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浙江師范大學》 2012年
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
杜雷
【摘要】:獨立后,印度政府非常重視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了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不僅使印度科技得以迅速發(fā)展,而且,培養(yǎng)了數(shù)量居世界第三位的科技人員隊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保障。本文以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為研究對象,從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開端到形成,分析了印度高等教育質量的外部保障,包括政府的監(jiān)控和外部的評估,以及高校內部的質量管理,最后總結了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特點和問題,以及針對問題所采取的措施。 印度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采取內部和外部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外部質量保障以政府的保障為主體,外部機構的評估為主要內容。內部質量保障則是高校自主進行。全國評估與認證委員會(NAAC)是印度唯一的、全國性認證機構,它在印度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起主導作用。人力資源開發(fā)部是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授權部門,是NAAC強有力的后盾。大學撥款委員會主要通過財政經(jīng)費手段支持NAAC的工作。其他專業(yè)委員會也是與NAAC通過合作的方式來保障全國的各專業(yè)教育質量。各高校按照NAAC的評估標準,與NAAC配合完成本校的自我評估,并在NAAC評估結果的指導下,了解本校的教育質量情況,從而有針對性的提高本校教育的質量。 印度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政策的時代性;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機構的獨立、自治性;高校的自愿性;評估與鑒定過程的科學、民主性;將評估結果與政府的財政撥款相掛鉤。當然,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既取得了成就,也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比如政府,評估機構和高校三者之間的關系怎樣協(xié)調,在跨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保障上的監(jiān)管缺位等等。 針對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出現(xiàn)的問題,印度采取了以下改進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以增加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可信度;對鑒定合格期滿的高校實施再鑒定;進一步改進質量保障的運作機制;加強政府、評估機構和高校三者之間的關系;加強對跨國教育的質量保障。我們可以從印度改進其質量保障體系所采取的措施中,來思考和學習怎樣改進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649.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中建;印度的教育制度及其存在的問題[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6年06期
2 李建忠;印度高校內部人力資源配置和管理[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3 安雙宏;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及其對我們的借鑒意義[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4 郭斌;張曉鵬;;印度高等院校評估與鑒定新方法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5 黃建如,杜娟;印度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及其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6 田野;;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比較研究與啟示[J];經(jīng)營管理者;2009年02期
7 許德仰,許明;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概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05年Z2期
8 陳昱巋;;印度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大帶來的問題及其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年09期
9 郭斌;張曉鵬;;印度高等教育評估與鑒定新方法的特點及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年09期
10 安雙宏;影響印度高等教育質量的幾個因素[J];江蘇高教;2000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思帆;當代印度高校與高技術產(chǎn)業(yè)的聯(lián)結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靜;比較視野中的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2 楊瑛;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朱鵬舉;新西蘭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鳳;印度高等教育大發(fā)展的原因與得失[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2 李福華;世界高等教育評估的發(fā)展趨勢與借鑒[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容中逵;當前我國比較教育研究中的借鑒問題[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4 秦冬梅;;印度英語特點解析及其對EFL的啟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馮振權;;我國高等教育撥款體制問題研究[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6 李漢邦,張曉京;國外高等教育評估的實踐及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聶國朝;德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的新發(fā)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張璇;徐春南;;學習者自主模式下外語教師的角色定位[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9 賈慧娟;;論檔案人員的教育培訓[J];北京檔案;2009年12期
10 王婧;;印度教師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及目標[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敬波;;論我國公立高校管理體制的重構[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2 楊梅;;西方幼兒游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平功波;劉恬;;發(fā)達國家?guī)煼督逃贫仁穂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0)——外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徐毅鵬;楊哲人;;對若干國家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制的認識及思考[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范先佐;付衛(wèi)東;;農(nóng)村義務教育新機制實施的背景、成效、問題及對策[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蔣丹;;英美對教育公平的探索——基于基礎教育財政投入的考查[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王振權;;院校研究:西部民族地區(qū)高等教育模式演進的“欠發(fā)達經(jīng)驗”——以新疆個案為例[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李承文;彭玉高;黎輝;秦索娜;楊娟;;中、美部分院校護理?平逃n程體系的比較分析[A];云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職高專教育分會2008年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9 孫啟林;周世厚;;東北亞的教育變革與文化傳統(tǒng)論綱——對中國、日本和韓國19世紀中葉以來教育變革歷程的分析[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韋立君;美國公立高中能力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宇輝;高等教育視角下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經(jīng)濟增長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宋桂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調節(ji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姜世健;關于我國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仿松;財政教育投資及其績效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7 黃慧娟;魯?shù)婪颉に固辜{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周曉波;中美德育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祝志芬;中國義務教育福利制度的發(fā)展及其完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周玉容;教學型大學質量經(jīng)營:理論與策略[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義萃;中美日作文教學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安鳳玲;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博士培養(yǎng)質量分析與建議[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0年
3 陶振琴;項目課程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之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黃輝;高職院校學生自主管理模式探析[D];蘇州大學;2010年
5 楊俐;五年制幼兒師范課程改革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馬菁;中英高中微積分教學比較[D];蘇州大學;2010年
