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文化自覺
本文選題:國學 + 文化自覺; 參考:《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12期
【摘要】:國學原指國家設立的教育機構(gòu)及其所教育的內(nèi)容,目的是使貴胄子弟接受禮樂文化、軍事技能、駕馭技術、政治典章、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教育,成為社會精英。近代以來,國學的含義有所變化,有的認為國學是本國固有學術及其包含的獨特精神,有的認為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體系,還有的認為國學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及研究它的現(xiàn)代學術形式。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國學在中國重新出現(xiàn)熱潮,既是"人文憂思的盛世危言",又是民族文化價值體系建設迫切需求,更是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價值互補訴求的反映。它越來越聚焦在中華文明獨特的核心理念。國學研究能否深入開展,取決于能否真正了解中華文明在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對人類文明已經(jīng)做出和可能做出的貢獻。
[Abstract]:Sinology originally refers to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et up by the state and the contents of their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make the children of the nobles accept the education of etiquette and music culture, military skills, mastering technology, political regulations, natural science, and so on, and become the elite of the society. Since modern times, the meaning of Sinology has changed. Some people think that Sinology is inherent in the country and its unique spirit, and others think that it is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system of China. Others think that Chinese culture i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modern academic form of studying it. Since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there has been a new upsurge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hina. It is not only the critical words of the prosperous times of humanistic worries, but also the urgent nee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value system,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mplementary demands of the cultural value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It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unique core idea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hether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can be carried out in depth depends on whether we can really understand the contribution that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made and may make to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
【分類號】:G1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陳壁生;;“國學”定義的重新檢討[J];當代儒學;2011年01期
2 方光華;胡列清;;思想史研究需要引入“格局分析法”[J];華夏文化;2007年01期
3 李中華;;國學、國學熱與文化認同[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紀寶成;;重視國學學科建設 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整合教育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1年Z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遲成勇;;國學研究的時代價值[J];重慶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2 范國強;劉春花;;當代“國學熱”的勃興及其相關問題研究[J];理論月刊;2012年08期
3 范國強;劉春花;;民國時期的“國學熱”思潮述論[J];蘭臺世界;2012年07期
4 劉玉梅;;今天的國學熱是一場文化虛熱嗎——與郜元寶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0年04期
5 包磊;王崗;;國學語境下的學校武術教育[J];搏擊(武術科學);2010年03期
6 杜霞;;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尺度與分寸[J];教育學報;2012年01期
7 張偉娟;;透過于丹現(xiàn)象淺談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社會的積極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9年12期
8 肖金云;吳冰;;新世紀“國學熱”產(chǎn)生的原因[J];學習月刊;2012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袁潔;革命·消費·認同——當代中國紅色文化的政治學分析[D];南京大學;2011年
2 盧艷喜;新疆高校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探析[D];新疆大學;2011年
3 王雪韻;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與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改革[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樊娟;新生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及其應對[D];浙江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干春松;李偉波;;現(xiàn)代中國的國家意識建構(gòu)和文化自覺——國學熱的昨天和今天[J];哲學動態(tài);2011年02期
2 余源培;;努力提高文化自覺能力[J];世紀;2006年03期
3 袁濟喜;;國學與當代[J];前進論壇;2010年05期
4 許嘉璐;中華文化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J];文史哲;2004年02期
5 羅文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國學的命運[J];國學;2011年05期
6 王殿卿;;文化自覺與傳統(tǒng)節(jié)日[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楊建新;;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J];今日浙江;2011年15期
8 費孝通;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 實現(xiàn)“文化自覺”[J];中華文化論壇;1998年04期
9 劉夢溪;;國學無須“熱”[J];尋根;2009年03期
10 史式;;國學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J];文史雜志;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解光宇;;論徽州文化的儒學物質(zhì)(兼論區(qū)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關系)[A];02’中國北!吨祆渌枷肱c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陳立明;;構(gòu)建和諧文化 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A];和諧文化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全國首次統(tǒng)戰(zhàn)文化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范明生;;“軸心時期”中華文化與西亞、南歐文化比較[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4 李建軍;;文化自覺、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學研究[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吳克明;;社會主義新文化發(fā)展觀解讀[A];湖南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蘇振芳;;閩南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及其特點[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7 王昌珞;;全球化與中華文化創(chuàng)新(提綱)[A];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劉波;;復興中華文化——提高領導科學發(fā)展能力[A];提高領導科學發(fā)展能力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嚴寶康;;網(wǎng)絡上的評論:長城保護需要全民文化自覺[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7年第2期[C];2007年
10 陳絳;;從“中學”到“國學”——兼論國學的現(xiàn)代性[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瑞堂;文化自覺與中國先進文化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戴大明;“讀經(jīng)”與文化自覺[D];西南大學;2008年
3 付秀榮;和諧多樣:當代中國的文化選擇[D];吉林大學;2005年
4 曲慧敏;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鄧永芳;文化現(xiàn)代性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6 丁菊霞;成長危機與發(fā)展向度[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張秀清;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上的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D];南開大學;2009年
8 顏春龍;海外華文傳媒與華人文化認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蘭文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現(xiàn)代建構(gòu)的雙重文化進路[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劉秀俊;“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莊秀君;文化自覺與中國的持續(xù)發(fā)展[D];黑龍江大學;2011年
2 宋寧;文化自覺的時代內(nèi)涵及現(xiàn)實意義[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馬金婷;文化自覺的價值取向[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李晶;新吟誦的興起及其文化意義[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鄧永芳;現(xiàn)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自覺[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歐陽小紅;國學院的發(fā)展及辦學特色探析[D];廈門大學;2008年
7 寶燕園;中華文化多樣性與文化生態(tài)平衡[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8 劉錦玲;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文化反思[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宋婧;20世紀30年代以來有關中國文化宣言的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10 王會麗;當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熱”的唯物史觀透視[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0172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01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