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學術謀解放——胡適開啟國學研究的新方向
[Abstract]:Hu Shi, from the advocates of new cultur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movement of Chinese learning and sought the libera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With the aim of reconstruct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he brought the Chinese culture into a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iviliz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is the study of all the cultures of China in the past.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sorting out the national heritage and endowing it with a new content. It has changed the situation of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learning, in which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lassics is the main way, the primary school as the way and the reading of the classics as a popular activity.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the modern academic direction. Hu Shi did not talk about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fter the 1940s, but about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e considers this to be a narrow and difficult quest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scholarship, and a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traditional textual research meth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eplaced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llation of ancient books replaced the collation of national heritage. The evaluation of Hu Shi's contribution to the move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extual research 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re helpfu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o the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re-emergence of the current upsurge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單位】: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分類號】:I206.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道彬;《說文段注》對戴震文字學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2 盧毅;;錢玄同與近代語言文字改革[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3 郭良夫;;詞項層次與義項層次[J];辭書研究;1988年05期
4 李繼鋒;分合之際:二十年代初省憲運動的背景分析[J];民國檔案;1996年03期
5 盛菊,劉佰合;梁啟超章太炎佛學思想之比較[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6 陳曼娜;略論傳統(tǒng)行為方式在近代的轉(zhuǎn)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7 梁世和;北學與燕趙文化[J];河北學刊;2004年04期
8 肖雄;;近代“學術獨立”觀念辨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劉小新;論20世紀中國文論主體性思想的形成與演變[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10 馬育良;;《淮南子·要略》與近世章胡諸子學論爭[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馬銘德;;試探莫斯科與孫中山北上的關系[A];“孫中山與中華民族崛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鄭大華;;歐戰(zhàn)與戰(zhàn)后(1918~1927)中國文化轉(zhuǎn)型[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卷)[C];2002年
3 劉巍;;“諸子不出于王官論”的建立、影響與意義——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范式創(chuàng)新一例[A];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華民國史(1912—1949)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卷)[C];2002年
4 鄭大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戰(zhàn)后(1918~1927)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顏軍;孫中山民權(quán)主義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魏文哲;清末小說與時代思潮之互動[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楊天保;王安石學術史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姚誠;魯迅與自然主義[D];浙江大學;2005年
6 陳懷琦;語絲社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7 李揚眉;方法論視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東大學;2005年
8 趙璐;晚清義利觀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9 張克;頹敗線的顫動[D];武漢大學;2005年
10 張春香;章太炎倫理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鳳青;傅斯年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張龍秋;“六經(jīng)皆史”說考論[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3 梁潔;中國近代實證主義史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王曉芳;論吳均詩歌及吳均體[D];湘潭大學;2003年
5 李江輝;論章太炎的漢晉學術史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6 付清海;論光復會特點及其對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演變的影響[D];東華大學;2005年
7 王代莉;吳雁南先生與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5年
8 劉泓泉;用國粹激動種性[D];蘇州大學;2005年
9 蘇曉威;仲長統(tǒng)《昌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安樹彬;晚清樸學流變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蕭立巖;高鶚續(xù)《紅樓夢》后四十回說質(zhì)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5期
2 范文瑚;《玩偶之家》在中國——兼評胡適的《易卜生主義》[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3 黃平權(quán);略論陳獨秀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歷史地位[J];中州學刊;1980年02期
4 劉朝駿;藝術中的拙與巧[J];文藝研究;1980年03期
5 劉夢溪;紅學三十年[J];文藝研究;1980年03期
6 王建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標準與實用主義“實踐標準”的原則區(qū)別[J];哲學研究;1980年06期
7 趙清閣;再創(chuàng)造過程即研究過程——改編《紅樓夢》劇本的體會[J];社會科學;1980年03期
8 董如龍;一九七九年關于胡適研究的情況[J];社會科學;1980年04期
9 羅竹風;回憶往事,悼念沈志遠同志[J];社會科學;1980年05期
10 徐源;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孕育、誕生、轉(zhuǎn)化的初步探討[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葛桂錄;;略論華茲華斯在20世紀中國的接受歷程[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2 鈴木義昭;;《改造》“現(xiàn)代支那號”與中國現(xiàn)代詩人——以聞一多的《春光》為中心[A];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C];1999年
3 黃耀X;;音樂與諷刺——新樂府考(其一)[A];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第六屆年會論文集[C];1992年
4 周蘭珍;潘洪林;;論瞿秋白的科技觀[A];瞿秋白研究新探——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1999年
5 杜書瀛;;百年掃描——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回顧[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6 鄭萬鵬;;新文化運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A];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7 溫公頤;;惠施、公孫龍的邏輯思想[A];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C];1979年
8 陳道德;;胡適的科學方法簡析[A];1995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5年
9 陳克守;;墨辯、因明與亞里士多德演繹邏輯比較[A];1996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6年
10 馬全智;;二十世紀《墨經(jīng)》邏輯研究概觀[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麗霞;訪胡適故居[N];安徽日報;2000年
2 [日]大江健三郎 王中忱 譯;我如何領悟中國的近、現(xiàn)代文學[N];北京日報;2000年
3 劉凌;唐德剛的“口述歷史”[N];中國保險報;2000年
4 張全之;獨特的w鸞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王泉根;談談人名文化[N];大眾科技報;2000年
6 歐陽禎人;學術界推出郭店楚簡研究成果[N];光明日報;2000年
7 韓石山;徐志摩的碩士論文[N];甘肅日報;2000年
8 劉以煥;情癡詩僧吳宓[N];黑龍江日報;2000年
9 ;對紅學專家的訪談[N];河南日報;2000年
10 牧惠;也許是盜版?[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安綱;孫悟空形象文化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人博;中國近代憲政思潮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盧文蕓;變革與局限[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何卓恩;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李小玲;論胡適文學觀中的民俗理念[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楊國良;輸出與輸入[D];復旦大學;2003年
7 江心力;二十世紀前期的荀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8 章原;古史辨《詩經(jīng)》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9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高玉;語言變革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家安;胡適文獻整理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朱明建;論五四新文學的現(xiàn)代性[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3 谷艷麗;1917—1927:中國新詩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4 劉海波;最后的覺悟:聞一多詩學價值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5 顧慶;在沖突中演變、在融合中超越——論“五四”文學觀念的整合[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袁紅濤;論現(xiàn)代白話文學的確立[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7 陳平;論周作人的個性主義文學觀[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8 張愛軍;語言的困境[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9 楊樹國;略論傅斯年五四時期的文學思想[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10 崔新梅;少年意氣總非非 幾堪損益論為道[D];蘇州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39993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399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