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商賈與文學研究述評
本文關鍵詞:明清商賈與文學研究述評
【摘要】:長期以來,商賈與文學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從經濟史角度研究商賈與文學;二、從思想、文化、歷史的角度研究商賈與文學;三、商賈與文學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研究,皆已取得豐富成果。目前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把商賈納入到經濟史、思想史、文化史中進行研究和評析;二、在商賈與文學的研究方法上,多呈現(xiàn)模式化和描述化的傾向;三、多為從文學中看商賈進而發(fā)掘經濟、社會意義的單向考察;四、成果多集中在徽商與文學關系研究。在商賈與文學研究上還存在著較多學術生長點,中國古典文學中有關商賈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蘊含著審美價值,還有史料價值和社會價值等,需要進一步挖掘和研究;需要打通商賈與文學之間關聯(lián)的途徑,進而探索商賈對文學的深層次影響;需要對明清商賈與文學的關系進行區(qū)域比較研究。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
【關鍵詞】: 明清 商賈 文學 述評
【基金】: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ZWB006) 江蘇省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二期項目“中國語言文學”(PAPD)
【分類號】:I206.2
【正文快照】: 中晚明是一個經濟社會生活結構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時代,伴隨著白銀的貨幣化、商品貨幣經濟的發(fā)展、經濟結構的轉向,新的文化因素逐漸孕育萌生,社會和文化自晚明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清代發(fā)生了許多變遷。明中葉以來,工商勢力重新活躍,商業(yè)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城市生活繁榮,市民階層迅速壯大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姚文放;文學傳統(tǒng)與文化傳統(tǒng)[J];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01期
2 朱麗娟;趙沛林;;幻象式對巂運動——一種文學發(fā)展模式[J];文藝爭鳴;2011年07期
3 張杰;文學傳統(tǒng)的解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4 趙炎秋;文學傳統(tǒng)與文學創(chuàng)新[J];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04期
5 張榮翼;文學氛圍中的文學流變[J];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04期
6 張慧穎;;文學傳統(tǒng)的當代建構[J];青年文學家;2010年16期
7 ;全球化與文學傳統(tǒng)[J];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06期
8 劉登翰;從“悖論”談及澳門文學[J];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01期
9 趙炎秋;論網絡傳播對文學的影響[J];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04期
10 李幸;“文學的”電視[J];文學自由談;200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暢;;市場經濟與文學傳統(tǒng)——關于文學的困境與出路問題的辯析[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2 仇鴻偉;;傳統(tǒng)文學與文學傳統(tǒng)[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3 陳曉明;;文學:一種奇怪建制?[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4 雷達;;中國文學將被時代改寫?[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2)[C];2010年
5 歐陽萍;;網絡時代的文學命運[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6 葉崗;;文體意識與文學史體例[A];第一屆全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科研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孟繁華;;新世紀:文學經典的終結[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1)[C];2006年
8 鐘俊昆;;從文學地理學論寧都客家文學[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喬治·恩·格勒伯格;王杰;;規(guī)則的非殖民化:關于第三世界文學的思考[A];東方叢刊(1992年第2輯 總第二輯)[C];1992年
10 劉淮南;;文學的現(xiàn)實言說與文學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肖楠;網絡文學如何作為文學[N];文藝報;2011年
2 耿波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歐洲文學傳統(tǒng)中故事的消失[N];文匯報;2013年
3 楊守森;“元問題”視野中的文學傳統(tǒng)[N];光明日報;2004年
4 張華;文學傳統(tǒng)新論[N];人民日報;2004年
5 金永兵;文學基本理論建設的新思路[N];文藝報;2001年
6 韓浩月;屬于大眾的文學不會死[N];中國文化報;2006年
7 張魁興;新媒體文學為何值得提倡?[N];中國教育報;2007年
8 本版編輯邋趙憲章 陳望衡 馬龍潛 陶東風 羅成琰 黃曼君 閻真 王岳川;網絡文學新視野叢書評論[N];文藝報;2008年
9 陳福民;什么不是“網絡文學”[N];文藝報;2009年
10 何志鈞 秦鳳珍;文學的多維延展與文學性的隱性存在[N];文藝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友云;飲饌之美—二十世紀中國飲食文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2 趙鵬;漢初諸帝與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3 王嘉悅;中國災難文學及其流變[D];吉林大學;2016年
4 張守海;文學的自然之根[D];蘇州大學;2009年
5 崔宰溶;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困境與突破[D];北京大學;2011年
6 姜英;網絡文學的價值[D];四川大學;2003年
7 周悅;晉隋之際南北文學融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8 譚華孚;媒介嬗變中的文學新生態(tài)[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健;“經典焦慮癥”透視——“后文學”視野中的“經典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李朝杰;貞觀時期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楊曉穎;《現(xiàn)代西方文學觀念簡史》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2 盧琰;本土與異域視野下的黃遵憲文學思想及成因探微[D];延邊大學;2015年
3 于苗苗;明末清初萊陽左氏家族文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4 萬惠辰;社會中的網絡文學研究[D];陜西理工學院;2015年
5 夏杰;明代昆山顧氏家族文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6 張潤芝;當代沂蒙文學中女性形象分析[D];山東大學;2015年
7 張s,
本文編號:6847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68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