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GE的NAT穿越技術的研究與實現(xiàn)
本文關鍵詞:基于IGE的NAT穿越技術的研究與實現(xiàn)
更多相關文章: NAT穿越 交互式連接建立 PJSIP 客戶端方案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應用需求越來越大,一個用戶擁有多個網(wǎng)絡終端設備的情況也愈發(fā)常見。但是IPv4的地址有限,難以滿足海量聯(lián)網(wǎng)設備的需求。雖然NAT的出現(xiàn)有效地緩解了IP地址不足的問題,但同時NAT也對點對點通信應用的使用形成了制約,因此,NAT穿越技術顯得極為重要。目前,針對不同場景的NAT穿越的解決方案眾多,這些方案無法適應多樣化的NAT配置場景。因此,統(tǒng)一的標準化NAT穿越的解決方案有著重要的實用意義。目前,交互式連接建立(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ICE)技術幾乎集各種NAT穿越技術之所長,能適用多種NAT場景的穿越,可以保證NAT穿越的可行性與可擴展性。但是,在基于ICE的NAT穿越算法實現(xiàn)過程中,相應的RFC文檔并沒有規(guī)定用于描述候選地址信息的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的交互方式;谏鲜龇治,本文首先對NAT穿越相關的技術原理以及不同場景下的各種主流NAT穿越方案進行了詳細分析,特別是基于客戶端的解決方案。其次,針對ICE相應的RFC5245文檔中并未明確的SDP交互流程,主要對會話初始化協(xié)議SIP與ICE結合以實現(xiàn)完整的NAT穿越的原理及其流程進行了詳細分析與設計。最后,基于PJSIP開源庫,實現(xiàn)了融合ICE和SIP的NAT穿越系統(tǒng),并在實驗室環(huán)境進行了部署和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基于ICE和SIP的NAT穿越系統(tǒng)能適用于不同的網(wǎng)絡場景。
【關鍵詞】:NAT穿越 交互式連接建立 PJSIP 客戶端方案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P393.0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緒論8-16
- 1.1 課題背景及意義8-10
- 1.2 研究現(xiàn)狀10-14
- 1.3 現(xiàn)有方案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14
- 1.4 本文工作以及組織結構14-16
- 第二章 NAT穿越相關技術分析16-31
- 2.1 NAT穿越技術概述16-22
- 2.1.1 NAT工作原理16-19
- 2.1.2 NAT類型分析19-22
- 2.2 NAT穿越客戶端方案分析22-28
- 2.2.1 UDP Hole Punching技術23-24
- 2.2.2 端口預測算法24-25
- 2.2.3 標準化解決方案25-28
- 2.3 相關信令協(xié)議28-31
- 2.3.1 SIP協(xié)議28-29
- 2.3.2 SDP協(xié)議29-31
- 第三章 ICE融合SIP協(xié)議實現(xiàn)NAT穿越31-42
- 3.1 ICE工作流程31-35
- 3.1.1 ICE穿越NAT31
- 3.1.2 ICE基本術語31-33
- 3.1.3 ICE收發(fā)消息流程33-35
- 3.1.4 ICE實現(xiàn)NAT穿越小結35
- 3.2 SIP工作流程35-39
- 3.2.1 SIP協(xié)議功能實體35-37
- 3.2.2 SIP消息結構37-38
- 3.2.3 SIP通話流程38-39
- 3.3 ICE融合SIP39-42
- 3.3.1 ICE與SIP結合的優(yōu)勢39-40
- 3.3.2 ICE融合SIP工作流程40-42
- 第四章 NAT穿越系統(tǒng)方案設計42-52
- 4.1 系統(tǒng)架構42-46
- 4.1.1 系統(tǒng)功能模塊設計42-43
- 4.1.2 PJSIP系統(tǒng)架構43-45
- 4.1.3 SIP與NAT穿越部分系統(tǒng)設計45-46
- 4.2 NAT穿越系統(tǒng)服務器設計46-50
- 4.2.1 服務器功能分析46-47
- 4.2.2 服務器設計47-48
- 4.2.3 STUN/TURN/SIP服務器選擇48-50
- 4.3 NAT穿越系統(tǒng)客戶端設計50-52
- 4.3.1 客戶端功能分析50
- 4.3.2 客戶端設計50-51
- 4.3.3 客戶端實現(xiàn)流程51-52
- 第五章 基于ICE的NAT穿越系統(tǒng)實現(xiàn)與測試52-61
