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培智體育教育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7-12 15:07
陳鶴琴是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和做出卓越教育貢獻的教育家,培智體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陳鶴琴培智體育教育思想進行研究,研究結論如下。思想的形成基礎:社會培智教育缺失與個人對智障兒童健康的關懷促動思想萌發(fā)、福祿貝爾游戲教育觀與蒙臺梭利培智教育觀為思想形成提供理論依據(jù)、域外培智體育考察與國內培智體育課程實驗為思想形成提供實踐依據(jù)。思想的核心內容:提出智障兒童運動特征觀,包括動作控制能力弱、身體平衡能力差、偏向使用左手、聯(lián)合動作發(fā)展遲緩;提出體育教育權利是智障兒童的應然教育權利;提出系統(tǒng)的培智體育教育實踐觀。體育教育目標觀,包括增進身心健康、培養(yǎng)道德品質、發(fā)展生活能力。體育教育內容觀,提出按智力程度選擇不同難度的體育教育內容。體育教育方法觀,提出啟發(fā)教學、漸進教學、實物教學、設計教學4種方法,以做為中心、從觀察入手、利用暗示心理、交替法運用4項原則。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1 陳鶴琴培智體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基礎
1.1 社會培智教育缺失與個人對智障兒童健康的關懷促動思想萌發(fā)
1.2 福祿貝爾游戲教育觀與蒙臺梭利培智教育觀為思想形成提供理論依據(jù)
1.3 域外培智體育考察與國內培智體育課程試驗為思想形成提供實踐依據(jù)
2 陳鶴琴培智體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2.1 智障兒童運動特征觀:動作控制能力弱、身體平衡能力差、偏向使用左手、聯(lián)合動作發(fā)展遲緩特征
2.2 培智體育教育權利觀:體育教育權利是智障兒童應然教育權利
2.3 培智體育教育實踐觀:提出涵蓋教育目標、內容、方法、教師的系統(tǒng)主張
2.3.1 教育目標觀:增進身心健康、培養(yǎng)道德品質、發(fā)展生活能力
2.3.2 教育內容觀:按智力程度選擇不同難度的體育教育內容
2.3.3 教育方法觀:運用啟發(fā)教學等四種方法與以做為中心等四項原則
2.4 教師素養(yǎng)觀:教師應具備二十項特殊體育教育素養(yǎng)
3 陳鶴琴培智體育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3.1 強化智力障礙兒童的體質健康關懷行動
3.2 開展智力障礙兒童體育教育跨學科研究
3.3 豐富智力障礙兒童的體育課程實施彈性
4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研制[J]. 金梅,沈劍輝,胡濱. 課程.教材.教法. 2017(06)
[2]陳鶴琴與特殊兒童教育[J]. 柯小衛(wèi). 現(xiàn)代特殊教育. 2015(03)
[3]弱智學生全腦型體育教育模式的實踐研究[J]. 高學民,徐本力,施敏.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6(07)
碩士論文
[1]特殊教育學校培智體育手段與方法的研究[D]. 黃天昌.廣西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659346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1 陳鶴琴培智體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基礎
1.1 社會培智教育缺失與個人對智障兒童健康的關懷促動思想萌發(fā)
1.2 福祿貝爾游戲教育觀與蒙臺梭利培智教育觀為思想形成提供理論依據(jù)
1.3 域外培智體育考察與國內培智體育課程試驗為思想形成提供實踐依據(jù)
2 陳鶴琴培智體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2.1 智障兒童運動特征觀:動作控制能力弱、身體平衡能力差、偏向使用左手、聯(lián)合動作發(fā)展遲緩特征
2.2 培智體育教育權利觀:體育教育權利是智障兒童應然教育權利
2.3 培智體育教育實踐觀:提出涵蓋教育目標、內容、方法、教師的系統(tǒng)主張
2.3.1 教育目標觀:增進身心健康、培養(yǎng)道德品質、發(fā)展生活能力
2.3.2 教育內容觀:按智力程度選擇不同難度的體育教育內容
2.3.3 教育方法觀:運用啟發(fā)教學等四種方法與以做為中心等四項原則
2.4 教師素養(yǎng)觀:教師應具備二十項特殊體育教育素養(yǎng)
3 陳鶴琴培智體育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3.1 強化智力障礙兒童的體質健康關懷行動
3.2 開展智力障礙兒童體育教育跨學科研究
3.3 豐富智力障礙兒童的體育課程實施彈性
4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研制[J]. 金梅,沈劍輝,胡濱. 課程.教材.教法. 2017(06)
[2]陳鶴琴與特殊兒童教育[J]. 柯小衛(wèi). 現(xiàn)代特殊教育. 2015(03)
[3]弱智學生全腦型體育教育模式的實踐研究[J]. 高學民,徐本力,施敏.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6(07)
碩士論文
[1]特殊教育學校培智體育手段與方法的研究[D]. 黃天昌.廣西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65934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365934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