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公民政治認同的變化研究
本文選題:社會轉型 + 政治認同。 參考:《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人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共同體中,始終受到不同的政治文化、制度、政黨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的公民政治認同,對于社會穩(wěn)定和政治有序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社會轉型時期,公民的政治認同與不同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碰撞,構成了公民政治認同的變化軌跡。本文試圖以社會轉型為宏觀背景,透過公民政治認同的變化軌跡,探尋在變化過程中認同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提升公民政治認同度的現(xiàn)實路徑。具體而言,論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對社會轉型與政治認同相關概念做了分析和梳理。特別是根據(jù)本文需要,明確討論對于社會普遍應用的"轉型"的具體時間界定和特征考察,在廣泛研究學術界現(xiàn)有基礎之上,分析討論政治認同的真正涵義。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轉型時期公民政治認同的變化軌跡。依據(jù)改革開放的時間節(jié)點,通過改革開放前30年、改革開放初期、中期及深化期這四個階段對公民政治認同加以描繪,再通過公民政治認同在政治合法性、政府績效、政治價值及政治制度四方面經(jīng)歷的高低變化描述公民政治認同的變化軌跡。第三部分分析了公民政治認同變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困境及原因。即社會利益的分化、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及多元文化的碰撞帶來了公民政治認同在績效認同、價值認同和制度認同三方面的挑戰(zhàn)。第四部分試圖探討當前公民政治認同建構的合理方式。根據(jù)利益——制度——價值這一邏輯演進,提出當前公民政治認同是一種接續(xù)式的重構,即在歷史繼承中賦予政治認同以現(xiàn)實發(fā)展需要相符合的新內(nèi)容。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citizens and the social economy ,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D6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素華;;政治認同的辨析[J];當代亞太;2005年12期
2 楊金剛;現(xiàn)代化進程中政治認同的危機與轉型[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1期
3 張江華;;政治認同與黨的長期執(zhí)政[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 陳道銀;;政治認同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天府新論;2006年05期
5 孔德永;;對轉型時期我國公民政治認同重構模式的思考[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年06期
6 丁忠甫;;論基層的政治認同[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孔德永;;政治認同的邏輯[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薛中國;;政治認同概念解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9 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政治認同問題研究芻議[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現(xiàn)代政治認同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政治意義[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陳自強;;“創(chuàng)造性政治”視角下農(nóng)民政治認同的現(xiàn)代性轉換[A];全國博士生論壇“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問題”論文集[C];2012年
2 周敏凱;;政治認同建構與和諧社會建設[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3 方旭光;;政治認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4 袁文偉;;擴大公民權利 強化政治認同[A];中國共產(chǎn)黨理論創(chuàng)新歷程與經(jīng)驗——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黨史分會場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薛中國;關于“政治認同”的一點認識[N];光明日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白樂;學者建議 歐洲公民學習歐盟語言促進政治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齊衛(wèi)平;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接續(xù)”與“重構”[N];學習時報;2012年
4 黃鑄;中華民族應該堅持何種政治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3年
5 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孔德永;動態(tài)理解政治認同與政治穩(wěn)定[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6 陳春燕 戴玉;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新途徑[N];吉林日報;2010年
7 王岳川;精神對峙與價值滑動[N];中華讀書報;2002年
8 李欣宏 劉佳祥 田長春;信息化條件下心理動員面臨新挑戰(zhàn)[N];中國國防報;2008年
9 記者 姚學文;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 力戒形式主義[N];湖南日報;2009年
10 揚州市江都區(qū)法院院長 袁江華;核心價值觀促進法院科學發(fā)展[N];江蘇法制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素華;對政治認同的功能和資源分析[D];復旦大學;2005年
3 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認同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劉貝貝;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5 韓曉峰;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態(tài)模型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方旭光;政治認同的基礎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7 張國平;當代政治認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元修成;我國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9 薛中國;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貝貝;社會轉型期中國公民政治認同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馬冰冰;論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政治認同建設[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程波輝;轉型期中國政治認同重構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璐;利益、制度與價值—政治認同的邏輯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孟令輝;城鄉(xiāng)政治認同比較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王志超;網(wǎng)絡空間中公民政治認同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7 高雅;政治認同視域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基礎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5年
8 胡俊;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村干部政治認同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5年
9 李海洋;非公有制經(jīng)濟組織從業(yè)人員黨的政治認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10 雷于佳;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1330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jixiaoguanli/191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