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元評價機制:超越SSCI和A&HCI的模式
發(fā)布時間:2015-04-05 21:03
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和A&HCI(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自本世紀初引進中國學界以來,確實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化進程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可以說它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也即促使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走出國門進而了解世界,特別是了解處于強勢的西方學界的研究現(xiàn)狀。因此我在一開始就以極大的熱情為之在中國學界的應用推波助瀾,并在國內(nèi)多所“985”和“211”高校以及港臺的高校作演講,鼓吹這一相對而言比較客觀和公正的國際性評價標準,同時也在多家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了多篇文章和訪談,①將其視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步驟。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多元評價機制,超過SSCI,AA&HCI的模式,教育理論知識論文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多元評價機制,超過SSCI,AA&HCI的模式,教育理論知識論文
但是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化的現(xiàn)狀如何呢?它是否已經(jīng)真正擺脫了以往那種“自說自話”和“自娛自樂”的狀態(tài)而融入國際學術話語中了呢?我們的學者在研究和著述中是否已經(jīng)真正具有一種國際性的視野了呢?坦率地說,雖然較之過去情況有了大大的改變,尤其是一大批中青年學者直接用英文著述,在國際權威的SSCI或A&HCI來源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關注中國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現(xiàn)狀的海外漢學家和華裔學者領銜主編叢書或期刊主題專輯(specialissue),有計劃有目的地將那些不能用英文著述但確實卓有建樹的中國學者的重要著作或論文翻譯成英文,使他們在國際學界嶄露頭角;少數(shù)卓有成就的中國著名學者獲得國際性的學術獎或當選為國際著名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等等。
這些都說明,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已經(jīng)走出了一味追蹤西方學界或干脆自我封閉或自娛自樂的怪圈,開始關注整個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界的前沿理論課題并得到西方乃至國際學界的矚目了。當然這只是好的方面。我在此僅想進一步提出目前我們面臨的一些問題,或者說,就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國際評價標準方面提出幾點新的看法。
首先,在實施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化戰(zhàn)略并以SSCI和A&HCI作為評價標準十多年來,我們應該有所前進,也即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在一些SSCI和A&HCI來源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的初始階段,而應該有所超越,同時對這單一的評價標準也應該有所超越。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怪現(xiàn)象就是:一方面,一些單位的科研機構不恰當?shù)剡^分夸大SSCI和A&HCI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作用,錯誤地認為這是評價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化的唯一標準或絕對的標準,這顯然既有悖于研發(fā)這兩大數(shù)據(jù)庫的湯森路透集團的初衷,同時也很容易忽視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標準的另一些指標。另一方面,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主管部門仍對這兩大數(shù)據(jù)庫知之甚少,甚至根本忽視,它們?nèi)匀煌A粼谌绾喂膭钭约旱慕處熀涂蒲腥藛T用中文在CSSCI來源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對他們來說,既然不可能在SSCI和A&HCI來源期刊上發(fā)表論文,那么干脆就將其排斥在自己制定的科研獎勵之外。這種自我封閉和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顯然不利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化進程。我們應該看到,中國是一個人文社會科學大國,但并不是一個強國,F(xiàn)在中國的經(jīng)濟騰飛了,已經(jīng)對全球經(jīng)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大大地增強了,任何重要的國際事務如果沒有中國的參加恐怕是難以得到妥善解決的;中國的科學技術近年來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一些學科已經(jīng)躋身或接近國際一流,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只是個時間問題了。所以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我們也應該促使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對國際學界作出重要的貢獻。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有著強烈使命感和廣闊的國際視野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應盡的責任。
