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視角下的青少年親子溝通狀況調查
發(fā)布時間:2017-09-23 16:27
本文關鍵詞:質性研究視角下的青少年親子溝通狀況調查
更多相關文章: 青少年 親子溝通 現(xiàn)狀 影響因素 質性研究
【摘要】:親子溝通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交流信息、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以實現(xiàn)相互了解、信任、促進感情的過程,是實現(xiàn)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論文使用質的研究方法,通過對青少年和父母進行訪談,深入了解親子溝通的真實狀況,發(fā)現(xiàn)親子溝通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提高親子溝通質量。 根據(jù)扎根理論,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當前親子溝通話題已越來越豐富,不僅包括子女的學習、學校生活、社會時事、興趣愛好等以往研究提到的內容,還發(fā)現(xiàn)親子溝通中出現(xiàn)了家長自己的故事以及家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受體驗,開放的溝通內容促進了親子間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維持良好的親子溝通。 (2)相對于父母而言,青少年在溝通主動性上受親子關系的影響更大,這可能與父母和子女的溝通動機不同有關。 (3)良好的親子溝通狀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父母與子女在溝通過程中體驗到輕松愉快的積極心理感受、親子溝通話題豐富多彩以及親子之間溝通方式靈活多樣等三個方面。 (4)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溝通過程中雙方體驗到沮喪、煩躁、失望等消極心理感受、親子溝通內容單一乏味、家長式的溝通態(tài)度以及批評、說教等無效的溝通方式。 (5)父母的性別角色差異、性格特點、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溝通能力、個人生活經歷、工作壓力、父母與孩子的代際差異、過往事件引發(fā)的心理隔閡等影響著親子溝通的質量。 (6)青少年的性別、性格特點、年齡階段特征、溝通能力、學習壓力、與父母的關系等也對親子溝通的質量產生影響。 (7)當家長主動更新教育觀念、積極學習家庭教育知識、轉變溝通態(tài)度、使用正確的溝通方法時親子溝通問題會得到相應的改善。
【關鍵詞】:青少年 親子溝通 現(xiàn)狀 影響因素 質性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78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9-20
- 一、文獻綜述9-18
- (一) 親子溝通概念界定9
- (二) 親子溝通研究的基本狀況9-16
- (三) 親子溝通的理論基礎16-18
- 二、問題的提出18-20
- (一) 我與中學生接觸的經歷18
- (二) 親子溝通的重要性18-20
- 第二章 研究方法20-26
- 一、質的研究方法20-21
- 二、為什么選用質性研究方法21
- 三、扎根理論21-22
- 四、研究程序22-26
- (一) 研究對象22-23
- (二) 收集資料的方法23-24
- (三) 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24
- (四) 研究的可信度和推廣度問題24-26
- 第三章 親子溝通的現(xiàn)狀26-37
- 一、親子溝通的一般特點26-31
- (一) 溝通內容26-29
- (二) 溝通主動性29-31
- (三) 溝通頻率和時間31
- 二、親子溝通良好的表現(xiàn)31-33
- (一) 親子溝通中良好的主體感受32
- (二) 豐富多彩的溝通話題32-33
- (三) 靈活多變的溝通方式33
- 三、親子溝通問題的表現(xiàn)33-37
- (一) 親子溝通中主體感受不良34-35
- (二) 單一乏味的溝通話題35
- (三) 家長式的溝通態(tài)度35
- (四) 不良的表達方式35-37
- 第四章 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37-58
- 一、親子溝通的主體——父母方面37-53
- (一) 性別角色差異37-40
- (二) 父母的教育觀念40-42
- (三) 教育方式42-45
- (四) 溝通能力45-48
- (五) 父母的個人生活經歷48-49
- (六) 父母的性格特點49-50
- (七) 代際差異50-51
- (八) 父母的工作壓力51-52
- (九) 過往事件引發(fā)的心理隔閡導致溝通不良52-53
- 二、親子溝通的主體——孩子方面53-57
- (一) 性格特點53-54
- (二) 年齡階段特征54-55
- (三) 性別55
- (四) 溝通能力55-56
- (五) 學習壓力56
- (六) 親子關系56-57
- 三、非溝通主體——家庭環(huán)境57-58
- 第五章 親子溝通的建議58-62
- 一、從父母的角度談良好親子溝通的構建58-60
- (一) 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溝通態(tài)度58-59
- (二) 重視家庭教育知識,學會正確的溝通方法59-60
- 二、從孩子的角度談良好親子溝通的構建60-62
- 第六章 結論62-63
- 第七章 反思63-65
- 一、研究者偏見對研究的影響63-64
- 二、研究對象對研究的影響64
- 三、研究過程中的不足與研究展望64-65
- 參考文獻65-68
- 附錄68-70
- (一) 訪談提綱——學生版68
- (二) 訪談提綱——家長版68-70
- 致謝7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雷靂,王爭艷,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陳華英;高一學生親子溝通技巧的調查與輔導[J];思想·理論·教育;2003年05期
3 方曉義,夏翠翠,林丹華,黃麗娜;母子性格、性格匹配與青少年期母子沖突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年03期
4 池麗萍;;親子溝通的三層次模型:理論、工具及在小學生中的應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年02期
5 王爭艷,劉紅云,雷靂,張雷;家庭親子溝通與兒童發(fā)展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2年02期
6 房超,方曉義;父母-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01期
7 池麗萍;俞國良;;測量和觀察法在親子溝通研究中的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06期
8 雷靂,王爭艷,劉紅云,張雷;初中生的親子溝通及其與家庭環(huán)境系統(tǒng)和社會適應關系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2年01期
9 周波;張智;;初中生親子溝通特點及其與SCL-90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年01期
10 池麗萍;俞國良;;不同學業(yè)成績兒童的親子溝通比較[J];心理科學;2012年05期
,本文編號:90628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90628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