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門弟子與中國近代史學轉(zhuǎn)型
本文選題:章太炎 + 沈兼士; 參考:《史學月刊》2006年10期
【摘要】:在章太炎的熏陶下,沈兼士、朱希祖、錢玄同等章門弟子以北大史學系與國學門為依托,從學科體制方面積極致力于中國史學的近代轉(zhuǎn)型。他們一方面秉持章太炎具有近代意義的“六經(jīng)皆史說”,主張“捐除經(jīng)學之名”,緣此大大動搖了經(jīng)學的壟斷地位,促進了史學的獨立;另一方面,他們還充分弘揚了章太炎“以新理言舊學”和“熔冶哲理”的學術(shù)精神,號召借鑒西方近代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史學,并強調(diào)史學研究必須注重條理系統(tǒng),由是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史學的科學化進程。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Zhang Taiyan, Shen Jianshi, Zhu Xizu and Qian Xuantong were devoted 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On the one hand, they adhered to the "six Classics all History Theory" of modern significance of Zhang Taiyan, and advocated "giving away the name of Confucian Classics", which greatly shook the monopoly posi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romoted the independence of historiograph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lso fully carried forward the academic spirit of Zhang Taiyan's "using the new theory to talk about the old" and "melting the philosophy", called on the western modern science theory and method to study the historiography, and emphasized that the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ystematical system. Therefore, it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scientific proces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作者單位】: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部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章門弟子與近代文化”的結(jié)項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2004035275。
【分類號】:K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莊華峰;由舊經(jīng)學向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轉(zhuǎn)變——吳承仕學術(shù)成就初探[J];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勁秋;據(jù)境索義與文言詞語訓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陶有浩;;朱熹立法思想初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李萍;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中的兩個問題[J];安徽史學;2001年03期
4 馬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試論《時務(wù)報》內(nèi)訌[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5 陳友良;;留英學生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太平洋》雜志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6 徐道彬;《說文段注》對戴震文字學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王國良;朱熹理學的解構(gòu)與中國哲學傳統(tǒng)的再詮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方漢文;中國傳統(tǒng)考據(jù)學與西方闡釋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9 王艷秋;戴震“理”概念的價值和道德內(nèi)涵[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郭淑新;德性與德行——傳統(tǒng)儒家德性倫理思想勾玄[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志明;;釋讀“書畫同源”——對漢字與繪畫在起源上的關(guān)系的一點看法[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袁彥;常青;;朱熹與武夷山水[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肖仕平;;一日茅棟成,居然我泉石——《武夷精舍雜詠》中的朱子思想心態(tài)[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志鴻;;試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實踐[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郭淑新;臧宏;;朱熹敬畏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蘊[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翁梯敏;;陳紫峰與朱熹理學[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利華;;對朱熹蒙學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思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丘山石;;安!岸爝^化”之功簡論[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田智忠;;即氣論仁——朱子仁學思想的精神特質(zhì)[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際的經(jīng)世實學思潮[A];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C];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京力;歷史評價論研究——以中國古代評價問題為中心[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2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常為群;西晉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貴福;錢玄同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顏軍;孫中山民權(quán)主義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田旭東;20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劉文勇;價值理性與中國文論[D];四川大學;2002年
8 錢永生;論墨子思想結(jié)構(gòu)的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9 朱海燕;明清易代與話本小說的變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陳,
本文編號:20246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02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