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農民教育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閩臺農民教育比較研究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解決“三農”問題成為了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而農業(yè)的發(fā)展和農村的建設都要依靠農民,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業(yè)的發(fā)展和新農村的建設。研究農民教育問題,對于豐富農民教育的理論和推動農民教育的實踐有重要的意義。閩臺兩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huán)境都十分相似,分析和比較兩地的農民教育,學習和總結閩臺兩地農民教育的經驗,對我國農民教育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啟示。 筆者以人力資本理論和終身教育理論為基礎,采用比較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和個案分析法,概括了閩臺兩地農民教育的發(fā)展狀況,對閩臺農民教育的內容、政策與管理、方式方法、實施機構和成效這五個方面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分析,在閩臺農民教育比較分析的基礎之上,筆者提出了幾點對我國農民教育發(fā)展的啟示:完善農民教育的政策法規(guī),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科學的現(xiàn)代農民教育管理體系,加強監(jiān)管力度;建立開放式的農民教育合作機制;結合多種教育方式,細化教育項目;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教育,推進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閩臺 農民教育 比較 啟示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725
【目錄】:
- 摘要7-8
- Abstract8-9
- 1 緒論9-22
- 1.1 選題背景和意義9-11
- 1.1.1 選題背景9-10
- 1.1.2 研究意義10-11
- 1.2 相關概念的界定11-12
- 1.2.1 農民11
- 1.2.2 農民教育11-12
- 1.3 文獻綜述及理論基礎12-19
- 1.3.1 文獻綜述12-16
- 1.3.2 理論基礎16-19
- 1.4 研究目的和思路19
- 1.5 研究內容與方法19-21
- 1.5.1 研究內容19-20
- 1.5.2 研究方法20-21
- 1.6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與不足21-22
- 1.6.1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21
- 1.6.2 研究的不足21-22
- 2 閩臺農民教育發(fā)展概況22-26
- 2.1 福建農民教育發(fā)展概況22-23
- 2.2 臺灣農民教育發(fā)展概況23-26
- 3 閩臺農民教育政策與管理比較26-31
- 3.1 福建農民教育政策與管理26-28
- 3.2 臺灣農民教育政策與管理28-29
- 3.3 比較分析29-31
- 4 閩臺農民教育內容比較31-36
- 4.1 福建農民教育內容31-32
- 4.2 臺灣農民教育內容32-34
- 4.3 比較分析34-36
- 5 閩臺農民教育實施機構比較36-42
- 5.1 福建農民教育實施機構36-38
- 5.1.1 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36
- 5.1.2 農林牧漁業(yè)高等院校與中等職業(yè)學校36-37
- 5.1.3 各種科研學會37-38
- 5.2 臺灣農民教育實施機構38-41
- 5.2.1 農民組織38-39
- 5.2.2 大專院校與高級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校39-41
- 5.3 比較分析41-42
- 6 閩臺農民教育方式方法比較42-52
- 6.1 福建農民教育方式方法42-47
- 6.1.1 網絡遠程媒體傳播42-43
- 6.1.2 農民教育項目的推進43-46
- 6.1.3 科技特派員制度46-47
- 6.2 臺灣農民教育方式方法47-50
- 6.2.1 網絡遠程媒體傳播47-48
- 6.2.2 農民教育項目的推進48-49
- 6.2.3 四健會教育活動49-50
- 6.3 比較分析50-52
- 7 閩臺農民教育成效比較52-60
- 7.1 福建農民教育取得的成效52-55
- 7.1.1 農民的收入不斷增長52-53
- 7.1.2 農民教育參與人數(shù)多,規(guī)模大53-54
- 7.1.3 農民文化素質提高54-55
- 7.2 臺灣農民教育取得的成效55-58
- 7.2.1 農業(yè)勞動力的素質不斷提高55-56
- 7.2.2 農民的收入增加56-58
- 7.3 比較分析58-60
- 8 對我國大陸地區(qū)農民教育的啟示60-64
- 8.1 完善農民教育的政策法規(guī),加大資金投入60
- 8.2 建立科學的現(xiàn)代農民教育管理體系,加強監(jiān)管力度60-61
- 8.3 建立開放式的農民教育合作機制61
- 8.4 結合多種教育方式,細化教育項目61-62
- 8.5 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教育,推進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62-64
- 結語64-65
- 參考文獻65-70
- 致謝7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佳妮;黃衍電;石愛虎;;臺灣農業(yè)政策體系的效應及其啟示[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21期
2 劉欽銳;福建省實施科教興農戰(zhàn)略的對策[J];福建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鄭少紅;張春霞;;臺灣地區(qū)農業(yè)產銷班經營模式對福建農民合作組織的啟示[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林克顯;李小穩(wěn);黃騰華;;臺灣地區(qū)農業(yè)推廣體系之特色及其啟示[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5 林克顯;李小穩(wěn);黃騰華;;福建省農村實用人才培養(yǎng)的困境與出路[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張曉耕;楊道富;張玉蓮;;提高福建省農民科技素質教育的探索[J];福建農業(yè)學報;2010年06期
7 蔡淑芳;吳敬才;蔡培良;雷錦桂;翁伯琦;鄭回勇;;基于傳播學理論的福建省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研究[J];福建農業(yè)學報;2011年05期
8 吳小穎;寧滿秀;;福建省茶農培訓需求意愿與對策分析[J];發(fā)展研究;2010年09期
9 翁伯琦;鄭回勇;陳敏;雷錦桂;賴譜富;趙雅靜;;福建省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實施成效與調研分析[J];發(fā)展研究;2011年10期
10 周蘊蓉;光復初期國民政府對臺農業(yè)政策及措施[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吳小穎;福建省農民培訓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0185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crjy/101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