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接受過程研究》是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論、矛盾論和唯物辯證法等基本理論指導下,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外德育接受過程理論的基礎上,從界定德育接受基本概念和范疇開始,深刻揭示德育接受過程及其基本特征,德育接受過程的結構與功能,德育接受過程的基本矛盾與基本規(guī)律,德育接受過程的優(yōu)化以及德育接受過程的評估,系統(tǒng)闡釋和解讀了德育接受過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論文共分導論和六章。 導論。主要闡述德育接受過程問題提出的依據(jù),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綜述,以及論文的指導思想、理論思路、理論創(chuàng)新和研究方法。本論題研究不僅是由德育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決定的,也是由當前德育改革的緊迫性和糾正德育“重施教輕接受”的嚴重缺陷決定的。論文科學地闡釋了德育接受過程的基本理論,為探索中國德育接受理論體系提出了初步框架,為德育整體改革提供了理論邏輯支撐,有利于扭轉我國德育“重施教輕接受”傾向和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本論文有以下四個創(chuàng)新點:1、研究視角新,探索了德育的新視野;2、對德育接受過程基本矛盾及其轉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3、提出了德育接受過程的三個規(guī)律;4、提出了德育接受過程的四種類型接受結果。 第一章,中外德育接受過程理論評析。主要對中外德育接受過程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研究,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和分析了中國和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德育接受過程理論及其基本理論觀點。同時,也進一步分析了解釋學、接受美學、傳播學、心理學和認識論等學科中所包含的接受理論知識。本章在系統(tǒng)評析中外德育接受過程理論的基礎上,指出了前人研究成果中所包含的可資借鑒的德育接受過程理論資源及其深刻啟示。 第二章,德育接受過程及其基本特征。主要揭示和闡述了德育接受與德育接受過程的概念和基本內(nèi)涵,著重闡釋了德育接受過程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與六個基本特征——主體選擇性、雙重判斷性、非線性、廣泛社會性、反復性和實踐性。本章對德育接受過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做出了系統(tǒng)概括和闡釋,為深入闡述德育接受過程的結構、功能、基本矛盾和基本規(guī)律等問題做了理論知識鋪墊。 第三章,德育接受過程的結構與功能。主要揭示和闡述德育接受過程的基本結構、結構模式與結構功能。在整體闡述德育接受過程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同時系統(tǒng)闡述了德育結構諸要素——德育接受主體、德育接受客體、德育接受媒介、德育接受環(huán)境以及德育施教者的結構與功能。 第四章,德育接受過程的基本矛盾與規(guī)律。主要揭示和闡述德育接受過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轉化過程。論文認為,德育接受過程的基本矛盾是,“德育接受主體原有的思想道德與接受客體之間的矛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和闡釋了德育接受過程的三個規(guī)律——德育接受過程的非線性規(guī)律、德育接受主體個性整體介入規(guī)律、德育接受主體自我意識分化與同一規(guī)律。同時,提出了德育接受過程的四類結果——同化性接受、重構性接受、不接受和逆向接受。 第五章,德育接受過程的優(yōu)化。主要揭示和闡述了德育接受參量概念和內(nèi)涵,著重闡述了德育接受過程優(yōu)化的理論和措施。主要包括:對德育接受過程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和對德育接受過程結構要素的優(yōu)化——優(yōu)化德育接受主體的接受態(tài)度與方法、優(yōu)化德育接受客體與媒介、優(yōu)化德育接受客體、優(yōu)化德育接受環(huán)境以及施教者的自我優(yōu)化。 第六章,德育接受過程的評估。主要揭示和闡述了德育接受過程的形態(tài)——良性循環(huán)、循環(huán)中斷和逆向循環(huán)。闡述了德育接受值概念,同時,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德育接受過程評價的基本理論、原則、模式和主要方法。
【學位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G6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慧卿;徐永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類型及優(yōu)化[J];教學與管理;2011年21期
2 許瑩;;試論傳播學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轉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期
3 任艷紅;化秀玲;;淺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0年1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徐永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王麗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3 李穎;基于哲學解釋學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宇京;語感樂感對于聲樂語言人聲行為藝術性的作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何為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礙、成因及其對策[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海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機制探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4 丁德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5 陳兵;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機制分析[D];蘇州大學;2007年
6 王曉東;自剖意識下的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D];河北大學;2005年
7 余芳;法庭論辯接受的邏輯與方法論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胡云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約論[D];重慶師范大學;2004年
9 胡靜;焙燒鎂鋁碳酸根水滑石在含氯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基礎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劉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機制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
28264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2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