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看客”形象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中的流變及其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延安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I20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曉東;;啟蒙話語及其文學史寫作實踐——以20世紀80年代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教材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6年35期
2 梁平;;編訂語文教材不能缺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向度[J];語文教學通訊;2017年11期
3 付祥喜;;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料研究主體的三個“危機”[J];社會科學論壇;2016年11期
4 阮素丹;;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三段法”教學改革初探[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03期
5 逄增玉;;行業(yè)性高校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教材建設的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6年06期
6 王雯;;通俗文學和大眾文化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關系探討[J];才智;2015年04期
7 王春林;;術與道[J];安徽文學;2018年10期
8 陳原;阮菲;;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背景下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教學的探索——任務教學法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教學中的運用[J];長江叢刊;2016年33期
9 劉亞利;;殘雪《最后的情人》的思考[J];知識文庫;2016年20期
10 ;劉濤[J];雨花;2017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丁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斷代談片[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陳天助;;漫說丁玲關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編寫的看法[A];丁玲與中國女性文學——第七次全國丁玲學術研討會文集[C];1996年
3 汪樹東;;“文學是人學”思想在大學文學教育中的建構與展開—一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教學為例[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黃桂萍;;中西文化對巴金創(chuàng)作的影響[A];2015年1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5年
5 張浩文;;警惕口號綁架文學[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6)[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紀人;少些干涉和規(guī)訓,讓文學“自適應”[N];中國青年報;2011年
2 徐志嘯;推薦一部舊版現(xiàn)當代文學史[N];文匯報;2018年
3 張福貴 吉林大學文學院;時代焦慮:現(xiàn)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制約[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本報見習記者 朱麗娜;新版《馬識途文集》:為現(xiàn)當代文學史添彩[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年
5 本報記者 陳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舉行[N];文學報;2009年
6 時世平 天津社會科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中的非常態(tài)敘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周紅;問題、方法與文學史的建構[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本報特約記者 張曉春;穿透300部文學史之難[N];社會科學報;2004年
9 王蕾;貫通與整合[N];文藝報;2005年
10 李平;文學經(jīng)典教學如何走出“窮途末路”?[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永利;論“看客”形象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中的流變及其意義[D];延安大學;2019年
2 王玲;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同性戀書寫的變遷[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曾翔;重寫文學史的理論與實踐[D];西南大學;2006年
4 樊鳳金;未完成的定位:孫犁研究再認識[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5 朱娜;試論馬克思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的影響[D];貴州大學;2008年
6 徐晶;楊絳小說中的知識分子書寫[D];吉林大學;2009年
7 梁艷;魯迅文學獎中篇鄉(xiāng)土小說研究[D];喀什大學;2017年
8 劉立軍;舒群小說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9 唐曉莉;張愛玲、王安憶小說創(chuàng)作比較[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娜荷雅;二十世紀80年代后蒙古語創(chuàng)作歌詞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7595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2759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