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時間序列的P2P網絡綜合信任模型研究
本文選題:PP網絡 切入點:綜合信任模型 出處:《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7年1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P2P網絡具有動態(tài)性,自組織和匿名性等特點,從而導致網絡中某些節(jié)點存在惡意行為,為了保證節(jié)點能提供可靠資源和良好服務,提出一種基于時間序列的P2P綜合信任模型,使對等節(jié)點之間建立信任關系。該模型在計算直接信任度和間接信任度時引入時間衰減函數,近期的信任值衰減小,對整體信任度的影響大。通過反饋控制機制動態(tài)更新簇內節(jié)點和簇頭節(jié)點的信任度,使整體信任值具有時效性,對節(jié)點信任度的評價更精確和更可靠。實驗證明,該信任模型較Dy Trust模型降低了節(jié)點之間的交互時延,穩(wěn)定性和動態(tài)自適應性更好,檢測惡意節(jié)點的能力更強,提高P2P網絡的可信度,對P2P網絡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Abstract]:P2P network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self-organization and anonymity, which leads to malicious behavior of some nodes in the network.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node can provide reliable resources and good service, a P2P comprehensive trust model based on time series is proposed. The time attenuation function is introduced to calculate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trust, and the recent trust attenuation is small, which makes the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er node and the peer node establish a trust relationship, this model introduces the time attenuation function when calculating the direct trust degree and the indirect trust degree. The feedback control mechanism is used to dynamically update the trust degree of the nodes in the cluster and the cluster head node, so that the overall trust value is time-efficient,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trust degree of the node is mo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Compared with Dy Trust model, the trust model can reduce the interaction delay between nodes, improve the stability and dynamic adaptabilit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detecting malicious nodes,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P2P networks, and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security of P2P networks.
【作者單位】: 南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No.14A121)
【分類號】:TP393.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趙治國;陳瓊;譚敏生;;P2P網絡中基于改進DyTrust的信任模型[J];計算機技術與發(fā)展;2014年10期
2 鄭孝遙;羅永龍;陳付龍;孫麗萍;;一種具有檢測機制的P2P網絡動態(tài)信任模型[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6年02期
3 王保玉;高承實;戴青;陳景林;劉洋;;基于無限重復博弈的P2P網絡信任模型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3年09期
4 陳瓊;譚敏生;趙慧;高斌;趙治國;;基于神經網絡的信任模型及評估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1年11期
5 石志國;劉冀偉;王志良;;基于時間窗反饋機制的動態(tài)P2P信任模型[J];通信學報;2010年02期
6 田春岐;江建慧;胡治國;李峰;;一種基于聚集超級節(jié)點的P2P網絡信任模型[J];計算機學報;2010年02期
7 苗光勝;馮登國;蘇璞睿;;P2P信任模型中基于行為相似度的共謀團體識別模型[J];通信學報;2009年08期
8 鄭光勇;任曉慧;李肯立;;P2P中一種改進的可信模型[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08年03期
9 ?;王懷民;尹剛;;DyTrust:一種P2P系統(tǒng)中基于時間幀的動態(tài)信任模型[J];計算機學報;2006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輝;張蓓蓓;;一種基于信任矩陣的P2P電子商務信任算法[J];網絡新媒體技術;2017年04期
2 黎梨苗;陳志剛;劉志雄;葉暉;;面向社交大數據的個體行為信任評價[J];計算機工程;2017年04期
3 段俊華;;基于時間感知信任的個人圖書館激勵機制[J];控制工程;2017年03期
4 黃慶東;孫晴;閆喬喬;;基于中位數的抗SSDF攻擊協(xié)作頻譜感知方案[J];西安郵電大學學報;2017年02期
5 朱曉宇;;P2P平臺監(jiān)管的博弈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7年05期
6 黎梨苗;陳志剛;;基于模糊與相似兩原理的節(jié)點信任評價模型[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6年12期
7 趙治國;譚邦;夏石瑩;譚敏生;;基于時間序列的P2P網絡綜合信任模型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7年15期
8 Lin Zhang;Na Yin;Jingwen Liu;Ruchuan Wang;;Collusion detector based on G-N algorithm for trust model[J];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16年04期
9 周國強;劉洪舫;王子元;;去隨意推薦的信任評估模型[J];計算機科學;2016年04期
10 朱杰;曹曉梅;郭華娟;;一種基于服務期望的P2P動態(tài)信任模型[J];計算機工程;2016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致遠;王汝傳;;一種移動P2P網絡環(huán)境下的動態(tài)安全信任模型[J];電子學報;2012年01期
2 田俊峰;蔡紅云;;信任模型現(xiàn)狀及進展[J];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5期
3 張娓娓;陳綏陽;余洋;;基于博弈論的P2P激勵機制[J];計算機工程;2011年15期
4 潘春華;朱同林;殷建軍;劉浩;;基于偏差因子的P2P網絡信任模型[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5 胡建理;周斌;吳泉源;;P2P網絡中具有激勵機制的信任管理研究[J];通信學報;2011年05期
6 楊莉;張毓森;邢長友;張濤;;P2P環(huán)境下基于興趣的分布式信任模型[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2期
