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貨幣論文 >

中國建立區(qū)域碳交易市場勢在必行

發(fā)布時間:2018-05-04 22:17

  本文選題:低碳經濟 + 政治經濟學分析 ; 參考:《學術月刊》2010年07期


【摘要】:程恩富和王朝科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構建了一個低碳經濟的理論框架,并為深化低碳經濟的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一種可資借鑒的方法。楊志和陳波對碳排放權的三種產權類型進行分析,認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方式是在對排放總量嚴格控制的前提下,借助特定的制度安排將碳排放權或減排目標分解并落實到每一個微觀單位。馬艷和李真認為,在發(fā)達國家與不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交換活動中,除了直接體現在國際商品價值生產方面的不平等交換之外,還存在"碳"的不平等交換,兩種經濟體在貿易品生產技術和國際碳排放標準的制定權等方面的差異性,是導致國際"碳"不平等交換的重要原因。齊新宇和嚴金強在馬克思的兩部類均衡增長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一個存在環(huán)境約束條件的增長模型,來說明為什么技術進步和產業(yè)結構的轉變能夠控制"碳"排放,從而保證可持續(xù)的增長。
[Abstract]:Cheng Enfu and Wang Chao-ke constructe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ow-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provided a useful method for deepen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olicy research of low-carbon economy. Yang Zhi and Chen Bo analyzed the three types of property rights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s, and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s to strictly control the total amount of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 rights or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are broken down and implemented to each micro unit through specif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Ma Yan and Li Zhen believe that in the exchan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developed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in addition to the unequal exchange directly reflec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value, there is also an unequal exchange of "carb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economies in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trade products and the right to set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standard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unequal exchange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Qi Xinyu and Yan Jinqiang established a growth model with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 basis of Marx's two-part balanced growth model to explain wh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 control "carbon" emissions. In order to ensure sustainable growth.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分類號】:F832.5;F2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立新;;低碳經濟導向下綠色物流的實施策略[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4期

2 鄒娜;;低碳經濟與新型工業(yè)化[J];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24期

3 錢笑盈;;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產業(yè)結構調整[J];世紀橋;2011年15期

4 郭立珍;;我國低碳消費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1年08期

5 張慧君;;低碳經濟下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研究[J];學理論;2011年16期

6 鮑依福;;淺探低碳經濟與熱電聯(lián)產[J];硅谷;2011年15期

7 崔曼寧;;低碳經濟在我國發(fā)展的挑戰(zhàn)、機遇和對策[J];現代商業(yè);2011年23期

8 陳效蘭;;低碳經濟與民族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年03期

9 李慧;李婭莉;朱曉海;;低碳經濟時代低碳物流運輸新模式[J];江蘇商論;2011年06期

10 章文燕;;低碳經濟下的供應鏈協(xié)同研究[J];統(tǒng)計與決策;201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鐵錚;;森林是最大有機碳庫[A];低碳經濟與林業(yè)發(fā)展論——中國林業(yè)學術論壇·第6輯[C];2009年

2 鐵錚;楊品舒;;我國低碳經濟理念的傳播問題分析[A];低碳經濟與林業(yè)發(fā)展論——中國林業(yè)學術論壇·第6輯[C];2009年

3 林震;費衍慧;;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福建低碳經濟發(fā)展路徑研究[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4 郭秀君;田文美;;低碳經濟與我國木制家具出口貿易[A];低碳經濟時代的林業(yè)技術與管理創(chuàng)新[C];2010年

5 汪恭禮;;宣城市發(fā)展低碳經濟主要途徑與建議[A];低碳經濟與林業(yè)發(fā)展論——中國林業(yè)學術論壇·第6輯[C];2009年

6 陳建成;程寶棟;;森林與低碳經濟芻議[A];低碳經濟與林業(yè)發(fā)展論——中國林業(yè)學術論壇·第6輯[C];2009年

7 孟靜靜;劉靜宇;黃少鵬;;低碳經濟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陜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陳愛萍;張存嶺;趙德勤;朱占英;;樹立低碳經濟理念 加速淮北城市轉型[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9 宋天和;洪偉達;;以低碳經濟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10 錢坤建;岳學文;奎建蕊;方晉;方海東;潘志賢;楊艷鮮;紀中華;;以生態(tài)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fā)展[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 夏業(yè)良;提高公務員工資的利弊[N];中國經營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吳郁秋;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摩擦的政治經濟學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邢繼俊;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公共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盧曉彤;中國低碳產業(yè)發(fā)展路徑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王可強;基于低碳經濟的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姚宇;我國產業(yè)低碳化經濟發(fā)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金融危機背景下貿易保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D];天津財經大學;2010年

2 崔長彬;低碳經濟模式下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文藝;關于中國低碳城市及其營建的初步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4 范基平;低碳視角下的呼包鄂城市經濟發(fā)展路徑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5 鐘志威;環(huán)境污染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D];暨南大學;2010年

6 劉亞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價格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7 常磊;貿易政策的背后[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8 鄔莎;低碳經濟下武漢產業(yè)發(fā)展模式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張戈;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化道路新走向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10 馮德;中國對外貿易隱含碳及其關稅的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84491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184491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eab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