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征及教育對策研究
本文關鍵詞:“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征及教育對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從2013年起,走進高等學府的越來越多的是“95后”,他們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對象!95后”大學生成長于急劇變化的經濟時代和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化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必然烙有時代的烙印。正確認識教育對象,實時精確地把握“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點,既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也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的需要。通過調查問卷、個人訪談等方式,對“95后”大學生在政治素質、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價值取向四個方面進行的調查顯示,“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政治素質方面:有明確的政治立場但政治信仰迷茫;政治關注度高但不太重視政治踐行;信奉主流價值觀但政治觀趨向功利化和現實化。第二,在思想觀念方面:思想開放、善于接受新事物但辨識能力弱;思維活躍、追求獨立但抵觸外在一切約束;目標高遠、自信但自我中心意識過強。第三,在道德情操方面:有較強的道德意識但缺乏道德踐履;包容接受力強但道德準則模糊;具有競爭意識但不重視競爭手段的正當性。第四,在價值取向方面:人生價值積極向上但人生目的現實化;消費觀趨于理性但有享樂主義取向;人生態(tài)度較務實但有拜金主義取向。存在問題但“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在調查“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征的基礎上,對其特征形成原因的探討分析表明,既有來自國內外各種思潮的影響,也有來自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由此對務實的解決好“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提供了教育對策。在教育過程中要引導“95后”大學生強化集體主義觀念、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新媒體、大學生黨團組織和各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建設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發(fā)掘培養(yǎ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型人才,強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建設。
【關鍵詞】:“95后”大學生 思想道德 特征 教育對策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64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緒論9-21
- 1.1 問題的提出9-10
- 1.2 研究意義10-11
- 1.3 文獻綜述11-17
- 1.3.1 國內研究現狀11-17
- 1.3.2 國外研究現狀17
- 1.4 概念的界定17-19
- 1.4.1“95后”大學生17-18
- 1.4.2 思想道德18-19
- 1.5 研究方案19-21
- 1.5.1 研究思路19
- 1.5.2 研究方法19-20
- 1.5.3 創(chuàng)新之處和不足之處20-21
- 2“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征的調查與分析21-36
- 2.1 調查方法21-22
- 2.1.1 問卷設計21
- 2.1.2 調查樣本21-22
- 2.2 調查結論22-36
- 2.2.1 政治素質方面22-25
- 2.2.2 思想觀念方面25-28
- 2.2.3 道德情操方面28-31
- 2.2.4 價值取向方面31-36
- 3“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36-41
- 3.1 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36-37
- 3.1.1 社會過于功利化造成的影響36-37
- 3.1.2 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37
- 3.2 應試教育的影響37-38
- 3.3 家庭教育缺失的影響38-41
- 3.3.1 有留守兒童經歷大學生38-39
- 3.3.2 獨生子女大學生39-41
- 4 教育引導“95后”大學生的基本對策41-47
- 4.1 強化“95后”大學生價值觀念教育的幾個重點41-43
- 4.1.1 加強集體主義觀念教育41-42
- 4.1.2 弘揚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42-43
- 4.1.3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43
- 4.2 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43-45
- 4.2.1 移動互聯(lián)時代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43-44
- 4.2.2 進一步發(fā)揮大學生黨團組織模范作用44-45
- 4.2.3 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共享45
- 4.3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45-47
- 4.3.1 發(fā)掘培養(yǎ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型人才45-46
- 4.3.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強化46-47
- 結語47-48
- 參考文獻48-52
- 附錄52-57
- 致謝5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韓玉霞;;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淺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1期
2 劉大鵬;;淺論共青團在社會轉型期間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構建的作用[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5期
3 吳敏英;余華;;關于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培養(yǎng)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11期
4 張桂華,陳平;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質的措施[J];中國石化;1998年07期
5 潘虹;;高等職業(yè)技術院校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4年18期
6 馬文明;;大學生思想道德芻議[J];青海民族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7 田夫,張中輝;探索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方法[J];理論界;2001年02期
8 陳克清,金紀玲;應加強高校學生思想道德建設[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2年02期
9 鮑文慧,朱新康;網絡對學生思想道德的負面影響探析及對策[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3年06期
10 劉青云 ,李燕萍;技校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山東勞動保障;200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蔣桃初;;淺談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2 黃碧梅;;圖書館與學生思想道德建設[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楊秀錦;;社會、學校、家庭“三管齊下”,,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華明海;;新時代我校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探討[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盧錦波;袁曉明;朱小劍;;建立科學的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綜合評價制度的研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6 盧錦波;;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評價模式的探索與思考[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本報記者 張惠娟;蔡建國委員提出 大學生思想道德亟須“充電”[N];人民政協(xié)報;2012年
2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培育的全新實踐[N];陜西日報;2014年
3 實習記者 曹莉麗 通訊員 盧紹海;鳳林學校:加強普法教育,完善學生思想道德建設[N];威海日報;2010年
4 大同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姜克昭;構建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新平臺[N];中國教育報;2004年
5 武皓;注重誠信教育 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N];消費日報;2007年
6 本報評論員;努力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N];中國教育報;2014年
7 本報記者 武維國 景雪;樹文明先鋒 共建和諧平安校園[N];甘肅法制報;2009年
8 竇興文(作者單位:慶陽一中);切實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N];隴東報;2006年
9 梁克;風好正當揚帆時[N];中國煤炭報;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凡凡;“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征及教育對策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16年
2 李亮;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D];西南大學;2009年
3 汪麟;高等職業(yè)技術院校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董宜彥;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評價機制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年
5 陳澤;論和諧社會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特征[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6 喬黎黎;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自教自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7 朱宏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對策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8 劉曉敏;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及對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萍;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10 李敏;中職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征及教育對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54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