誠然,在當今各種語言出版的數(shù)萬種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湯森路透集團依靠專家評審和影響因子相結合的方法遴選出一些具有較高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學術期刊,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謂的SSCI和A&HCI這兩大數(shù)據(jù)庫:前者截止2012年,共包括3100多種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涉及政治學、經(jīng)濟學、法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學科領域;后者截止2012年,共包括1700多種人文學科的學術期刊,涉及文學、歷史學和哲學以及各藝術門類的學科領域。也許我們可以說,收錄這兩大數(shù)據(jù)庫的刊物并非都是權威性的刊物,而且這其中還有不同的區(qū)劃,也即真正躋身這兩大數(shù)據(jù)庫一、二區(qū)的刊物才是具有權威性的國際學術刊物。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反過來證明,真正優(yōu)秀的權威性期刊幾乎無一遺漏地被收錄在這兩大數(shù)據(jù)庫中。而且隨著這兩大數(shù)據(jù)庫的日益發(fā)展成熟,它們目前呈一種動態(tài)的狀態(tài),開始時每兩年或幾年對來源期刊進行篩選,現(xiàn)在則幾乎是每年都對來源期刊進行篩選,一些出版周期不正常、論文作者范圍局限以及論文自引率偏高的期刊被毫不留情地排除了出去,而一些辦刊剛滿五年就在學界有著較好口碑和較大影響的新的刊物躋身來源期刊的行列。我想這是我們每一個關注這一數(shù)據(jù)庫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機制的學者都不可否認的事實。這也正是我們一方面指責它帶有西方語言和文化霸權的印記,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用它們作為我們自己的學術評價標準的一個悖論所在。
確實,長期以來,由于西方中心主義的作祟,一大批在本國語境下有著重要影響的非西方學術期刊被排除在這一數(shù)據(jù)庫之外。在西方世界,也同樣存在著英語中心主義,這就導致了不少在歐洲各國出版的非英語學術刊物也被排除在這一數(shù)據(jù)庫之外。對于這一不公正的現(xiàn)象,湯森路透集團一直在予以改進,先是收錄了大量非英語的歐洲語言出版的期刊,隨后于2005年收錄了第一家中文期刊《外國文學研究》。但是盡管如此,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對此,該集團的選刊主管人員已經(jīng)有所意識,并試圖在未來的幾年內(nèi)進一步加以改進,其中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要收錄更多用中文發(fā)表的確實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期刊。①
第二,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評價標準,除了SSCI和A&HCI來源期刊外,還應該注重學術專著的出版,這一點尤其適合人文學科的評價。這里僅以美國學界為例。在美國著名的研究性大學,一位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要想獲得終身教職(tenuredposition),光靠發(fā)表幾篇論文顯然是不夠的,他必須在學校指定的一些權威性的出版機構,通常是大學出版社以及少量的以出版學術著作見長的商業(yè)出版社,②出版一部專著。因此一般在這些高校擔任教授(fullprofessor)的學者至少要出版兩部專著:一部用來獲得終身教職,另一部則用來晉升教授。由于中國目前出版機構的混亂,學者們只要向出版社提供資助都有可能使自己的專著得到出版,因此不少高校在考慮教師職務晉升時干脆不考慮專著的出版,這也是不公正的。畢竟一些嚴肅的出版社專門設立了出版基金,用來資助經(jīng)過評審質(zhì)量較高的學術專著的出版。但是在評價一個學者是否具有國際影響和水平時,則應考慮其在國際著名出版機構出版的專著,而不能僅僅以SSCI和A&HCI論文作為唯一的標準。對于少數(shù)學養(yǎng)豐厚但外語不好的學者,評價其國際水平和影響則要看他們的著作是否被國際著名出版機構組織翻譯出版。僅僅在中國國內(nèi)用中文出版著述的學者至少不能被認為是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的學者。這一點應該是得到公認的。
第三,由于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研究對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和社會,因此更注重與國際同行的學術交流。評價他們的學術水平和成就以及影響力,除了出版物和論文外,還應考慮他們在公認的國際性學術組織的任職情況,這也是評估他們的學術地位的一個標準。和中國的一些學會所不同的是,國際上的學會領導人一般都實行選舉制與提名制相結合的方法,一個人無論名氣多大,都不可能一直占據(jù)某個學會會長的位置。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另一個事實,由于國際學術組織的領導人通常并非掛名的,而是要實干,因此有些著名學者不愿意擔任這樣的職務。但真正有影響和有權威性的學者,有時會被學會聘請為顧問或名譽理事之類的職務,這樣一方面可以證明他們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另一方面他們也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介入日常事務。此外,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國際學術地位和聲譽還體現(xiàn)在他們是否被邀請擔任國際權威期刊,尤其是SSCI或A&HCI來源期刊的編委或顧問,以及是否被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邀請作主題發(fā)言或大會發(fā)言。一個自己很少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的人是不可能被聘請擔任刊物編委或顧問的,他/她也很難被邀請在重要的國際會議上作主題發(fā)言或大會發(fā)言。這一點也是基本的國際學術規(guī)范。
第四,作為評價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國際學術地位和成就,還有一個比較高的標準,也就是看他們是否獲得一些公認的國際學術獎,或被授予著名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因為要獲得這些獎項或名譽學銜的提名,一位學者也須經(jīng)過許多不為他本人所知道的匿名評審。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或出于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有些大學也會將這樣的榮譽學銜授給它們所偏愛的人,但至少獲此殊榮的人必須是一位有著廣泛影響力的學者或為推進學術作出貢獻的官員,當然有時也不排除少數(shù)企業(yè)家或社會活動家。但是在遴選學者作為候選人方面,任何大學都是非常嚴格的。
