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隱逸詩及其隱逸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黃庭堅隱逸詩及其隱逸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南大學》 2014年
黃庭堅隱逸詩及其隱逸思想研究
謝勇
【摘要】:隱逸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源遠流長,隱逸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一直是學術(shù)界研究的熱點。黃庭堅是宋詩的代表詩人,他的作品中有部分隱逸詩和具有隱逸思想的詩歌。 緒論部分分別是黃庭堅隱逸詩及其思想研究綜述、隱逸詩和隱逸思想的定義、黃庭堅隱逸詩的界定、宋前隱逸文學的概況。首先介紹關于黃庭堅隱逸詩及其思想研究的現(xiàn)狀。然后為隱逸詩和隱逸思想下定義。隱逸思想主要是指表達避世歸隱、向往山水、愿意終老于此的思想。在詩歌中表達這種思想,或者發(fā)表對于隱居、隱士的看法,又或者其中包含隱逸典故即是隱逸詩。黃庭堅的詩作中寫到因厭倦仕途、喜好佛道、淡泊名利、思念親人等而產(chǎn)生的隱逸思想的詩作就是隱逸詩。最后勾勒宋前隱逸文學的概況,按照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的時代順序簡介。 正文分為五章,第一章從五個方面介紹黃庭堅的作品內(nèi)容,分別是抒發(fā)因厭倦仕途、喜好佛道、淡泊名利、思念親人而產(chǎn)生隱逸思想的作品。第二章分析黃庭堅隱逸詩的藝術(shù)風格和藝術(shù)手法,分別是以俗為雅、書卷氣濃、哲理色彩和沖淡平和的語言特色。第三章從親友及自身遭際、政治、思想、家族文化和思鄉(xiāng)情結(jié)四個方面來論述黃庭堅隱逸詩創(chuàng)作的動因。第四章論述黃庭堅隱逸思想的新變,黃庭堅產(chǎn)生隱逸思想較早、偏于中隱、仕隱矛盾突出。第五章論述黃庭堅隱逸詩及思想對宋詩發(fā)展的推動和轉(zhuǎn)型的影響以及對后代文人的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7.2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義敢;黃庭堅思想發(fā)展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1986年01期
2 劉長東;論杜甫的隱逸思想[J];杜甫研究學刊;1994年03期
3 何尊沛;論宋代隱逸詞[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4 莫礪鋒;宋詩三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蔣方;;癡兒、青眼及白鷗——黃庭堅《登快閣》詩賞析[J];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03期
6 朱安群;黃庭堅是宋詩風范的主要體現(xiàn)者[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02期
7 邱美瓊;曾春英;;洪州分寧黃氏家族的文化轉(zhuǎn)型及其構(gòu)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呂鐵元;;士大夫的隱逸心態(tài)對北宋書風的影響[J];中國書畫;2009年08期
9 程千帆;周勛初;鞏本棟;;北宋黨爭與文學[J];文獻;1991年04期
10 莫礪鋒;論黃庭堅詩歌創(chuàng)作的三個階段[J];文學遺產(chǎn);1995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孫海燕;黃庭堅的佛禪思想與詩學實踐[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趙愛華;;千載黃粱夢,悠悠文士心——從“黃粱夢”故事看封建時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3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4 劉洪強;;“姜維之母”的疏漏——兼談毛宗崗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中“邏輯錯誤”的修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5 石志鳥;;論章臺柳意象的歷史淵源——楊柳經(jīng)典意象考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6 江瀚;;略論荀子禮樂學說之思想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7 趙永忠;;論北宋對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8 劉嘉偉;叢國巍;;廼賢詩歌意象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9 彭邦本;;禹韻羌風:上古岷江流域的水文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10 吳賢哲;;七言古詩起源與產(chǎn)生問題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順新;;影子官寺:長安興唐寺與唐玄宗開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與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謝名家;;論文化與經(jīng)濟的關系[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4 謝名家;;文化經(jīng)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xi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5 劉珊珊;;北宋城市演進中的經(jīng)濟影響[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6 孫競昊;;明朝前期濟寧崛起的歷史背景和區(qū)域環(huán)境述略[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7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8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shù)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丁媛;張如青;湯曉龍;;論出土簡帛文獻中的病因思想[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shù)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龔武;;管子形勢道哲學的閱讀及其訴說——管子哲學研究相關性問題探討[A];管子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會第四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9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蔡琳彬;老舍小說對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彭慧蓉;中國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義敢;黃庭堅思想發(fā)展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1986年01期
2 李紅霞;唐代士人的社會心態(tài)與隱逸的嬗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馬麗娜;;黃庭堅的詩學主張[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陳忻;黃庭堅詩學觀中的理學因素[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5 邱美瓊;;承傳與轉(zhuǎn)折:方回對黃庭堅詩歌的接受[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6 龍延;黃庭堅早期禪學源流論考——以典故為中心[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祝振玉;黃山谷與洪州禪——黃庭堅禪學源流述略[J];楚雄師專學報;1991年04期
8 許總;論宋代的理學、禪學與詩學[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9 黃寶華;論黃庭堅儒、佛、道合一的思想特色[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10 石藝;遷客騷人 儋州宜州——蘇、黃晚年貶謫心態(tài)與文學創(chuàng)作比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卞良君;初唐的田園隱逸詩[J];東疆學刊;1990年Z1期
2 王素美;論吳澄的隱逸心態(tài)及其隱逸詩[J];大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 王桂波;暖融融的田園之風 冷寂寂的山林之氣——試論陶淵明與王維隱逸詩創(chuàng)作之心態(tài)差異[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年02期
4 胡遂;晚唐山林隱逸詩派師友承傳關系略考[J];湖南社會科學;1998年03期
5 郭榮梅;;略論魏晉南北朝隱逸現(xiàn)象及隱逸詩[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6 常為群;論沈約的隱逸詩與游仙詩[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7 許曉晴;;中古隱逸詩的情感表現(xiàn)[J];晉陽學刊;2009年06期
8 霍建波;;論隱逸詩的美學風格[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3期
9 唐登高;論陶潛隱逸詩的極致境界——兼釋王國維的“無我之境”[J];大慶高等?茖W校學報;1996年03期
10 王鳳霞;從棲遲山林到避世金馬門——漢代隱逸詩的文化取向[J];中文自學指導;200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達海軍;;船山詩歌題材及其分類[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學研討會船山研究論文集[C];2008年
2 顧之京;;辛棄疾農(nóng)村詞篇什探究[A];首屆辛棄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8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N];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霍建波;隱逸詩研究(先秦至隋唐)[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許曉晴;中古隱逸詩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高智;六朝隱逸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艷紅;喧囂中的靜謐——五代隱逸詩述評[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春燕;《詩經(jīng)》中的隱逸者和隱逸詩[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晶;方干隱逸詩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年
4 謝勇;黃庭堅隱逸詩及其隱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4年
5 高艷芳;唐末士人隱逸詩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趙海濤;菅原道真隱逸漢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殷曉光;“咸通十哲”隱逸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8 漆娟;論漢魏六朝隱逸詩[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蔣寧寧;中國古代畫論“隱”觀念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8年
10 方海燕;姚合與佛教[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黃庭堅隱逸詩及其隱逸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307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1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