7 錢嘯寅;職業(yè)教育開放實訓中心運行績效評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富勤華;高等教育評估方法技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魏迪;新教師職業(yè)道德形成的敘事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郭秀花;高等院校“以人為本”教學管理制度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鏡人;英國高等教育的數(shù)量發(fā)展和質量監(jiān)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2 張加民;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家質量保證框架概述[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李建忠;印度高校內部人力資源配置和管理[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4 劉忠學;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發(fā)展及現(xiàn)狀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5 侯威,許明;新西蘭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的新框架[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6 朱鏡人;英國高等教育質量理論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7 袁銳鍔,胡安娜;英國高等教育的科研評估[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8 安雙宏;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及其對我們的借鑒意義[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9 安雙宏;;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10 趙婷婷;鄧彤;苗苗;;美國大學與企業(yè)的科研聯(lián)系模式對教師科研自由的影響[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至立;[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駐札幌總領館經(jīng)商室 李健勇;[N];國際商報;2000年
3 本報駐伊斯蘭堡記者 鄒強;[N];光明日報;2000年
4 呂諾;[N];人民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宋濤;印度經(jīng)濟和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韓映雄;高等教育質量精細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成軍;基于TH的大學、產(chǎn)業(yè)、政府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4 戴永紅;印度軟件企業(yè)國際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5 任佳;印度工業(yè)化進程中產(chǎn)業(yè)結構演變的內在機理[D];復旦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龔森;我國高等教育評價制度建設及相關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趙璐;印度軟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及其動因分析[D];四川大學;2003年
3 董阜平;中美高等教育評估制度比較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4 姚冬;新西蘭ITP理工學院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周丹;論印度發(fā)展IT產(chǎn)業(yè)的經(jīng)驗及對中國的啟示[D];吉林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安雙宏,李長吉;論印度高等教育的財政問題[J];外國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2 郭斌;;印度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15年發(fā)展的經(jīng)驗、問題及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年11期
3 王超;王秀彥;;印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戰(zhàn)略及啟示[J];大學(學術版);2011年01期
4 Jo Johnson;;印度大學生失業(yè)率高達17%[J];市場研究;2006年09期
5 楊洪;印度高等教育概述[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6 胡鳳;印度高等教育大發(fā)展的原因與得失[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7 陳華亭;教育悖論與教育發(fā)展[J];財政研究;2005年06期
8 楊江瀾,吳炳義;部分發(fā)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模型分析及其啟示[J];江西教育;2005年Z2期
9 李雪虹;;印度高等教育發(fā)展對中國的啟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10 王麗;云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高等教育的啟示[J];林區(qū)教學;2005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麗娟;;70-90年代末中(國)印(度)教育投資效率效益的分析比較[A];2005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2 李鳳岐;;對構建21世紀遠程開放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思考[A];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教與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C];2002年
3 王紅;;高等教育國際化途徑之一:完善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保障體系[A];第二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張志英;張彥通;;關于建立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想[A];2003年中國管理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5 Ved Prakash;;印度高等教育:應對當前挑戰(zhàn)(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巢峰;徐慶凱;;《辭!返馁|量保障體系[A];中國辭書論集1999[C];1999年
7 韓樹禮;;關于建立綠色食品質量保障體系的實踐與思考[A];綠色食品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首屆綠色食品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周延麗;;我國專業(yè)學位教育質量保障研究[A];首屆農(nóng)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王玉潛;單玲玲;;國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特點及啟示[A];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10 許芳奎;;構建基于人才培養(yǎng)過程管理的高職院校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Binod Singh北京大學印度研究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研究所;小樂/采訪整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本報駐美國記者 毛黎 編譯;[N];科技日報;2009年
3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匡海學 楊天仁;[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4 記者 季芳;[N];徐州日報;2011年
5 土立方;[N];中國貿(mào)易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于國寧;[N];江蘇教育報;2011年
7 吳永年;[N];解放日報;2001年
8 安徽省樅陽縣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 朱凌志;[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9 學軍;[N];北京人才市場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朱振國;[N];光明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宋鴻雁;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敏;教育國際交流:挑戰(zhàn)與應答[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與質量保障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4 繆園;基于學科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獻情報中心);2003年
5 石磊;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與質量保障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6 程靈;二戰(zhàn)以來美國對英國高等教育影響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雷;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2 劉曉燕;獨立后印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印度現(xiàn)代化[D];山西大學;2010年
3 王曉杰;印度高等教育質量對其國家競爭力的影響[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4 鄭桂珠;印度獨立后女子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5 王麗娜;印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楊云云;印度附屬學院的發(fā)展對我國獨立學院的啟示[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葉麗芳;印度大學附屬制度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8 陳群;英屬印度高等教育的殖民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郭斌;別具一格的印度高等院校評估:NAAC的經(jīng)驗與借鑒[D];復旦大學;2009年
10 胡小飛;地方高校課程質量保障體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印度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482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5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