- 5.1 軟件開發(fā)平臺搭建52-53
- 5.1.1 PJSIP平臺搭建52
- 5.1.2 開發(fā)平臺中相關庫52-53
- 5.2 系統(tǒng)服務器平臺搭建53-54
- 5.2.1 STUN與TURN開源服務器搭建53
- 5.2.2 SIP開源服務器搭建53-54
- 5.3 NAT穿越客戶端實現(xiàn)54-57
- 5.3.1 客戶端的主要數(shù)據(jù)結構54-55
- 5.3.2 客戶端的主要函數(shù)55-57
- 5.4 系統(tǒng)測試57-61
- 5.4.1 測試環(huán)境57-59
- 5.4.2 測試結果59-61
-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61-63
- 6.1 本文工作總結61
- 6.2 下一步工作61-63
- 參考文獻63-66
- 致謝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上雷;李愛嬌;付宏志;;CM-IMS網(wǎng)絡NAT穿越技術研究[J];山東通信技術;2011年02期
2 高凱;趙登攀;;NAT穿越技術研究及實現(xiàn)[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年27期
3 郭朝鑫;;SIP電話的NAT穿越技術研究[J];通信技術;2011年12期
4 張帥;裴彩燕;;一種無服務器NAT穿越技術[J];福建電腦;2014年06期
5 魏歡;鄭炳倫;蘇鵬;;P2P網(wǎng)絡穿越技術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8年01期
6 韓可玉;王振濤;蘇繼斌;;NAT和防火墻穿越技術研究[J];軟件導刊;2014年03期
7 席少龍;張展銘;孫衛(wèi)喜;;TCP的NAT穿越技術研究[J];科技信息;2013年26期
8 李繼玲;殷鋒;李寶林;;NAT/FW穿越技術探討及其比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9 畢鋒;;RCS大訂閱失敗分析及NAT穿越技術[J];郵電設計技術;2012年09期
10 王秀欣;戚宇林;王鼎;;基于NATT協(xié)議的NAT穿越技術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電力系統(tǒng)通信;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沈大鳴;王曉麗;率先掌握各種河道穿越技術[N];中國石化報;2003年
2 記者 李祖詩;江漢油建完善水平定向穿越技術[N];中國石化報;2007年
3 楊君;核心技術助“氣龍”翻山穿河[N];中國石化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李瞧;低電壓穿越技術論壇在北京召開[N];中國工業(yè)報;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姜帆;基于IGE的NAT穿越技術的研究與實現(xiàn)[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2 呂飛;基于混合式P2P網(wǎng)絡的NAT穿越技術的研究與應用[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3 謝統(tǒng)義;短信輔助的移動對等系統(tǒng)NAT穿越技術研究[D];廣西大學;2013年
4 曹申會;NAT穿越技術研究與實現(xiàn)[D];南京郵電大學;2013年
5 康倫;基于超級電容儲能的光伏并網(wǎng)低電壓穿越技術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6 陳鑫;風電并網(wǎng)低電壓穿越技術的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4年
7 鄭榮美;永磁直驅風電系統(tǒng)低電壓穿越技術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3年
8 周野;基于ICE的NAT/FW穿越技術研究與實現(xiàn)[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9年
9 高明煜;雙饋型風電機組低電壓穿越技術研究[D];東北電力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7292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729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