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17 05: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人均家庭收入僅有230多元,發(fā)展到2008年底10270.7元,人均家庭收入增加了40多倍,在人們收入增加的同時,投資理財意識也不斷增強,千千萬萬的家庭不再局限于靠單一的保值型金融資產,儲蓄存款生息來獲取收益,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關注資本市場產品,注重金融資產選擇的多樣化,開始在保證資產安全的同時追求更高的收益,開始尋求在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之間進行博弈。家庭收入的增加和金融資產需求的擴大使得家庭金融應運而生,不少學者和金融機構開始關注家庭金融領域的研究。對家庭金融領域的研究,國外要早于國內,國內該領域的發(fā)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國外的研究比較早,但是真正將家庭金融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和學科提出來也是2006年的事情了,美國經濟學家Campbell在金融學年會(AFA)上首次提出將家庭金融作為獨立的學科。 家庭金融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它以家庭為分析單元,以金融基礎理論為指導,以存貸款、投資、保險、典當等使家庭資產保值增值的行為為內容,研究一定時期內,一定收入水平內家庭理財動機、行為、結構及其影響因素,以此引導家庭科學地理財,促進金融業(yè)務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穩(wěn)定。家庭金融研究涉及社會、經濟、家庭、金融等多個方面,包括的內容非常多,家庭金融及金融資產狀況、內容構成、增長速度及發(fā)展趨向;家庭金融及金融資產的社會家庭功用的探討;家庭金融及金融資產形成的一般機理、內在機制及規(guī)律性的探討等等都是家庭金融研究的范疇。 本文主要從家庭金融資產結構這一方面來進行研究,研究家庭金融資產的結構問題,也就是家庭金融資產的選擇問題,金融資產的選擇貫穿于家庭投資理財的整個過程。家庭在投資之前,就會面臨資產選擇的問題,即何種或哪幾種資產能成為最佳的資產,這不僅與居民對資產需求的偏好傾向有關,而且與資產供給方面的性質特征有關。家庭在投資理財的過程當中,同樣面臨著資產組合問題,既有機會成本的牽制,也有風險和收益的磨合。家庭在投資結束之后,還要面臨一個資產調整的問題,因為投資者不能無限制和沒有期限的使目前的資產組合獲得最優(yōu)的收益,即效用最大化,隨著時間的變化,各種市場因素及非市場因素(如心理因素、教育程度等等)的變化都會對資產組合的效用產生影響,因此有必要根據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化對家庭的資產選擇做出適當的調整。家庭在投資之前、投資過程中、投資結束后都面臨著金融資產的選擇問題,這共同構成了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理論。 對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分析和研究極具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從家庭本身來講,合理的家庭金融資產結構有利于家庭通過金融資產的收益來實現(xiàn)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目標,進而實現(xiàn)提高生活質量、增加家庭福利水平的長遠目標,同時也有利于家庭滿足子女教育、重大疾病、預防等方面的需求。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講,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優(yōu)化有利于金融機構加快金融創(chuàng)新的進程,提高金融服務的意識,以客戶為中心,開發(fā)出更多適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機構本身的競爭力和盈利水平。從宏觀經濟的層面來看,家庭金融資產規(guī)模的增加和結構的優(yōu)化能通過對相關變量的影響拉動經濟的增長,促進經濟尤其是金融的更好發(fā)展,同時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優(yōu)化能增加居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進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因此,對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在于第一采取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來研究我國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動,并用估計出的模型對2008年的家庭金融資產構成進行了預測,最后結合實證研究的結果對影響我國家庭金融資產結構分布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第二提出了不同的目標群體有著不同的金融需求,應根據特定的目標群體建立合適的金融體系,進行金融創(chuàng)新,本文將拓展私人銀行業(yè)務和優(yōu)化我國家庭金融資產結構聯(lián)系起來,私人銀行業(yè)務在我國有著巨大的需求,認為大力擴展私人銀行業(yè)務有利于優(yōu)化我國的家庭金融資產結構。 本文旨在分析我國家庭金融資產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找到影響家庭金融資產結構構成的因素,并以此提出政策建議。在具體的研究中,本文主要采用了時間序列模型,用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動情況,發(fā)現(xiàn)我國的家庭金融資產結構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誤差修正系數對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作用有限,要實現(xiàn)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長期均衡有待于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此外,本文采用實證得到的五組誤差修正方程對2008年的家庭金融資產結構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和實際結果相比,誤差較小,結果比較理想。