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植入好萊塢電影的溢出效應
本文選題:國家形象 切入點:溢出效應 出處:《商業(yè)研究》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內品牌希望借助植入好萊塢電影提升產(chǎn)品的形象和認可。通過以國家形象的溢出效應作為解釋機理構建相應的理論模型,分析中國品牌植入好萊塢電影的溢出效應,發(fā)現(xiàn)國家形象正向影響認知失調、負向影響情節(jié)關聯(lián)度,認知失調負向影響品牌態(tài)度,情節(jié)關聯(lián)度對品牌態(tài)度有正向影響;認知失調與情節(jié)關聯(lián)度起到了中介作用,認知失調顯著大于情節(jié)關聯(lián)度產(chǎn)生的影響;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顯著調節(jié)了認知失調對于品牌態(tài)度的影響,但對情節(jié)關聯(lián)度與品牌態(tài)度關系的調節(jié)卻不顯著。因此,相關企業(yè)在選擇好萊塢電影植入廣告時最好是具有"洋化"的品牌名稱,并努力做到深度植入,通過辨識影片目標觀眾特征以選擇適合的品牌溝通方式。
[Abstract]: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domestic brands hope to promote the image and recognition of the product by means of Hollywood film implantation. By using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national image as the explanation mechanism,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analyzing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Chinese brand implantation into Hollywood mov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national image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gnitive disorder, negative influence on plot correlation degree, cognitive imbalance negatively affects brand attitude, and plot correlation degree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brand attitude. Cognitive disorder and plot correlation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cognitive disorder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impact of plot correlation, consumer ethnocentrism significantly regulates the impact of cognitive disorder on brand attitude. However, the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ot correlation and brand attitude is not significant. Select the appropriate brand communication mode by identifying the target audienc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單位】: 山西財經(jīng)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安徽財經(jīng)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植入要素組合的受眾記憶及其激活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5AGL0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消費者生成廣告與企業(yè)廣告的協(xié)同效應及形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71302142
【分類號】:J9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再新;與好萊塢抗衡的歐洲電影[J];電影藝術;2000年02期
2 何月;好萊塢電影美國文化中的“空降兵”[J];市場觀察;2000年12期
3 ;好萊塢電影續(xù)集 大騙單[J];電影文學;2001年10期
4 肖筱;好萊塢的災難片[J];時代消防;2002年02期
5 陳洪蘭;好萊塢電影的“性”表演[J];世界文化;2002年02期
6 鮑玉珩;好萊塢市場經(jīng)營術[J];電影藝術;2002年03期
7 何建平;論好萊塢商業(yè)機制形成的文化/社會基礎(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徐曉東;拉普特飛島與塵世凡間——法國觀念電影與好萊塢娛樂片的比較[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羅伯特·C.艾倫;李小剛;;全家人單獨在一起:好萊塢與“家庭電影”[J];世界電影;2006年02期
10 藍愛國;;重磅出擊:好萊塢的大片情結[J];藝術廣角;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徐海娜;;好萊塢電影:美國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1冬季號(總第8期)[C];2011年
2 吳衛(wèi)華;;符號暴力:好萊塢的中國形象流行橋段[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重樓;寶萊塢“消化”好萊塢的意義[N];中國文化報;2011年
2 張煒;好萊塢何以充當“媚惑大眾的武器”[N];團結報;2011年
3 彭侃;好萊塢電影是如何“走出去”的[N];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
4 本報記者 慢舟;好萊塢“金剛”勇闖中國[N];中國貿(mào)易報;2012年
5 摩根資產(chǎn)管理執(zhí)行董事 莫兆奇;好萊塢的暗淡夏季[N];上海證券報;2012年
6 記者 李婷;獅門影業(yè),好萊塢下一個大玩家?[N];文匯報;2012年
7 陳眾議;且說好萊塢這部大片[N];中華讀書報;2013年
8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中國電影資本如何在好萊塢實現(xiàn)商業(yè)價值[N];北京商報;2013年
9 ;好萊塢電影特效師解密電影背后的事[N];電腦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張漢澍;進口電影“營改增”交鋒幕后:中影博弈好萊塢[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渝風;他者的形象:質疑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1980—1999)[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2年
2 葉宇;1930年代好萊塢對中國電影的影響[D];北京大學;2008年
3 翁君怡;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形象”[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楠;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D];齊齊哈爾大學;2012年
2 武洪昌;論當今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元素[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3 陳紫薇;跨文化身份的影像表述[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4 魯燁;好萊塢歌舞片的類型演變與創(chuàng)新[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5 牟娟;新世紀好萊塢電影中國形象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6 劉楠楠;杜比數(shù)字音效出現(xiàn)前的新好萊塢電影的聲音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7 韓迎迎;“新好萊塢”時期美國電影業(yè)整合研究:1980-2000[D];蘭州大學;2016年
8 李圣丹;21世紀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形象:新瓶裝舊酒[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9 劉陽;好萊塢中國情節(jié)原型的原生及嬗變[D];重慶工商大學;2016年
10 凌浩天;好萊塢電影中“超人”形象建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6170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61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