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護理論文 >

ampC與喹諾酮類靶位基因突變在耐多藥大腸埃希菌中的探討

發(fā)布時間:2018-03-19 19:22

  本文選題:大腸埃希菌 切入點:多重耐藥 出處:《四川醫(yī)科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目的:了解瀘州地區(qū)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攜帶ampC基因及耐喹諾酮類突變靶位基因的情況,并對二者的相關性進行探討;同時分析攜帶突變基因的菌株對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為臨床治療耐多藥菌株的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1.PCR技術:使用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按使用說明提取細菌基因組DNA用作PCR反應模板。5對引物進行擴增,擴增產(chǎn)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并于254nm波長的紫外燈下用圖像處理器照相。2.基因測序:將PCR產(chǎn)物進行膠回收,回收產(chǎn)物用核酸定量儀測DNA濃度合格(大于300ng/μl)后,送至上海生工技術公司進行基因測序。3.藥物敏感試驗:3.1鑒定高產(chǎn)AmpC酶菌株:經(jīng)過檢測菌株對頭孢西丁的抑菌環(huán)≤18mm為可疑產(chǎn)AmpC酶菌株,再通過頭孢西丁三維試驗方法,通過檢測大腸埃希菌的β-內(nèi)酰胺酶能否水解頭孢西丁(蝕環(huán)現(xiàn)象)來確證產(chǎn)酶菌株。3.2紙片擴散法(Kerby-Bauer,K-B):測定臨床分離株大腸埃希菌對氧氟沙星(OFX)、洛美沙星(LOM)、環(huán)丙沙星(CIP)、萘啶酸(NA)、諾氟沙星(NOR)、頭孢西丁(FOX)、頭孢噻肟(CTX)、頭孢吡肟(FEP)、氨曲南(ATM)、亞胺培南(IPM)、鏈霉素(S)、慶大霉素(GEN)等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結果:1.ampC基因攜帶:71株大腸埃希菌檢出ampC基因陽性61株(85.92%)。2.喹諾酮靶位基因突變:選出5種基因電泳均見清晰條帶的55株菌株的基因產(chǎn)物進行測序比對,GyrA亞基49株出現(xiàn)S83L位氨基酸替換、36株出現(xiàn)D87N位氨基酸替換;GyrB亞基3株出現(xiàn)基因突變但未出現(xiàn)氨基酸替換;Par C亞基34株出現(xiàn)S80I替換及8株A56P替換;ParE亞基6株出現(xiàn)E84G替換、4株A426V替換及3株S458A替換。同時存在ampC基因陽性且喹諾酮類靶位基因突變菌株有51株(92.72%)。3.產(chǎn)AmpC酶情況:61株ampC基因陽性株中有10株(16.39%)對頭孢西丁藥敏紙片抑菌環(huán)≤18mm。確證產(chǎn)AmpC酶菌株8株(13.11%)。4.藥敏結果:(1)實驗菌株對亞胺培南敏感性最高,達100%,其次是頭孢西丁、頭孢吡肟、氨曲南等抗菌藥物,而較低的是部分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及頭孢噻肟、慶大霉素、鏈霉素等。(2)ampC基因陽性菌株對NA、NOR、OFX三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高于ampC基因陰性菌株(P0.05)。高產(chǎn)AmpC酶對CIP的耐藥率高于非產(chǎn)AmpC酶菌株(P0.05)。(3)55株測序菌株中,耐多藥大腸埃希菌有21株(38.18%),其中同時存在ampC基因陽性且喹諾酮類靶位基因出現(xiàn)突變的菌株占71.43%,產(chǎn)AmpC酶菌株占38.10%。另外,菌株對喹諾酮類藥物的交叉耐藥現(xiàn)象也比較常見,耐三種及以上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菌株有22株(40%)。(4)耐多藥菌株中突變耐藥位點與雙耐藥相比較差距不大,但不同的是出現(xiàn)了ampC陽性聯(lián)合gyrA+parC+parE基因的突變,而全敏和單耐菌株僅表現(xiàn)為單個耐藥位點的突變。結論:1.本地區(qū)臨床分離的大腸埃希菌中攜帶ampC基因的菌株常見(85.92%),且在耐多藥菌株中占90.48%,高產(chǎn)AmpC酶菌株相對較少(11.27%),但主要分布在耐多藥大腸埃希菌中。2.喹諾酮類靶位基因突變情況在臨床分離株中常見,多位點突變以gyrA聯(lián)合parC基因的突變?yōu)橹?耐多藥菌株中,多位點突變以ampC陽性聯(lián)合gyrA及parC基因的突變?yōu)橹鳌?.ampC基因檢出陽性菌株對萘啶酸、諾氟沙星、氧氟沙星耐藥性高于ampC基因檢出陰性菌株,高產(chǎn)AmpC酶菌株對環(huán)丙沙星的耐藥率高于非產(chǎn)AmpC酶菌株。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446.5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虎,周庭銀,孔憲濤;AmpC β-內(nèi)酰胺酶及其分子生物學檢測[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5年04期

2 張磊;AmpC β-內(nèi)酰胺酶:抗感染治療面臨的新挑戰(zhàn)[J];國外醫(yī)藥(抗生素分冊);2000年03期

3 朱衛(wèi)民,錢元恕;β-內(nèi)酰胺酶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藥(抗生素分冊);2001年02期

4 胡瑩;AmpC酶及其分子生物學檢測[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4年02期

5 張樂海,傅云霜,馬麗霞,許國生,伊長英,蔣芙蓉;雙抑制劑擴散協(xié)同法檢測兩種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1年04期

6 周志慧,李蘭娟,俞云松,裘云慶,馬亦林;兩種檢測陰溝腸桿菌AmpC酶方法的比較[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2年02期

7 倪明,張東紳,齊俊英;銅綠假單胞菌AmpC酶基因、調(diào)控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3年02期

8 多麗波,王孟濱,程欣弘,劉晶,郭薇媛,周虹;多重PCR技術檢測醫(yī)院感染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質(zhì)粒AmpC酶基因型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4年10期

9 張永龍,李家泰,趙鳴武;陰溝腸桿菌AmpC酶的特性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0年06期

10 佘丹陽;劉又寧;;多藥耐藥陰溝腸桿菌臨床株ampC基因的克隆和表達[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7年05期

,

本文編號:163565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huliyixuelunwen/163565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9ef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