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敘事文化學與“中體西用”范式重建
本文關鍵詞:中國敘事文化學與“中體西用”范式重建
【摘要】: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范式基本上是"全盤西化"作用下"西體中用"文化價值觀的產物。這一范式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通過反省20世紀以來"西體中用"背景下敘事文學研究范式的局限,并分析中國敘事文化學彌補其局限的作用所在,即可對"中體西用"文化價值觀作用下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的體系重建做摸索嘗試,從而結束"西體中用"為主導的舊學術范式。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關鍵詞】: 中國敘事文化學 中體西用 范式重建
【分類號】:I206.2
【正文快照】: 近些年來,筆者就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范式提出了一些另辟蹊徑的想法,取得了一點初步成效。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筆者對中國敘事文化學的學術史意義有了新的思考。這就是,因20世紀以來“全盤西化”影響下的中國學術體系經過百年實踐,已經不斷暴露出各種問題和局限,需要用中學體系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鄭家棟;;“中體西用”論的三種形態(tài)[J];哲學動態(tài);1990年09期
2 天祥;“中體西用”與傳統(tǒng)文化的近代轉化[J];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03期
3 王越旺;“和魂洋才”與“中體西用”[J];廊坊師專學報;1994年01期
4 曾維倫;“中體西用”文化模式的歷史文化淵源[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5 曾維倫;20世紀的“中體西用”論[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6 李平;“中體西用”與中國現(xiàn)代化思想的關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7 趙瑛;清末陜西的中體西用思潮[J];唐都學刊;2000年02期
8 董麗楠;對“中體西用”的再思考[J];太原師范?茖W校學報;2000年03期
9 侯明喜;“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之比較[J];文史雜志;2000年02期
10 鄭傳貴;論“中體西用”文化觀的形成過程[J];學術探索;200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7條
1 任曉蘭;;百年中國的“中體西用”思想及其盛行原因[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上)[C];2011年
2 文思啟;;“中體西用“及其影響[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3 高莉華;張曉剛;;從“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分析中日早期現(xiàn)代化之異同[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4 王憲平;;晚清“中體西用”教育方針之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謝放;;張之洞、梁啟超“中體西用”思想之比較[A];近代中國(第二十二輯)[C];2013年
6 范鵬;;辛亥革命與中體西用[A];《國學論衡》第二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7 陳傳林;;“中體西用”與中國高等教育道路的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8條
1 何濤;“中體西用”思想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N];吉林日報;2013年
2 干春松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近代思維方式轉換的五個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劉悅斌;晚清新文化觀的演進[N];學習時報;2006年
4 張友誼 王杰;關于中西文化的融通[N];學習時報;2002年
5 馮天瑜;中國路徑與“文化自覺”[N];光明日報;2012年
6 韓秀桃;張之洞:中體西用變法為要[N];法制日報;2006年
7 馬新宇;論中華民族的自我認同[N];吉林日報;2010年
8 整理 藍慧 李念;反思甲午:變法生于“危局”[N];社會科學報;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劉錦權;“中體西用”文化范式再思考[D];西北大學;2009年
2 王鵬;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沿承及其當代價值[D];內蒙古大學;2011年
3 張譯夫;中體西用≠民族主義[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4 高攀;張之洞“中體西用”法律思想述評[D];山東大學;2007年
5 周娜;“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D];河南大學;2006年
6 段紅智;張之洞中西文化觀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5847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58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