7 鄒冰玉;張煥國;郭曦;胡穎;加米拉·沙塔爾;;可信網絡連接中一種基于可信度的細粒度授權模型[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10年02期
8 張強;卓瑩;龔正虎;;分布式網絡交互中信任關系表示與衍化機制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0年04期
9 石志國;劉冀偉;王志良;;基于時間窗反饋機制的動態(tài)P2P信任模型[J];通信學報;2010年02期
10 張景安;郭顯娥;;P2P網絡中基于動態(tài)推薦的信任模型[J];計算機工程;201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寧宇鵬,曹元大;開放網絡中信任模型的研究[J];計算機工程;2005年04期
2 宋俊昌;蘇成;;信任模型中安全問題的研究[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8年11期
3 鄒木春;;基于本體的動態(tài)信任模型構建[J];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4 陳桂茸;蔡皖東;徐會杰;晏沛湘;王劍平;;網絡輿論演化的高影響力優(yōu)先有限信任模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5 楊帆;曹建英;高振東;;淺析網絡信任模型[J];隴東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6 徐強;;電子商務公開密鑰基礎設施的信任模型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3年19期
7 盧震宇,戴英俠,鄭江;基于認證中心的多級信任模型的分析與構建[J];計算機工程;2001年10期
8 高福令,陳福,劉云;公開密鑰基礎設施及其信任模型[J];中國數據通信;2001年05期
9 劉玉龍,曹元大,李劍;一種新型推薦信任模型[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年29期
10 何銳,牛建偉,胡建平;一種開放網絡環(huán)境中的不確定信任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4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倩;甘早斌;魏登文;;移動Agent交易實體間的信任和聲譽研究[A];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2 劉萬志;師恩培;;一種防節(jié)點策略性欺詐行為的網格信任模型[A];2009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機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9年
3 羅柏發(fā);蔡國永;;信任的激勵機制研究[A];廣西計算機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余杰;李舟軍;李夢君;;一種網格中的時間相關雙層信任模型[A];2006年全國理論計算機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劉義銘;李愷;邱敏;;P2P網絡信任模型的研究[A];第十一屆保密通信與信息安全現(xiàn)狀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譚運寶;鐘誠;張尊國;;一種基于鄰居合作監(jiān)測的移動Ad hoc網絡信任模型[A];2008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機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8年
7 劉云;;PKI的信任模型[A];第十八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3年
8 張景安;趙慧勤;;P2P網絡中模糊信任模型研究[A];2009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機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9年
9 徐承軍;陶德馨;;混合結構P2P系統(tǒng)的信任模型研究[A];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與傳動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一)[C];2007年
10 李剛;李季;;基于加權信任向量的混合結構式P2P網絡信任模型[A];2009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機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周瑞輝 馮登國;PKI系統(tǒng)的常用信任模型[N];計算機世界;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歐嵬;基于互聯(lián)網的用戶行為可信性關鍵技術及信任模型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2 孟憲佳;面向云計算和社交網絡用戶的信任模型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韓祺yN;P2P網絡監(jiān)控與信任安全機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4 李慧;Web2.0環(huán)境下的信任模型與爭議發(fā)現(xiàn)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5 馬毅;基于簇結構的P2P網絡路由優(yōu)化與信任模型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6 楊墨;開放網絡環(huán)境下自適應信任模型及其應用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7 王東安;網格計算中信任模型及其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算技術研究所);2006年
8 吳曉凌;面向服務的動態(tài)信任模型和信任管理[D];武漢大學;2012年
9 韋凱;網格環(huán)境下信任模型及其訪問控制應用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歐陽竟成;對等網絡中信任模型與激勵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翔翔;P2P網絡安全中信任模型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2 孫海寧;P2P環(huán)境下可信協(xié)作計算模式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3 陸新洲;基于拍賣理論的電子商務信任模型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4 劉東旭;GeTrust:基于擔保的結構化P2P網絡信任模型[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5 沈元重;STrust:基于社會關系特征的P2P網絡信任模型[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6 嚴定宇;基于強弱聯(lián)系反饋的多媒體社交網絡信任模型[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7 邵幸海;P2P網絡信任模型的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5年
8 賈瑞;基于SaaS的農產品質量追溯信任模型研究[D];寧夏大學;2016年
9 朱杰;P2P網絡中信任模型的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6年
10 胡文捷;移動對等網絡中信任模型的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62944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1629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