最后,在實證的基礎之上,本文從五個大的方面對優(yōu)化我國的家庭金融資產結構提出了政策建議,主要包括金融體系的建設、金融創(chuàng)新、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建設、私人銀行業(yè)務及金融知識的教育和普及等方面。在文章的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采用計量方法對各個變量進行了實證研究,涉及到ADF平穩(wěn)性檢驗、JJ協(xié)整檢驗和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建立等。除了實證分析方法之外,數據分析當中本文還運用了統(tǒng)計描述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家庭金融資產規(guī)模和結構的變化情況。 盡管本文從實證的角度對我國金融資產結構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了影響金融資產結構變化的因素并提出了優(yōu)化我國金融資產結構的政策建議。但是在研究的過程當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與不足,結論也不盡完善。從數據的選取來看,本文的數據來源不夠精確,家庭的股票持有量和債券持有量均沒有確切的數據,采用了當年的發(fā)行量來替代,雖然在大趨勢上能反映家庭持有股票和債券的變動情況,但這種替代是不夠準確的,必然影響到實證的結果;從變量的選擇來看,由于家庭這一社會經濟個體的特殊性,影響其金融資產選擇行為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重要的因素無法準確用數字量化,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僅僅選取了易于量化的那些變量,比如說GDP、收入、消費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利率水平,這樣的選擇是有局限性的,很多對家庭金融資產選擇影響很大的因素像心里因素、年齡及風險偏好程度由于數據來源有限都被忽略了。最后,從研究的范圍來看,本文選用的全國的宏觀整體數據,代表了全國的平均水平,但是缺乏針對性。我國處于發(fā)展階段,各地區(qū)的情況差異性很大,像城鎮(zhèn)和農村的家庭金融資產持有情況肯定是有天地之別的,而同樣是城市,發(fā)達程度和習慣不一致,也會導致各地的家庭金融資產持有情況迥異。以上幾個方面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學位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F832.48;F224
【部分圖文】:
!擴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滬圖3家庭金融資產總量變化圖4.2.2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結構變動1、手持現(xiàn)金量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手持現(xiàn)金的比重為44.61%,截止2008年,該比重僅為9.54%。2、儲蓄存款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儲蓄存款從1978年的55.39%上升到2008年的75.90%。3、股票持有量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中所占的比重較小,在不同的時間波動比較大,但總體上呈現(xiàn)出逐漸上升的趨勢。4、債券持有量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較小,但略高于股票的持有量,趨勢和股票持有量有一定的相似性。5、和股票、債券相比,保險資產持有量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量中占的比重更小,但逐年穩(wěn)步增加,波動很小。1978年至2008年,歷年來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動情況下圖所示: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7114
【學位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F832.48;F224
【部分圖文】:
!擴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尹滬圖3家庭金融資產總量變化圖4.2.2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結構變動1、手持現(xiàn)金量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手持現(xiàn)金的比重為44.61%,截止2008年,該比重僅為9.54%。2、儲蓄存款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呈緩慢上升的趨勢。儲蓄存款從1978年的55.39%上升到2008年的75.90%。3、股票持有量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中所占的比重較小,在不同的時間波動比較大,但總體上呈現(xiàn)出逐漸上升的趨勢。4、債券持有量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較小,但略高于股票的持有量,趨勢和股票持有量有一定的相似性。5、和股票、債券相比,保險資產持有量在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量中占的比重更小,但逐年穩(wěn)步增加,波動很小。1978年至2008年,歷年來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動情況下圖所示: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建軍,田光寧;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結構及其變化趨勢分析[J];金融論壇;2001年11期
2 李實,魏眾,丁賽;中國居民財產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經驗分析[J];經濟研究;2005年06期
3 史代敏,宋艷;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實證研究[J];統(tǒng)計研究;2005年10期
本文編號:28871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2887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