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排斥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特殊兒童教育——對X機構六名特殊兒童個案的分析
本文關鍵詞:社會排斥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特殊兒童教育——對X機構六名特殊兒童個案的分析
【摘要】: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政府倡導并推行特殊兒童"隨班就讀"融合教育模式,借助國際先進的融合理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教育模式。事實上,特殊兒童作為最特殊的弱勢群體之一,他們在社會中受到了一定的排斥,教育的公平和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時常被排斥在社會普通教育計劃之外。文章基于X機構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情況的分析,在社會排斥視角下探討特殊兒童融合教育存在的問題,嘗試通過"社會排斥互動框架"深入分析教育體制、社會文化、社會網(wǎng)絡三個維度對特殊兒童教育的影響與作用。依據(jù)特殊兒童的需求,在特殊兒童教育中介入社會工作服務,改善特殊兒童的教育環(huán)境,建構特殊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xiàn)在特殊兒童教育中,"增能—融合互動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特殊兒童的社會排斥。在社會工作的介入中實現(xiàn)增能,有效促進特殊兒童融合教育。
【關鍵詞】: 特殊兒童 社會排斥 社會工作介入
【分類號】:C916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提出對特殊兒童而言,在一所對象來源單一,且以隔離、分類為特征的特殊學校里,對他們的社會融合是不利的。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推行的“隨班就讀”是一種實用主義的特殊教育模式,但在我國教育界卻并未得到較好的推廣。在一些人心目中,教師的主要時間和精力應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許琳;張艷妮;;社會排斥理論與殘疾人就業(yè)問題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 安棟;;適用性視角下的社會工作增權理論分析[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10年11期
3 秦小峰;;“場域”視角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和農(nóng)民互動行為分析——以X機構的發(fā)展項目為例[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年03期
4 朱佳妮,姚莉萍,陳超翰;隨班就讀輕度智力落后學生學校范圍內(nèi)社會支持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5 劉斌志;;論特殊教育中社會工作支持服務的拓展[J];中國特殊教育;2010年06期
6 陸玉林;張羽;;我國城市弱勢青少年群體增權問題探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琳華;;運用專業(yè)社會工作解決和預防農(nóng)村賭博問題[J];安徽農(nóng)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2 李磊;;大學生對弱勢青少年群體態(tài)度的調(diào)查研究——兼論弱勢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性[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馮軍芳;田昊然;;試論小組工作在輔導員工作專業(yè)化中的優(yōu)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4 吳靜;;運用團體社會工作幫助貧困大學生成長的思考[J];安順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巫蘭英;;論社區(qū)社會體育指導員素質(zhì)構建[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李祥專;;人口老齡化下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困境與出路[J];蚌埠黨校學報;2010年03期
7 郭景萍;現(xiàn)代社會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S1期
8 魏爽;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自我成長小組”模式初探[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9 楊榮;;功能與角色:中加社會工作者比較——以社區(qū)發(fā)展為視角[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黃淑敏;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研究[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瑞德;;社會參與:構建老年資本的重要途徑——以一個微觀社會學的視角[A];老齡問題研究論文集(十)——積極老齡化研究之二[C];2006年
2 李瑞德;;社會參與:構建老年資本的重要途徑——以一個微觀社會學的視角[A];第八屆亞洲/大洋洲地區(qū)老年學和老年醫(yī)學大會“積極老齡化”中文論壇論文專輯[C];2007年
3 王瑞華;;構建和諧社會視域下的企業(yè)社會工作探析[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黃耀明;;外展社會工作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的實踐分析——以漳州市救助中心外展行動為例[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陳瑩;;危機干預模式對受災者的個案介入——以漳州市救助管理工作為例[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黃耀明;;社會工作專業(yè)視角的老年人機構照顧[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原野;;老年社會服務研究[A];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03年度優(yōu)秀論文集[C];2003年
8 彭何芬;陳浩;;從社會工作的角度談老年人喪偶和危機干預——對一家庭悲劇個案的反思[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馮寧;;農(nóng)村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研究——基于社會工作的視角[A];第二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席小華;;論司法社會工作介入中國少年司法制度的必要性[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剛義;政治文明與法律服務的社會化[D];吉林大學;2004年
2 王凱珍;社會轉(zhuǎn)型與中國城市社區(qū)體育發(fā)展[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3 姬雄華;農(nóng)村居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型消費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7年
4 秦鈉;中日都市社區(qū)教育比較研究[D];上海大學;2006年
5 李太斌;治理理念下的政府和社會伙伴關系構建[D];上海大學;2007年
6 金碧華;支持的“過程”:社區(qū)矯正假釋犯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研究[D];上海大學;2007年
7 盧愛國;使社區(qū)和諧起來:社區(qū)公共事務分類治理[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劉津慧;我國社區(qū)矯正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07年
