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仿古建筑的現(xiàn)代技術應用與表達
本文選題:仿古建筑 + 中國傳統(tǒng)建筑。 參考:《山東建筑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中國傳統(tǒng)建筑是延續(xù)了幾千年的一種傳統(tǒng)工程技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胺鹿沤ㄖ笔乾F(xiàn)當代設計建造、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貌的建筑的通稱,是在現(xiàn)代建筑技術基礎上,還原歷史文化特征與傳統(tǒng)建筑風貌的一種建筑文化類型。仿古建筑在中國作為一種獨特的近、現(xiàn)代建筑文化現(xiàn)象,其實踐與探索已經走過了百余年歷程,它既是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文化變遷的寫照,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歷史演變的縮影。西安作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久遠的文明傳承。西安建筑從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代到1970年代“社會主義內容、民族形式”探求,到1980、90年代基于西安歷史文脈的唐風建筑,西安建筑師立足歷史文脈延續(xù)與地域文化傳承,在仿古建筑設計方面不斷進行實踐與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本論文闡述了中國近現(xiàn)代仿古建筑的形成與發(fā)展及其產生的背景,文章首先從歷史角度梳理了近、現(xiàn)代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復興的歷程,闡述了新中國成立后傳統(tǒng)建筑文化復興的歷史脈絡,梳理陜西西安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建筑創(chuàng)作歷程,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為后文論述西安仿古建筑的現(xiàn)代技術應用與表達做鋪墊。論文以西安現(xiàn)當代仿古建筑為例,從其現(xiàn)代技術應用與表達的角度出發(fā),分別后介紹了仿古建筑主要的結構選型,分析了當前主要的幾種仿古建筑現(xiàn)代技術的運用。通過實踐研究了以鋼筋混凝土、鋼結構與鋼木結構這三種現(xiàn)代技術在傳統(tǒng)建筑的實施與應用的技術特征,再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細部構件進行分論述,力求對仿古建筑的現(xiàn)代技術表達有更深入的理解。論文最后通過現(xiàn)今兩個不同類型的實踐典型案例,深入研究了仿古建筑的現(xiàn)代技術應用與表達,為以后實踐設計奠定基礎和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which has la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s a kind of expres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tique Architecture" is a general term f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hich embodies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t is a kind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type which restore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s a unique phenomenon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China, archaic architecture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t is not only a portrayal of the cultural changes in China's near and modern society, but also a close to China. The microcosm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the world, Xi'an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a long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70s, the architecture of Xi'an was explored as "the content of socialism and the form of the nation". To the Tang style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Xi'an in the 1980s-90 's, the architects of Xi'an based on the continuity of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antiqu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tinuou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background of Chinese modern archaic architecture. Firstly, the paper combs the history of the reviv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ombs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based o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Xi'an, Shaanxi Province, and reveal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Xi'an. Taking Xi'a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aic architecture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ts moder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structure selection of the antiquated architecture,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main modern techniques of the antiquated architecture at present.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ree modern technologies, reinforced concrete, steel structure and steel-wood structure, in traditional buildings are studied through practice. Strive for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 expression of archaic architecture.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rough two typical cas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of archaic architecture are studied in depth,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practical design in the future and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建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U-87;TU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劍平;仿古建筑形式面面觀[J];山西建筑;2002年01期
2 呂昀,王蓉;也談“大屋頂”、“小亭子”[J];中外建筑;2002年06期
3 ;仿古建筑看西安[J];建筑;2005年04期
4 ;《仿古建筑施工實用技術》正式出版發(fā)行[J];河南城建高專學報;1997年02期
5 陳楊峰;汪恩田;;仿古建筑文化內涵淺析[J];作家;2009年10期
6 王繼善;;仿古建筑熱歧路多遠?[J];鄉(xiāng)音;1996年05期
7 李劍平;關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J];文物世界;2001年03期
8 盧中一,斯?jié)M芳;仿古建筑與現(xiàn)代文明[J];城鄉(xiāng)建設;2003年10期
9 ;天津王朝酒廠仿古建筑簡介[J];古建園林技術;2003年01期
10 李士芳;雷峰新塔穿銅裝——銅材在仿古建筑上的應用初探[J];古建園林技術;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劍平;;仿古建筑形式釋說[A];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會議文件(二)[C];2000年
2 劉天杰;;弘揚傳統(tǒng) 藝求新法——論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與仿古建筑[A];中國民族建筑(文物)保護與發(fā)展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沈志維;;實話實說古建筑與它的三大支點——專業(yè)工作者、工匠群體與仿古建筑[A];中國營造學社建社80周年紀念活動暨營造技術的保護與更新學術論壇會刊[C];2009年
4 劉連民;姜立;任燕翔;趙景學;;環(huán)保節(jié)材古建筑設計研究及軟件實現(xiàn)[A];工程設計與計算機技術:第十五屆全國工程設計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5 劉連民;姜立;任燕翔;趙景學;;仿古建筑結構參數(shù)化建模設計研究[A];工程三維模型與虛擬現(xiàn)實表現(xiàn)——第二屆工程建設計算機應用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牛毅勝;;淺析現(xiàn)代設計在仿古建筑中的應用[A];古建筑施工修繕與維護加固技術交流集錦[C];2008年
7 彭鏞;;園林仿古建筑中的檐口設計[A];古建筑施工修繕與維護加固技術交流集錦[C];2008年
8 康立偉;劉福通;;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設計與施工[A];吉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9 陳小茹;杜衛(wèi)華;鄧巖;羅瓊英;李世龍;;仿古建筑大屋頂大跨平面鋼桁架整體提升施工技術[A];第四屆全國鋼結構工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10 劉憲文;;仿古建筑混合結構[A];第二屆營造技術的保護與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會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邊輯;仿古建筑:要與時代共同進步[N];中華建筑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李春文;敘永縣:打造仿古建筑“風情一條街”[N];瀘州日報;2010年
3 周靜文 徐寧;建筑專家反對盲目建造仿古建筑[N];新華日報;2003年
4 王發(fā)堂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仿古建筑不應成為“假古董”[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5 陳葆 仙仲平 孫德虎;董小全:仿古建筑行業(yè)的后起之秀[N];天水日報;2012年
6 曹剛;仿古建筑:是開發(fā)式保護還是保護性破壞[N];建筑時報;2012年
7 柯彥;在尊重與敬畏中尋找創(chuàng)新之路[N];中國建設報;2012年
8 吳學安;仿古建筑之風不可長[N];中國建設報;2010年
9 實建;仿古建筑之我見[N];中國建設報;2001年
10 實建;仿古建筑:傳統(tǒng)文化須準確表達[N];建筑時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偉;地域文化對彭州災后重建仿古建筑形制的影響[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李小彬;現(xiàn)代仿古建筑的傳統(tǒng)元素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年
3 顧紅;仿古建筑營造及古建筑修繕的成本控制[D];蘇州科技學院;2015年
4 張瑜都;歇山式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靜、動力分析[D];蘭州交通大學;2016年
5 漆成;仿古建筑鋼管柱—工字鋼雙梁節(jié)點抗震性能試驗與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年
6 楊東澍;西安仿古建筑的現(xiàn)代技術應用與表達[D];山東建筑大學;2017年
7 謝磊;仿古建筑在園林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8 周曉波;重慶仿古建筑形態(tài)與裝飾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年
9 張帥;殿堂式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抗震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年
10 吳翔艷;定鼎門鋼結構仿古建筑組成及力學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1147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211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