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時期中共僑務對外傳播的路徑、方式與經驗
本文關鍵詞:抗戰(zhàn)時期中共僑務對外傳播的路徑、方式與經驗
【摘要】: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采取與黃薇以及陳嘉庚等華僑華人的人際傳播以及相應的大眾傳播方式,通過一級傳播以及二級傳播路徑,進行了早期的僑務對外傳播嘗試,并取得了較大的成功。與拉扎斯菲爾德等構建的兩級傳播模式不同的是,抗戰(zhàn)時期中共僑務對外傳播中的兩級傳播采取的是人際傳播—意見領袖—大眾傳播—一般受眾的模式。其成功的經驗既有與西方兩級傳播模式相同的地方,如在受眾選擇上注重以意見領袖作為傳播的重點和中介,注重把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結合起來等;也有其不同的地方,這主要體現于:中共僑務對外傳播成功的核心并不是取決于初級群體的關系,而是取決于傳播"故事"的真實性與進步性。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后流動站;
【關鍵詞】: 中共僑務對外傳播 華僑華人 兩級傳播
【分類號】:D231;D634
【正文快照】: “僑務傳播”,是指涉僑事務的傳播行為與現象。[1]“僑務對外傳播”,則是指涉僑事務的對外傳播行為與現象。在對外傳播或國際傳播(對外傳播是國際傳播中的信息跨國輸出部分)的主體上,國際傳播學領域的著名學者莫拉納(Hamid Mowlana)認為,其主體包括個人、群體和政府等。[2]關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蒙之;;20世紀西方人際傳播研究的理論版圖[J];理論界;2009年08期
2 熊順聰;;鄉(xiāng)村人際傳播中的村干部形象[J];新聞界;2013年04期
3 王昀;;論人際傳播中的“墻”與“門”[J];法制與社會;2008年25期
4 陶建杰;;農民工人際傳播行為及影響因素[J];當代青年研究;2010年12期
5 姚曦亮;;政府形象媒介性人際傳播分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6 姚曦亮;;政府形象媒介性人際傳播分析[J];福州黨校學報;2013年02期
7 姚曦亮;;政府形象媒介性人際傳播分析[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3年04期
8 宋連生,王福生;消極現象的人際傳播與社會漸染[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1年02期
9 尹淑君;;試論人際傳播中主持人的溝通能力[J];理論界;2010年04期
10 張海燕;;人際傳播在樹立政府公眾形象中的角色和作用[J];社科縱橫;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李雅潔;;人際傳播中的語言誤用[A];宜春社會科學——社科普及之窗?痆C];2012年
2 曹國東;;話語圈:人際傳播理論本土化思考[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3)——網絡化關系:新傳播與當下中國論文集[C];2013年
3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4 趙高輝;;圈子、想象與語境消解:微博人際傳播探析[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2)——可溝通城市:理論建構與中國實踐論文集[C];2012年
5 張放;;網絡人際傳播中印象形成效果的實驗研究[A];數字未來與媒介社會1[C];2010年
6 勵雯;楊超;;從人際傳播角度談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A];圖書館與人文精神——陜西省社會科學信息學會第八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7 胡一峰;;“虛擬現實”之人際傳播:浪漫ICQ[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國際關系學院 劉早;淺析當代大學生人際傳播特點[N];許昌日報;2011年
2 胡翼青;首屆中國人際傳播論壇在京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3 王靜 中國傳媒大學;人際傳播如何影響創(chuàng)造者成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中國傳媒大學 徐敏;課堂教學應以人際傳播為中心[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劉蒙之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西方人際傳播研究述評(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6 劉蒙之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西方人際傳播研究述評(之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7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張建榮;景區(qū)形象塑造不可忽視人際傳播[N];中國旅游報;2012年
8 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 王彥;社交媒介不能替代人際傳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9 孫少晶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人際傳播和傳統大眾傳播研究融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華中師大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江作蘇;網絡世界離不開 “情理型”傳播[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彭濤;3G技術應用對人際傳播的影響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2 陳凡;論我國網絡社會的人際傳播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3 柏建波;網絡游戲中的人際傳播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玉艷;關于網絡人際傳播本質的悖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張曉菲;西方人際傳播理論研究評析[D];武漢大學;2005年
6 孫琳;我國大陸地區(qū)人際傳播研究評析[D];蘭州大學;2007年
7 王麗輝;3G手機與人際傳播[D];遼寧大學;2011年
8 牛煒玲;鄉(xiāng)村社會人際傳播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9 紀楠;從新浪微博看網絡人際傳播的特征及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郭敏;新媒體背景下的人際傳播變遷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8267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82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