9 陳濤;轉(zhuǎn)型期城市社區(qū)自治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趙茜;改制與生存: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龐飛;西部農(nóng)村老年人口對社會工作的需求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希哲;困境與出路[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孫士博;培智學校智力落后學生教育支持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匡純清;城市低收入社區(qū)構建學習型社區(qū)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張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6 牛立然;我國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狀況及教育對策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李芳輝;政府視野下的孤殘兒童融入社會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胡軍平;社會工作者與義務工作者的良性互動機制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9 張勝芝;城市高齡老人社區(qū)照護服務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楊云革;上訪群體的社會工作介入及其反思[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銀;唐斌堯;宋月萍;;社區(qū)就業(yè)女性的增權問題研究: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J];婦女研究論叢;2006年05期
2 王慶林;賈敬;;貧困與反貧困的社會學分析——基于布迪厄的實踐社會學[J];法制與社會;2008年20期
3 景曉芬;“社會排斥”理論研究綜述[J];甘肅理論學刊;2004年02期
4 唐鈞;;社會政策的基本目標:從克服貧困到消除社會排斥[J];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5 徐艷;青年居民社區(qū)參與的狀況及影響因素——一個城鄉(xiāng)比較的調(diào)查與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1年05期
6 周林剛;社會排斥理論與殘疾人問題研究[J];青年研究;2003年05期
7 吳理財;論貧困文化(上)[J];社會;2001年08期
8 周林剛;論社會排斥[J];社會;2004年03期
9 陳樹強;增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J];社會觀察;2004年01期
10 唐詠;;中國增權理論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家;2009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靜敏;;在夾縫中生存:被社會排斥的城市流動知青[J];青年探索;2005年06期
2 任云霞;;在社會排斥視閾下研究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問題[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4期
3 萬寶英;;農(nóng)民工弱勢地位的社會學分析——基于社會排斥的視角[J];法制與社會;2009年13期
4 陳慶濱;;社會排斥視角下的“新失業(yè)群體”現(xiàn)象研究[J];青年研究;2006年07期
5 申自玉;;農(nóng)民工遭社會排斥的原因探析[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涂薇;余嘉元;;國外心理學視角下的社會排斥研究綜述[J];池州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7 王益宇;汪敏生;;社區(qū)教育:解決農(nóng)民工社會排斥問題的有效途徑[J];成人教育;2008年04期
8 韓佳宏;;農(nóng)民工社會排斥問題研究綜述[J];銅仁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鐘濤;吳國清;;社會排斥與青年進城務工農(nóng)民的城市融入[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方巍;;關于社會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方巍;;關于社會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文佳;柴彥威;申悅;;基于活動-移動時空可達性的城市社會公平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楊慧;;從社區(qū)社會工作視角看艾滋病的社會排斥問題[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4 彭華民;;就業(yè)制度排斥下的人際關系:疏離或融合?——以天津秋風里新貧窮社群為例[A];第二屆中國社會工作論壇暨第五次內(nèi)地與香港社會福利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內(nèi)地部分)[C];2004年
5 杜立;;轉(zhuǎn)型期的社會分層與未成年人弱勢群體[A];犯罪學論叢(第七卷)[C];2009年
6 方巍;;社會弱勢群體與社會穩(wěn)定——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合視角的研究[A];“關注省情民意、促進社會和諧”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9年
7 杜立;;轉(zhuǎn)型期的社會分層與未成年人弱勢群體[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劉大可;;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合:臺灣的閩籍“大陸新娘”群體研究[A];第18屆中國社會學年會“改革開放30年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彭何芬;;社區(qū)建設應“里仁為美”——論和諧社會里的道德社區(qū)建設[A];浙江省社會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和諧社會建設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靜水;國際家庭日:面對家庭貧困和社會排斥[N];中國文化報;2011年
2 盧周來;比貧困更可怕的是社會排斥[N];西部時報;2006年
3 孫立平;社會中的門檻與排斥[N];經(jīng)濟觀察報;2004年
4 童大煥;解決農(nóng)民的“權利貧困”才是根本[N];中國商報;2004年
5 馬國川;從中央黨校老板班看熟人社會[N];市場報;2006年
6 青連斌;和諧社會:中國新主題[N];北京日報;2005年
7 王石川等;關注中產(chǎn)階層的成長[N];東方早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繆毅容;市民生活滿意度高[N];解放日報;2003年
9 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 王鷹;社會團結必須深化人群交往[N];南方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銀平均;社會排斥視角下的中國農(nóng)村貧困[D];南開大學;2006年
2 邵寧;身份與排斥:中美非主流社會群體比較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3 蘇春艷;社會網(wǎng)絡與職業(yè)獲得[D];上海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丁維;社會寬容表象下的社會排斥泰國同性戀亞文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2 吳窮;農(nóng)村人口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排斥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3 胡丁維;社會寬容與社會排斥雙重建構的泰國同性戀亞文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4 吳德群;廣西區(qū)職業(yè)流動過程中的社會排斥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毛鳳彥;目前我國城市貧困家庭住房問題探析[D];吉林大學;2005年
6 章娟;城市農(nóng)民工的社會排斥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胡杰成;社會排斥與生活適應[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靜敏;城鎮(zhèn)女性就業(yè)的社會排斥問題研究: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6年
9 庾泳;同性戀人群的生存狀況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10 尹玫嵐;第二代農(nóng)民工擇偶標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09477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109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