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酚曲馬多和氨酚雙氫可待因治療慢性疼痛的療效和副作用
本文選題:慢性疼痛 + 氨酚曲馬多片 ; 參考:《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年07期
【摘要】:目的對比氨酚曲馬多和氨酚雙氫可待因治療常見慢性疼痛的療效和副反應。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慢性疼痛患者84例分為兩組。A組(n=42)口服氨酚曲馬多,B組(n=42)口服氨酚雙氫可待因,連續(xù)服用5 d。比較疼痛數字分級評分(NRS)、滿意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治療后,兩組NRS評分顯著下降(t9.402,P0.001),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t=0.461,P=0.941)。兩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和總有效率組間無顯著性差異(χ~2=0.979,P=0.323)。兩組間頭暈、嘔吐及疲乏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χ~21.451,P0.061);A組便秘(χ~2=5.864,P=0.006)、腹脹(χ~2=9.946,P=0.002)明顯低于B組,惡心發(fā)生率高于B組(χ~2=4.934,P=0.026)。結論氨酚曲馬多與氨酚雙氫可待因鎮(zhèn)痛效果相當,但所誘發(fā)的消化道反應不同。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aminophenol tramadol and aminophenol dihydrocode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chronic pain.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5, 84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n = 42) and group B (n = 42). The scores of NRSs, satisfaction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NRS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in relief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蠂 2 / 0.979 / P = 0.32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dizziness, vomiting and fatigu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蠂 ~ (21) 451) (P 0.061). Constip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A than that in group B (蠂 ~ 2 ~ (2) (5.864) P ~ (0.006)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蠂 ~ (2) ~ (29) 946) P ~ (0.002), and the incidence of naus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蠂 ~ (24.934) P 0.026). Conclusion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aminophenol tramadol and aminophenol dihydrocodeine is equivalent, but the digestive tract reaction is different.
【作者單位】: 首都醫(y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yī)院疼痛科;
【分類號】:R40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春紅,范建華,付金維;慢性疼痛的護理[J];哈爾濱醫(yī)藥;2002年06期
2 Gregory Johnson MD ,梁萬年,耿榮;慢性疼痛[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2年09期
3 趙英;我對慢性疼痛康復的認識[J];中國臨床康復;2002年04期
4 王賀波;11點疼痛數字等級量表測定慢性疼痛程度的臨床意義[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2年01期
5 趙英;慢性疼痛的產生機制(3)[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14期
6 陸建華,丁振華;慢性疼痛的評估和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5年17期
7 Konijnenberg A.Y.;Uiterwaal C.S.P.M.;Kimpen J.L.L.;E.R. De Graeff-Meeder;郭戰(zhàn)宏;;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對兒童患者日常生活的實質性影響[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兒科學分冊);2005年10期
8 ;關于慢性疼痛(2)[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02期
9 Forss N.;Kirveskari E.;Gockel M.;黃媛;;慢性疼痛的鏡樣擴布[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神經病學分冊);2006年01期
10 田玉科;;慢性疼痛的治療現狀[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06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英;;慢性疼痛康復的理論基礎和實踐[A];中國醫(yī)師協會第二屆康復醫(yī)學論壇、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四屆青年學術會議、北京康復醫(yī)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詹淑琴;;慢性疼痛與睡眠[A];第五屆中國睡眠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13年
3 呂凱敏;;分娩后慢性疼痛的前瞻性研究[A];第十五次長江流域麻醉學學術年會暨2010年中南六省麻醉學學術年會暨2010年湖北省麻醉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戴紅;;慢性疼痛的機制和處理原則[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三次康復治療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2年
5 趙艷鴻;高長明;趙玉姝;謝志浩;賈銳;賈振富;潘德金;王軍;;慢性疼痛的心理學研究現狀[A];全國軟組織疼痛微創(chuàng)技術專題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6 陸建華;;慢性疼痛的綜合評估和處理[A];江蘇省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yè)委員會第四次腫瘤學術研討會暨無錫市婦產科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7 蔣宗濱;;慢性疼痛的“綠色治療”[A];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全國麻醉學術年會知識更新講座[C];2006年
8 樂嘉正;;警覺、治愈慢性疼痛(摘要)[A];上海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一、二、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06年
9 崔慶凌;;運動系統(tǒng)慢性疼痛病人的心理變化及對策[A];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10 俞衛(wèi)鋒;;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療我們研究現狀[A];2008年中華醫(yī)學會全國麻醉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康健;老年人慢性疼痛的處理[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5年
2 陳玉芳;對付慢性疼痛十條建議[N];大眾衛(wèi)生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項錚;治療慢性疼痛有新招[N];科技日報;2007年
4 白毅;首個亞太區(qū)慢性疼痛緩解宣言發(fā)布[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5 朱本浩;慢性疼痛 心靈的呻吟[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6 北京大學首鋼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 何農;慢性疼痛為何用抗郁藥[N];健康報;2008年
7 北京 王保國 (主任醫(yī)師) 蘇晗;慢性疼痛也是一種疾病[N];家庭醫(yī)生報;2008年
8 記者 鄭曉春;以發(fā)現與慢性疼痛有關基因[N];科技日報;2010年
9 謝曉敏;慢性疼痛讓人“衰老”[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10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主任護師 李國宏 整理 程守勤;慢性疼痛巧護理[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齊立卿;髂骨移植術供骨區(qū)并發(fā)癥的相關因素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王嘯天;老年慢性疼痛心理因素的質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金菊英;手術后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學調查和預測模型的建立與驗證[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4 李樂之;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質量及其相關心理和生理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5 李敏娜;慢性疼痛對神經系統(tǒng)microRNA表達的影響[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09年
6 李響;基于生物信息技術的慢性疼痛致病基因分析與表達驗證[D];中南大學;2013年
7 劉岳鵬;脊髓ephrinB-EphB信號通路在慢性疼痛和嗎啡耐受/戒斷中的作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陽;慢性疼痛對決策影響的腦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2 趙陽;中文版阿片藥物濫用狀況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15年
3 張渝俊;慢性疼痛與microRNA-206關系的機制研究[D];四川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成曉潔;團體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5 魏萌;社區(qū)老年人慢性疼痛體驗及其對日常生活影響的相關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辛程;中文版簡易慢性疼痛接受問卷在老年患者中的評價與應用[D];遼寧醫(yī)學院;2014年
7 朱宇;杭州市小營街道居民急慢性疼痛情況調查分析[D];浙江大學;2005年
8 馮晨秋;老年慢性疼痛患者個體依戀模式對疼痛調適的作用[D];山東大學;2013年
9 楊新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疼痛相關影響因素的分析[D];廣州醫(yī)學院;2011年
10 張璦琳;慢性疼痛患者抑郁依戀模型的構建[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111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huliyixuelunwen/181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