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35鋼速率相依疲勞損傷的密度法試驗研究
本文選題:Q235鋼 + 應變速率 ; 參考:《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工程中的材料,由于加工過程、外部載荷與溫度、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將會導致材料內部結構發(fā)生不可逆的變化。微觀上通過微孔洞與微裂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孔洞與裂紋持續(xù)擴展后,將會演變成宏觀裂紋。而宏觀裂紋的出現(xiàn),也代表材料的整體力學性能大大弱化了,具體表現(xiàn)為強度、剛度以及斷裂韌性的降低,進而削弱其結構強度,縮短其使用壽命。這種在斷裂破壞前材料性能就逐步劣化的現(xiàn)象被稱為損傷。經過大量事實發(fā)現(xiàn),材料在使用過程中會發(fā)生損傷,損傷累積到一定程度會造成材料的失效破壞。由于金屬材料在國防和民用工業(yè)中的廣泛應用,對其結構的安全和可靠性的研究已引起國內外力學工作者的普遍重視。因此對金屬材料疲勞損傷方面的研究,已逐漸成為力學領域中研究的熱點,在化工、輕紡、建筑、機械等行業(yè)以及日用品工業(yè)中,愈來愈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針對金屬材料,通過疲勞損傷實驗,研究其材料性能隨應變速率、載荷頻率、應力/應變水平和加載時間等因素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建立金屬速率相依型疲勞損傷演化本構模型,通過模型計算構件的損傷程度,從而達到預估其剩余壽命的目的。同時運用密度測試法,建立起不同應變速率下的金屬損傷與材料內部密度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本文的工作,對深入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能、合理并高效利用金屬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較大的工程價值。本文以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6A220)及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湘教[2015]269號)為背景,對不同應變速率下的Q235鋼進行了速率相依型的密度法試驗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如下:(1)結合國內外文獻對Q235鋼疲勞損傷的研究成果及現(xiàn)狀,分析影響Q235鋼試件疲勞損傷的主要因素,將速率作為重點考量因素,并從細微觀的疲勞損傷演化機理分析入手,推出基于應變速率的疲勞損傷演化律。(2)在CMT5105萬能電子試驗機上,實施不同荷載、不同循環(huán)次數的試驗方案。在試驗過程中,主要通過力的控制來實現(xiàn)這些試驗方案。通過控制,載荷以一定的速率施加。每次循環(huán)的載荷幅值增加1-2kN左右,在試件從彈性變形開始,經歷屈服直到最后試件拉斷為止的過程中逐漸增大。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對試件反復進行加卸載試驗,卸載最小值為10N。每個試驗方案至少進行3次,最后取其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結合疲勞試驗的數據,與文獻所得到的損傷演化模型的相關參數繪制成圖表,再根據損傷演化特征,進一步給出更符合實際的損傷演化律并逐步確立其參數。(3)對拉斷的試樣進行機械加工,將加工好的試件置于精度為0.1mg的Mettler的UMT2型超微量電子天平上稱量并記錄,得到不同比重比下的損傷量。在此基礎上畫出損傷值D與密度ρ的關系曲線,再與參照文獻中密度測損模型的結果進行對比,并對損傷-密度曲線進行分析,得出相關結論。(4)使用金相鑲嵌機對試件進行鑲嵌,并置于徠卡高倍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對比未受疲勞損傷的圖像,對內部組織結構的變化進行分析。同時選取方案中富代表性的損傷試樣,通過掃描電鏡更近一步觀察微觀組織的變形特征,分析其變形機理。并結合文獻中的疲勞損傷斷裂形式及斷口綜合分析,更深入地研究應變速率對材料內部組織結構乃至于密度的影響。本文通過密度測試法,為不同應變速率下的Q235鋼疲勞損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試驗依據,同時通過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鏡,進一步了解了金屬內部微觀組織機理及其力學性能方面的變化,為以后相關的深入研究和應用提供了有益參考。
[Abstract]:In 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fatigue damage of metal materials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fatigue damage of steel materials . In this paper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 value D and density 蟻 is studied by means of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學位授予單位】: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U51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永利,孫偉;砼材料非線性多級疲勞損傷方程的建立[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2 吳維青;李軍;;福建莆田2013年8月系列地震的疲勞損傷分析[J];地震工程學報;2014年01期
