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4年CHINET流感嗜血桿菌和卡他莫拉菌耐藥性監(jiān)測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drug resistance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d Haemophilus Casamora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from 2005 to 2014. Methods A total of 7 983 strains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d 1 713 strains of Mora carinii were collected from 17 general hospitals and 2 children's hospitals. Judge the results according to CLSI version 2014 standard. Determination of 尾-lactamase by ceftathiophene disk method.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ncreased in 10 years: 0.69 in 2005 and 1.57 in 2014. The positive rate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ncreased from 0.03% in 2005 to 0.417.983 strains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n 2014, and the highest and most obvious trend was observed, from 44.4% in 2005 to 64.6% in 2014. The resistance rates of ampicillin-sulbactam and azithromycin increased from 20. 6% and 2. 2% in 2005 to 41. 8% and 14. 2% in 2014, respectively, and the resistance rates to cefotaxime, ciprofloxacin and chloramphenicol decreased in recent years. The rates of resistance to amoxicillin-clavulanic acid and cefuroxime were slightly increased, but still lower than 25%. The rate of resistance to ampicillin and enzyme production in children (36.733.8%)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adults (25.722.5%), and the resistance to ciprofloxacin (4.7%) was lower than that to ciprofloxacin (15.8%).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detection rate of 尾 lactamases was 29.99.383 strains. Th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were isolated from 尾 -lactamase-negative ampicillin resistant strain (BLNAR) 1.713. Amoxicillin clavulanic acid, levofloxacin and trimethoprim sulfamethazolium were highly sensitive (the sensitivity rate was 80%),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changed slightly, but the resistance to azithromycin increased from 41.2% in 2006 to 57.8% in 2013. The positive rate of 尾-lactamase production was 93. 3%. Conclusion the resistance rate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o cephalosporins, amoxicillin-clavulanic acid, azithromycin, chloramphenicol and ciprofloxacin is low and can be used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clinical use, while the resistance rate to trimethoprim-sulfamethazole has increased to about 60%. Not suitable for clinical use. There was little change in drug resistance of Mora katamurium to the tested drug.
【作者單位】: 上海市兒童醫(yī)院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廣州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北京醫(y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甘肅省人民醫(yī)院;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分類號】:R446.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 靜,王春霞,許培榮;86株流感嗜血桿菌的分離鑒定[J];河南診斷與治療雜志;2002年03期
2 魏憲義;流感嗜血桿菌實驗室診斷存在的問題與展望[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0年01期
3 楊永弘,王亞娟,姚德秀,燕潤菊,王春連,幺遠,Anne Jaakkola,Maija Leinonen,Didier Leboulleux,Heikki Peltola;b型流感嗜血桿菌在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0年05期
4 王紅霞,曹愛芳;流感嗜血桿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的臨床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00年04期
5 胡熙金;腹水中分離出流感嗜血桿菌[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00年03期
6 高薇,胡翼云,甄景惠,俞桑潔,楊永弘;流感嗜血桿菌抗生素敏感性檢測及方法比較[J];河北醫(yī)學;2001年12期
7 萬成松,余清;流感嗜血桿菌的基因組學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研究;2002年S2期
8 方靜,李小寧,王明華;皖南地區(qū)流感嗜血桿菌分離培養(yǎng)與藥敏結果分析[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姜敏;楊永弘;;中國b型流感嗜血桿菌研究歷程[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年05期
10 臧煥平;賴國祥;;老年人流感嗜血桿菌相關呼吸道疾病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敏;胡翼云;高薇;沈敘莊;俞桑潔;楊永弘;;巢式多聚酶鏈反應技術在流感嗜血桿菌b型檢測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四次全國兒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徐志豪;徐峰;沈華浩;李蘭娟;;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桿菌致病機制的研究進展[A];華東地區(qū)第6屆中青年呼吸醫(yī)師論壇暨浙江省第29屆呼吸疾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祝婧燁;沈堅;秦潔;馬相虎;王維;瞿愛東;;ELISA檢測b型流感嗜血桿菌多糖方法的建立[A];第五次全國免疫診斷暨疫苗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劉嵐;景春梅;諶容;謝偉;;240株兒童感染流感嗜血桿菌的耐藥性及莢膜基因分型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8年
5 姜敏;胡翼云;沈敘莊;高薇;袁林;俞桑潔;楊永弘;;巢式多聚酶鏈反應技術在b型流感嗜血桿菌檢測中的應用[A];第6次全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6 閔小春;羅少鋒;王威;劉東華;;流感嗜血桿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A];2013年湖北省暨武漢微生物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7 邊興艷;于愛民;黃燕;;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桿菌的分離及耐藥性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8年
8 周昭彥;秦亮;胡必杰;渡邊浩;;社區(qū)呼吸道感染相關流感嗜血桿菌遺傳特征及抗菌藥物敏感性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9 張元猛;劉家會;繆順莊;;流感嗜血桿菌引起陰道炎2例報道[A];玉溪市第八屆檢驗醫(yī)學學術年會暨科技成果推廣會論文匯編[C];2005年
10 陳中舉;朱旭慧;李麗;張蓓;簡翠;田磊;王斌;朱琴;孫自鏞;;2006年-2008年武漢同濟醫(yī)院流感嗜血桿菌耐藥性監(jiān)測[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檢驗分會成立30周年慶典大會資料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李天舒;b型流感嗜血桿菌疾病應予關注[N];健康報;2007年
2 白常樂;秋冬要防流感嗜血桿菌[N];健康報;2002年
3 ;急性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二)[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4 徐述湘;提高認識重視預防[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5 郭姜寧 王曉光;甘肅評出去年十件科技大事[N];科技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東;流感嗜血桿菌形成生物被膜與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急性發(fā)作相關性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9年
2 徐志豪;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桿菌(NTHI)致宿主細胞炎癥反應的分子發(fā)病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辛運超;氨溴索抗流感嗜血桿菌生物膜機制的初步研究[D];河北北方學院;2015年
2 桂和翠;流感嗜血桿菌的耐藥性及同源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2年
3 吳軍華;流感嗜血桿菌在蘇州地區(qū)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及耐藥情況探討[D];蘇州大學;2009年
4 尹夢夢;b型流感嗜血桿菌多糖制備工藝及其D蛋白原核可溶性表達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5 高雪;氨溴索對流感嗜血桿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D];河北北方學院;2014年
6 張燭仙;兒童流感嗜血桿菌分離株的耐藥性分析和血清分型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7 趙娜娜;b型流感嗜血桿菌多糖結合疫苗制備工藝的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4年
8 吳雅楠;b型流感嗜血桿菌多糖制備工藝優(yōu)化及其與D蛋白結合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9 張文佳;B型流感嗜血桿菌的莢膜多糖抗體水平及基因分型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鄺玉;非分型流感嗜血桿菌培養(yǎng)條件的優(yōu)化及Hap_s蛋白的分離純化[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607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huliyixuelunwen/216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