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國學論文 >

試論清末中華民族的政治自覺與文化自覺

發(fā)布時間:2018-06-19 21:55

  本文選題:中華民族 + 政治自覺; 參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04期


【摘要】:甲午戰(zhàn)爭后,近代中華民族的政治自覺與文化自覺同時出現(xiàn),表現(xiàn)形式為"保國保種保教"三者并提。由于以傳統(tǒng)民族文化為取向的保教式文化自覺與以現(xiàn)代民族國家為取向的政治自覺之間存在內(nèi)在張力,使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發(fā)展到"保種愛國存學"階段,以"國學國粹國史"激發(fā)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政治自覺,這一努力同樣使政治自覺與文化自覺發(fā)生相斥與對立。這充分說明了中華民族自覺進程的艱難、曲折與復雜性。
[Abstract]: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 appeared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s the orientation and the modern national state a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develops to the stage of "preserving species and patriotism". With "the quintessence of national history of Chinese learning",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re stimulated, which also makes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repel and antagonize each other. This fully illustrates the Chinese nation's conscious process of difficulty, twists and turns and complexity.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252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春梅;略論梁啟超的歷史文獻學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2 錢善剛;;身行據(jù)亂 心寫太平——康有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許小青;雙重政治文化認同的困境——解讀梁啟超民族國家思想[J];安徽史學;2001年01期

4 蔣躍波;試評曾紀澤的近代外交思想[J];安徽史學;2003年03期

5 李國飛;彭秋香;;簡論近代“新民思潮”的邏輯發(fā)展[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謝文平,韋良德;開展美育教育 塑造高尚人格[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7 袁啟君;;湘西情結(jié)與沈從文軍旅小說創(chuàng)作[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伍柳氏;;民主化模式與中國政治民主化路徑選擇[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9 吳永;;近代知識精英的“國民”話語及其政治維度刻畫——以梁啟超和陳獨秀為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8期

10 陳麗平;李義發(fā);;1917年后梁啟超的法律思想[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敦琴;;張謇“中體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許紀霖;;精英的社會史如何可能——從社會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A];社會史研究之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C];2009年

3 楊瑞;;科學思想在史學領(lǐng)域的興起與進。簭牧簡⒊礁邓鼓闧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徐新平;;維新派對新聞業(yè)務的理論探討[A];新聞學論集(第24輯)[C];2010年

5 曾繁仁;;梁啟超美育思想的貢獻與啟示[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6 鄭玉明;;論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美學體系[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7 朱志榮;;論梁啟超的審美趣味觀[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8 蔡志棟;;從現(xiàn)代情感本體的角度看梁啟超[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9 何軒;;梁啟超小說功用觀內(nèi)在理路與困境解讀[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2 劉中黎;中國百年日札寫作教育與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海燕;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顏水生;論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勇軍;嚴復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蕾;鄭珍詩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禮永;教育建設的第三條道路[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茜;民國時期上海民俗書刊出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美蕓;詩學與政治:聶紺弩思想與創(chuàng)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云;晚清立憲派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zhì)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蘆迪;王韜改革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余國靜;從盧廣作品看紀實影像特性[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5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6 曾香花;梁啟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薛萍;梁啟超的“新學語”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轉(zhuǎn)型[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劉博;論維新時期的“群己和諧”思想[D];西北大學;2010年

9 王景龍;陶淵明的政治情結(jié)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申志兵;論儒家“以孝治天下”孝道理論的形成[D];吉林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仲呈祥;;調(diào)控人文生態(tài)的文化自覺 觀“2010國家藝術(shù)院團優(yōu)秀劇目展演”有感[J];中國戲劇;2010年11期

2 盧風;;文化自覺、民族復興與生態(tài)文明[J];道德與文明;2011年04期

3 王銘,蔣玉林;文化自覺與“中國特色”[J];實事求是;2004年03期

4 方光華;曹振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文化自覺”思潮論析[J];人文雜志;2011年01期

5 付蘭梅;;文化自覺與21世紀中華民族精神的活性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王殿卿;;文化自覺與傳統(tǒng)節(jié)日[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董玉輝;馬金婷;李艷;;論文化自覺的價值取向[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8 韓增祿;;易學思維與文化自覺[J];新視野;2006年02期

9 張榮艷;劉金萍;;試論費孝通的和諧文化觀[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10 賀善侃;;文化自覺與哲學主體性[J];上海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嚴寶康;;網(wǎng)絡上的評論:長城保護需要全民文化自覺[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7年第2期[C];2007年

2 馬曉琴;;當代回商的文化自覺——以三營的回族商人為例[A];中國回商文化(第一輯)[C];2008年

3 陳志強;;論上海新一輪發(fā)展的文化自覺[A];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論文集(Ⅱ)[C];2003年

4 湯一介;;文化自覺與問題意識[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華文明”國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6年

5 言恭達;;全球化語境下的審美轉(zhuǎn)型與文化自覺[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張東玲;林躍忠;;喚醒文化自覺 增強文化軟實力[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2)[C];2008年

7 邵龍寶;;文化自覺與中華民族的精神活力——兼論儒學與未成年人道德教育[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8 曾祥銑;胡長斌;;關(guān)于“文化自覺”的討論[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7年務川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李建軍;;文化自覺、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學研究[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陳旭峰;;費孝通的文化自覺理論對當前農(nóng)村教育發(fā)展的啟示[A];2011年浙江省社會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清媚;費孝通海外撰述中的文化自覺[N];中華讀書報;2010年

2 巫宇軍;繼承并培育文化自覺[N];團結(jié)報;2010年

3 王海鷹 陳灝;提升文化軟實力應成為政府文化自覺[N];中國信息報;2010年

4 全國政協(xié)委員 仲呈祥;敬畏經(jīng)典與文化自覺、自信、自強[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張淑君;時代呼喚文化自覺[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6 云南省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館長 劉智;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 做好文史研究館工作[N];云南日報;2011年

7 本報評論員;培養(yǎng)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N];湖南日報;2011年

8 白亞光;文化的繁榮取決于文化自覺[N];中山日報;2008年

9 中國人民大學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 方立天;宗教媒體與文化自覺[N];中國民族報;2010年

10 李宣海上海市委教衛(wèi)工委書記;校長要在文化自覺中辦學[N];天津教育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翠蓮;清末民國時期中華民族自覺進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陳軍科;當代社會發(fā)展:人的解放與文化自覺[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3 張瑞堂;文化自覺與中國先進文化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胡孝紅;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5 戴大明;“讀經(jīng)”與文化自覺[D];西南大學;2008年

6 林峰;對外開放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7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陳新;籃球文化與籃球市場[D];蘇州大學;2007年

9 付秀榮;和諧多樣:當代中國的文化選擇[D];吉林大學;2005年

10 聶薇;V.S.奈保爾小說《抵達之謎》辯證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盛毓;論學校管理中的文化自覺及其運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馬金婷;文化自覺的價值取向[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宋寧;文化自覺的時代內(nèi)涵及現(xiàn)實意義[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王嵊渝;略論歐戰(zhàn)后中國的文化自覺[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5 莊秀君;文化自覺與中國的持續(xù)發(fā)展[D];黑龍江大學;2011年

6 鄧永芳;現(xiàn)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自覺[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7 楊宗陽;文化自覺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8 卓敏;文化自覺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廣東商學院;2012年

9 王秀;評析普契尼歌劇《圖蘭朵》對東方的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余文娟;主體文化自覺:校園網(wǎng)文化建設范式[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204144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04144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7c5e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