最后,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所能獲得的最高的國際性榮譽,也許就是被國際著名的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或榮譽院士。我這里僅就我所當選為外籍院士的歐洲科學院作一簡單介紹。歐洲科學院又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總部設在英國倫敦,外文全稱為AcademiaEuropaea(TheAcademyofEurope),成立于1988年,是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共同倡導創(chuàng)立,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fā)起成立的一個包括東、西歐國家的國際科學組織。歐洲科學院分20個學部,其學科領域涵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等,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該院院士來自35個歐洲國家,主要從歐洲各個國家的科學院院士中選出,代表著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界最優(yōu)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目前有院士2700人左右,包括4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有多位是在當選院士后才榮獲諾貝爾獎的。歐洲科學院院士中也萃集了一大批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其中包括德國哲學家于爾根·哈貝馬斯、社會學家烏爾利希·貝克、法國社會學家阿蘭·圖蘭、文學理論家帕斯卡爾·卡薩諾瓦、英國社會政治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瑞典漢學家馬悅?cè),比利時比較文學學者西奧·德漢、瑞士文學理論和歷史學家讓·斯塔羅賓斯基、荷蘭文學理論家漢斯·伯頓斯等,外籍院士中的人文學者包括美國哲學家和語言哲學家喬姆斯基、澳大利亞語言學家韓禮德、美國比較文學學者戴維·戴姆拉什、馬丁·普契納等。被提名為歐洲科學院院士的候選人首先由來自不同國家的兩名以上的院士聯(lián)名推薦到所在的學部,經(jīng)學部初審后達成共識,然后推薦到提名委員會進行通訊評審,通過后按照評審結果排序,最后由歐洲科學院的專門委員會審核通過。該院目前共有近100位外籍院士,主要來自自然科學各分支學科,來自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院士共300多人。被提名的外籍院士候選人一般須先在本國的科學院當選為院士,或先被某個國別或區(qū)域性的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因此,就這一點而言,能夠最終當選的外籍院士也須經(jīng)過多種途徑的篩選才能脫穎而出。
當然,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遠較自然科學的評價復雜,這其中仍有著不少人為的因素,但是真正優(yōu)秀的學者或許因為種種原因而得不到本國或本地區(qū)學界的承認,但卻能得到他國學術機構或區(qū)域性學術機構的承認,例如,我們所熟悉的法國哲學大師德里達在法國和歐洲都未能入選院士,但卻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雖然同時當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卻未能入選歐洲科學院院士。同樣,一些與歐洲學界有著淵源關系的美國學者在本國也未能當選為院士,但卻能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這樣的例子還能舉出很多。
但至少這些科學院在遴選院士方面首先考慮的學術標準,例如歐洲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遴選標準為這樣三個:國際性的知名度(internationaldistinction),在相關學科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outstandingachievementsmadeintherelevantfields),與歐洲學界的牢固關系(stronglinkswithEurope)。當然,當選為外籍院士的學者沒有任何相應的待遇,也不允許個人申請或單位推薦,這一點與中國科學院的遴選程序有所不同。
總之,在人文社會科學的諸多評價標準中,SSCI和A&HCI僅是其中之一,它作為一種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化程度的最基本的評價機制已經(jīng)起到了其歷史作用,我們現(xiàn)在決不能僅僅依賴這一標準,而應當超越它。我在上面提到的另幾條更高的標準就是對之的超越,它也說明了評價機制的多元化和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當前這兩大數(shù)據(jù)庫的巨大影響,同時也由于我們暫時還拿不出一個更好的并能得到國際公認的新的數(shù)據(jù)庫,因此我們不得不仍以它們作為評價人文社會科學國際化程度的標準之一。但是對于我們中國學者來說,我們切不可迷信它們,而要客觀地對待它們,一方面努力將自己的優(yōu)秀論文躋身其中,從而通過英文的中介產(chǎn)生重大的國際影響,另一方面,則應大力推廣和普及漢語,加快其作為一種國際性學術語言的進程,同時努力將一些優(yōu)秀的中文學術期刊推薦給湯森路透集團,使之躋身其中并產(chǎn)生廣泛的國際影響。作為這方面先行一步的中國人文學者,我本人將一如既往地為之奮斗。
我始終認為,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要想真正實現(xiàn)國際化,應該有如下四個步驟:首先是跟著別人說,其次是和別人一起說,再次是和別人對著說,最后是領著別人說,F(xiàn)在應該是我們邁出第二步和第三步并朝著第四步去努力的時候了。(作者為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注釋:
①我在這方面的文章主要包括:《國際英文權威學術期刊評介及寫作策略》,《中國研究生》2003年第5期;《對人文社會科學現(xiàn)行學術評價系統(tǒng)的確認與辯護》,《學術研究》2006年第3期;《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多元化和國際化標準》,《重慶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等。所接受的訪談主要見于葛濤:《人文社科期刊怎樣進入國際權威領域?———王寧教授談SSCI和A&HCI》,《中華讀書報》,2003年9月3日;陳菁霞:《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如何躋身國際一流———專訪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寧》,《中華讀書報》,2011年2月25日。
①2013年4月10日上午,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化戰(zhàn)略座談會在清華大學召開,湯森路透集團副總裁兼選刊部主任詹姆斯·泰斯特(JamesTesta)和我本人分別作了主題發(fā)言。泰斯特在發(fā)言中表示,湯森路透集團在今后的幾年將逐步收錄一些確有影響的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只是需要這些期刊按照該數(shù)據(jù)庫的編排規(guī)范作一些必要的調(diào)整。
②僅以歐美的一些英語出版機構為例,這些商業(yè)出版社包括:Routledge,Springer,Sage,Blackwell,McMillan,JohnBenjamins,MoutondeGruyter等。這些出版社都十分注重學術著作的出版,并有著嚴格的匿名評審機制。
本文編號:188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8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