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寧靜的革命:清華國學院的獨特追求
本文選題:國學 切入點:書院 出處:《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北伐前成立的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部,在文化立場上偏守舊,而學術取向則更趨新,有著與眾不同的主動追求。主事者吳宓想辦一個突破邊界、融合中西的新式書院,通過培養(yǎng)"正直高明之士"來影響社會。他并無太多口號和宣傳,盡可能以靜默的方式推行其具有革命性質的變革。吳宓堅持講授經史小學為主的"普通國學"與向西學開放的"專題研究"相結合的方針,以師生必須常川住院的密切接觸方式挽救新教育體系下的師生疏離,通過分科以教授個人為主來顛覆西式的學科分類。這是一場小小的制度革命,最后以吳宓辭職黯然結束。
[Abstract]:Before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established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School Depart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conservative, and academic orientation tends to be more new, with the active pursuit of out of the ordinary. The leader Wu Mi would like to do a break through the boundary, the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 academies, to influence the society by developing the "integrity gaomingzhi." he is not too much the slogans and propaganda, as far as possible in the manner of silence to pursue its revolutionary change. Wu Mi insisted on teaching and primary school based "ordinary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and open to the western "case studies"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must frequently hospital save new way educ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alienation through to teach personal mainly to subvert the subject classification of western style. This is a small system revolution, and finally to the resignation of Wu Mi had ended.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08JJD752081)
【分類號】:K262;G649.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曉明;個人記憶與歷史的客觀化[J];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03期
2 范伯群;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建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界碑[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3 賈鴻雁;民國時期文化名人旅游特點淺析[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2期
4 朱志榮;;論現(xiàn)代通俗文學作家對通俗文學的看法[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高天明;校訓與近代中國大學精神[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年07期
6 劉欽偉;李金發(fā)與象征主義[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7 王澤龍;論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意象藝術[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周云鵬;十四行與二十世紀中國新詩[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1期
9 吳z年;;美國圖書館思想對中國近現(xiàn)代圖書館發(fā)展的影響[J];晉圖學刊;2006年05期
10 羅宗宇,施軍;論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的印象主義色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生;“1917—1923”新詩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2 楊蕾;中國語境中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D];蘇州大學;2004年
3 伍明春;現(xiàn)代漢詩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4 高玉;語言變革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型[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5 張明華;《新五代史》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鄧小林;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教師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7 趙萬峰;二十世紀初(1898-1937)文化守成主義的教育思想及實踐[D];西北大學;2005年
8 封海清;西南聯(lián)大的文化選擇與文化精神[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9 李建軍;現(xiàn)代中國“人民話語”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鈞;生態(tài)文化學與30年代小說主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秀坤;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的消長——論中國近代留學生的現(xiàn)代性特質[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吳娟;十四行詩在中國[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蔣德均;朱自清散文語言的藝術美[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靜茹;中國研究生導師制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蔣樹霞;試論游戲文章[D];青島大學;2004年
6 高玉芳;文學史家王瑤的魯迅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7 張穎;朱自清閱讀教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袁洪權;左翼、新感覺派都市小說創(chuàng)作及差異論[D];重慶師范大學;2004年
9 周玉敏;《現(xiàn)代》雜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謝小剛;高校校訓育人功能和校訓文化建設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長吟;;白鹿書院(外一篇)[J];福建文學;2010年02期
2 喬書彥;;喬書彥的詩[J];詩林;2010年01期
3 陸向榮;;巍山的書院和社學建筑[J];大理文化;2010年02期
4 傅宏;;明清兩代貴陽書院的流變[J];貴州文史叢刊;2010年01期
5 王可;;嶺南人文圖說之七十四——三湖書院與西樵山[J];學術研究;2010年02期
6 陳良學;;閩西羅氏與豫章書院[J];尋根;2010年01期
7 安文新;;先生與祖摩(中篇歷史小說連載)[J];涼山文學;2010年02期
8 蔣藍;;人生如蚌,蚌病得珠[J];青年作家;2010年04期
9 ;石鼓書院[J];文史博覽(理論);2010年01期
10 ;關于舉辦“2010西方語言哲學夏日書院”的通知[J];外語學刊;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建國;;“專升本”后科研強校之思考——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調研報告[A];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區(qū)科學發(fā)展理論研究[C];2010年
2 許太山;;采煤機塵源智能跟蹤降塵系統(tǒng)的改造與應用[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Volume 2)[C];2010年
3 李小龍;黃明華;;基于空間網絡的城市商業(yè)步行空間分析與優(yōu)化——以西安書院門商業(yè)步行街為例[A];規(guī)劃創(chuàng)新:2010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汪家熔;;從《童話》看鄭振鐸的兒童讀物編輯思想[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5 王倫信;;臺灣地區(qū)的中國教育史研究概觀[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6 王建軍;;對地方教育史研究的思考[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7 陳劍華;;吳汝綸和清末中外教育文化交流[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8 孫占元;;論左宗棠的教育思想[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9 周誼;;管學宣在云南麗江的教育活動[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C];2009年
10 郭少榕;;近代福建教育發(fā)展歷程探略[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志彥 通訊員 俞麗輝;浦東推進14個商業(yè)中心建設[N];解放日報;2011年
2 汾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汾陽廣播電視臺臺長 李峰;“文化汾陽”建設之我見[N];呂梁日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肖雨楓;承文翁之教 續(xù)百年華章[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記者 韓倩;心海導航 面貌一新[N];北海日報;2011年
5 廖保平;師生關系不能被功利主義所牽制[N];法制日報;2011年
6 記者 唐群雄 實習生 楊洋 通訊員 楊人;岳麓山下屋頂也成風景[N];長沙晚報;2011年
7 記者 陳暄;拆除環(huán)島建交通信號燈[N];長沙晚報;2011年
8 李國柱 楊思浩;延平書院何日能復建[N];閩北日報;2011年
9 陳肖粟;涓涓梅溪流雖微可清耳[N];溫州日報;2011年
10 記者 周仲輝 實習生 張迪;市社科聯(lián)連續(xù)19次獲評省先進[N];衡陽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慧娟;福建仙游三—教儀式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2 黃慶法;臺灣總督府的“對岸經營”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3 劉殊芳;清代臺灣的閩南移民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孟建煌;施士潔評傳[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5 周驚濤;海洋史視野下明清閩臺區(qū)域的教育發(fā)展與社會變遷[D];廈門大學;2008年
6 程水龍;《近思錄》版本與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喬麗榮;石橋村糾紛中身份、認同與權利[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8 吳大旬;清朝經營侗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黃海云;清代廣西漢文化傳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王紅霞;傅蘭雅的西書中譯事業(yè)[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潔;長沙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湖湘文化特征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鋼;書院與兩宋理學運動初探[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宇;明清晉徽商教育價值觀差異[D];山西大學;2010年
4 潘國文;嚴修家族研究(1830-1930)[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佳;可園造園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車紅霞;書院官學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楊雪;清代湖北賓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王麗麗;林樂知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滕曉漪;日本茶道建筑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10 盛然;保定古蓮花池景觀營造的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6086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560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