3 杜洪增,田秀云,周煊;疲勞損傷閥值研究[J];航空學報;2003年03期
4 姜風春,劉瑞堂,張德騶;一個基于能量原理的疲勞損傷函數[J];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學報;1994年02期
5 樂曉斌;用剩余疲勞損傷強度預測機械零件疲勞可靠度及壽命的方法[J];機械強度;1996年01期
6 胡俏,,柴天佑,徐灝;疲勞損傷在線預報的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1996年06期
7 陽光武,肖守訥,金鼎昌;基于分段S—N曲線的頻域疲勞損傷估計[J];機械強度;2005年04期
8 白嘉楠 ,陳其善 ,殷爾禧 ,朱啟鑫;門檻區(qū)疲勞損傷模型——(Ⅰ)剪切滑移機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03期
9 朱明程,劉西拉;水泥砼路面的疲勞損傷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1993年01期
10 謝里陽,呂文閣,師照峰;兩級載荷作用下疲勞損傷狀態(tài)的試驗研究[J];機械強度;199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廷良;王德俊;楊化仁;;45鋼疲勞損傷及熱處理恢復機理的實驗研究[A];疲勞與斷裂2000——第十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2 馬寶鈿;杜百平;朱維斗;李年;;電阻法檢測疲勞損傷及預測修復效果探討[A];全國材料理化測試與產品質量控制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物理測試部分)[C];2002年
3 劉逸平;何庭蕙;黃小清;湯立群;;基于耗散能原理的沖擊損傷與疲勞損傷耦合分析[A];第九屆全國沖擊動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9年
4 吳志學;;基于短裂紋演化行為的疲勞損傷參數研究[A];疲勞與斷裂2000——第十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5 葛森;李仲;張積廣;陳莉;白生寶;;廣布疲勞損傷對加筋板剩余強度的影響[A];中國數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交叉研究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吳維青;;材料表面及界面疲勞損傷過程的數值描述研究[A];首屆全國航空航天領域中的力學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7 郭力;李兆霞;陳鴻天;;大跨度鋼橋疲勞損傷研究的有限元方法[A];振動工程學報(工程應用專輯)[C];2001年
8 薛景川;弓云昭;;結構初始廣布疲勞損傷發(fā)生預估的概率模型[A];第18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9年
9 干瑞杰;李超;楊文俊;張亦良;;疲勞損傷的磁記憶可行性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7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李釗;李國峰;于翠;李唐;;扭力梁關鍵點的應變數據分析[A];第十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信息科學與工程技術分冊)[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繼承;壓電阻抗技術及其在鋁合金疲勞損傷監(jiān)測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源;FRP船舶機械連接接頭疲勞損傷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李蒙;鋼結構構件拉—壓疲勞損傷有限元數值模擬及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年
3 申亞州;基于寬帶應力的疲勞損傷分析及功率譜預測方法[D];大連海事大學;2017年
4 肖敏;Q235鋼速率相依疲勞損傷的密度法試驗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7年
5 姬元輝;基于隸屬函數的機械結構疲勞損傷研究及應用[D];西安科技大學;2008年
6 陳濤;基于載荷次序效應的疲勞損傷分析方法研究[D];東北大學;2010年
7 周巍偉;深海懸鏈線立管渦激疲勞損傷預報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8 孫鵬;疲勞損傷材料剩余強度測量的彈性模量法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9 楊文智;45~#鋼試件疲勞損傷電熱修復的試驗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10 欒旭光;基于神經網絡的橋梁疲勞損傷評估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510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185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