神的鼓舞下,傅斯年不僅從器物層面上全面整頓臺灣大學,為臺灣大學的健康、良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也從思想層面入手,建立嚴謹、科學、完整的校訓校規(guī),以期達到他的治校愿景,即未來的臺灣大學,應是一所以追求真理為目的,以人類尊嚴為人格,以擴充知識、利用天然、增厚民生為目標的現(xiàn)代化學府。 總之,作為一名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和中國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大學教育家,傅斯年的大學教育思想積淀濃厚、意義深遠。他的大學教育思想自成體系,符合時代需要,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色;蛟S他的大學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沒有首開風氣之先,但卻有繼承開拓、發(fā)揚光大之功?v觀傅斯年的大學教育思想,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杰出的校長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引領大學破除困惑與桎梏,邁向明晰與發(fā)展的決定力量;“理念治!笔鞘∷、重構大學經(jīng)營之玉的他山之石;通識教育是培養(yǎng)兼收并蓄,通融識見的時代新人與開啟大學智慧之路的靈丹妙藥;對學生良好價值情操的陶冶以及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作風構建是大學不斷走向成熟和繁榮的必然選擇。對傅斯年的大學教育思想進行研究和總結(jié),也是重新審視20世紀前半葉中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沿革、嬗變的一個有效層面,對于今天弘揚民族文化,找尋民族智慧,進行教育改革的實踐活動也可謂意義昭著、價值明顯。
【關鍵詞】:傅斯年 大學教育思想 臺灣大學 省思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649.29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引言9-18
- (一)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9-11
- (二) 本課題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11-12
- (三) 本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分析12-13
- (四) 相關概念的界定13-15
- (五) 本課題的研究方案15-18
- 1. 研究目標、研究內(nèi)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15-16
- 2. 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6
- 3. 本研究的特色與創(chuàng)新之處16-18
- 二、"夸父誕宏志"——一代學人傅斯年的教育人生18-21
- 三、傅斯年大學教育思想的淵源21-28
- (一) 時代變革的背景和自身成長經(jīng)歷的影響21-22
- (二) 留學英德,歐洲現(xiàn)代大學理念的熏陶22-24
- (三) 師友對于傅斯年大學教育思想形成的催化24-28
- 四、"貢獻大學于宇宙的精神"——傅斯年的大學教育思想28-69
- (一) 大學自治、自主辦學29-35
- 1. 各種政治勢力插手教育、各種封建意識在教育領域的存在是導致中國教育崩潰的主因30-31
- 2. "大學自治"的內(nèi)容:教育經(jīng)費獨立、學校用人獨立、教育行政部門僅起監(jiān)督指導作用,反對政府干涉校務31-33
- 3. 高教改革的直接目標是實現(xiàn)"學術獨立、學院自由乃至大學自治",但必須以嚴謹?shù)募o律和良好的學風為依托33-35
- (二) 學術至上,以教育人才為首任35-46
- 1. 大學以學術為本位,萬萬不可糅雜基礎教育與?茖W校教育36-38
- 2. 大學教育的指導思想: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jié)合38-39
- 3. "講座制"是實現(xiàn)大學學術與教育質(zhì)量水平提升的理想模式,但必須根據(jù)中國的國情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39-43
- 4. 端賴名師、營造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是實現(xiàn)教學與科研雙贏的有力保障43-46
- (三) "立誠"與"性品教育"46-50
- 1. 性品教育唯一的"講道"——"不扯謊"48-49
- 2. 注重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49-50
- (四) 學生管理的"平淡無奇"50-58
- 1. 協(xié)助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52-55
- 2. 加強學生的課業(yè)與教學管理55-56
- 3. 提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體娛樂活動56-58
- (五) 講究公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58-63
- 1. 改階級的教育為機會均等的教育59-61
- 2. 講究公平,避決人情,嚴肅招生考試制度61-63
- 3. 以法治校,以公平為鵠63
- (六) 傅斯年大學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敦品、勵學、愛國、愛人63-69
- 1. "敦品"64-65
- 2. "勵學"65-66
- 3. "愛國"66-67
- 4. "愛人"67-69
- 五、以史為鑒——對傅斯年大學教育思想的省思69-77
- (一) 杰出的校長是一所大學的靈魂,也是引領這所大學破除困惑與桎梏,邁向明晰與發(fā)展的摩西之杖69-70
- (二) "理念治校"是省思、重構大學經(jīng)營之玉的他山之石70-73
- (三) 通識教育是培養(yǎng)兼收并蓄,通融識見的時代新人與開啟大學智慧之路的靈丹妙藥73-74
- (四) 對學生良好價值情操的陶冶以及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作風構建是大學不斷走向成熟和繁榮的必然選擇74-77
- 六、結(jié)語:功竟在身后77-79
- 參考文獻79-82
- 致謝82-84
- 攻讀學位期間的科研成果84-8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歐陽哲生;傅斯年與北京大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5期
2 黃俊杰,孫震;傅斯年與臺灣大學的教育理念[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3 唐克軍;傅斯年的大學理想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4 智效民;;傅斯年與“傅鐘”二十一響[J];教育;2008年21期
5 周谷平;張雁;;我國創(chuàng)新型大學建設中的理念引領——兼論經(jīng)典大學理念與現(xiàn)代大學理念間的張力[J];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6 顏周;理解傅斯年[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7 李揚眉;;學術社群中的兩種角色類型——顧頡剛與傅斯年關系發(fā)覆[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8 曹豆豆;“北大的功狗”——傅斯年[J];文史精華;2005年05期
9 翁有為;求真乎?經(jīng)世乎?——傅斯年與錢穆學術思想之比較[J];文史哲;2005年03期
10 張榮芳;傅斯年在中山大學[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本文關鍵詞:傅斯年大學教育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08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0081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