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U型切槽混凝土梁斷裂特性的研究
【圖文】:
表 2.2 混凝土材料的基本性能參數Tab.2.2 Basic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concrete materia試驗所測值 ,acu kf MP平均值 ,acu kf MP劈拉強度值,sa)tf (MP彈性模量 acE GP40.640.7 40.7 3.06 32 40.841.541.6 41.5 3.11 32 41.438.738.6 38.7 2.94 31 38.9土設計強度等級,15、20、25 表示是所用碎石的最大骨料粒徑。
圖 2-2 三點彎曲加載 U 型切槽梁示意圖 Schematic diagram of three-point bending loading U-shaped groov試件梁的跨度,a為 U 型切槽的深度, 為 U 型切槽的h為梁高,,P為集中荷載。試件 U 型嵌體的制作及應變片的貼法22 組含不同 U 型切槽尺寸的混凝土梁試件,由于試件成型以本文中的試件都是采用預制切槽,切槽的預制首先就要系列不同的規(guī)格的 U 型嵌體與標準的塑料模具結合從而件,在這里 U 型嵌體的制作是一個難題,最終本文采用3D printing,又稱三維打。┦且环N基于數字模型的快速用諸如粉末金屬或塑料的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來構造物新,它被認為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重要生產工具”。 了 3D 打印技術[46],但由于價格昂貴且技術不成熟,并未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U3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向宇;;U形切槽均勻拉伸板應力集中系數分析[J];山西建筑;2016年03期
2 王旭芳;切槽刀的支承[J];鐵道機車車輛工人;2005年03期
3 鄭周練,陳山林,葉曉明;切槽爆破研究的歷史及現狀[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4 肖正學,郭學彬,張志呈,唐中華;切槽爆破中切槽參數的研究[J];四川冶金;1998年02期
5 賈曉鳴,于得軍;切槽刀的合理選擇和正確使用[J];機械工人.冷加工;1995年06期
6 朱念祖;;卡簧槽切槽刀排[J];機械制造;1987年03期
7 蔣先瑞;炮眼壁切槽鉆頭的研制試驗[J];化工礦山技術;1988年01期
8 李如松;切槽刀具[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1989年07期
9 廖國華,陳國良;巖石受壓復合型初始斷裂參數的計算[J];水利學報;1989年11期
10 肖閑;成套切槽刀[J];工具技術;1989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曹晶;;幾種常見的數控車床切槽加工方法[A];2012年陜西省焊接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2 孫靈慧;李紹基;;振動切槽法建造防滲墻的技術[A];堤防及病險水庫垂直防滲技術論文集[C];2000年
3 嚴輝容;唐俊;朱留憲;李興慧;;一種切槽刀的設計及仿真[A];第七屆四川省博士專家論壇論文集[C];2014年
4 陳嬋玉;;可轉位切槽刀排[A];中國職協(xié)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下冊)[C];2013年
5 趙軍;趙玉杰;;長江芙蓉堤振動切槽建造防滲墻的施工[A];堤防及病險水庫垂直防滲技術論文集[C];2000年
6 張?zhí)戾a;佟錦岳;;深孔大直徑切槽預裂爆破切槽刀具的研制[A];湖北省爆破學會第六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7 杜云貴;張志呈;;圓形炮孔切槽后對巖石破壞方向控制作用的力學分析[A];第四屆全國巖石破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8 陳益蔚;;切槽炮孔開裂載荷的確定[A];第四屆全國巖石破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康樂;曲面切槽晶體單色器和十字雙絲斜掃描束流位置探測器相關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翔;含U型切槽混凝土梁斷裂特性的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9年
2 鄭明亮;低透氣性煤層切槽控制爆破損傷機制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9年
3 李廣東;不同切槽方式靜態(tài)破裂試驗對比分析[D];安徽理工大學;2018年
4 侯潘;地下洞室中爆炸荷載對孔壁徑向預制裂紋的斷裂擴展研究與應用[D];武漢理工大學;2017年
5 劉全保;二氧化碳切槽定向致裂機理及實驗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8年
6 張堯;隧道掘進切槽設備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7年
7 吳春平;切槽定向斷裂控制爆破機理的動光彈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6年
8 孫猛;黃土隧道切槽預支護技術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5年
9 徐靈彬;切槽爆破對地表建筑物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3年
10 楊剛剛;YD4140型切槽機轉子的動平衡及仿真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6199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261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