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道德風險、利益侵占與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jīng)驗證據(jù)
本文關鍵詞: 銀行道德風險 利益侵占 信貸資金 配置效率 出處:《金融研究》2010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以集團控股公司信貸融資為研究視角,實證性研究了銀行道德風險導致信貸資金低效配置的一種典型作用路徑。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銀行存在短期內擴張信貸規(guī)模的道德風險,易與存在過度信貸融資需求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形成合謀,導致利益侵占風險越高的公司獲得過度的銀行信貸資金支持。銀行與大股東的雙重道德風險導致了信貸資金配置的低效率。本文建議應從堅持商業(yè)銀行市場化改革和打破國有銀行軟預算約束機制入手解決銀行體系道德風險問題,提高信貸資金配置效率。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holding company credit financing,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a typical role path of bank moral hazard which leads to the inefficient allocation of credit funds. It is found that banks have moral hazard to expand credit scal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Easy to collude with large shareholders of listed companies with excessive credit financing needs, The higher the risk of interest encroachment, the higher the risk of obtaining excessive bank credit fund support. The double moral hazard between the bank and the major shareholders leads 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credit fund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solve the moral hazard problem of the banking system by breaking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mechanism of state-owned bank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credit funds.
【作者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70532003) 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課題(編號:2009017212003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F224;F83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萬良勇;魏明海;;我國企業(yè)集團內部資本市場的困境與功能實現(xiàn)問題——以三九集團和三九醫(yī)藥為例[J];當代財經(jīng);2006年02期
2 吳世農,盧賢義;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困境的預測模型研究[J];經(jīng)濟研究;2001年06期
3 馬曙光;黃志忠;薛云奎;;股權分置、資金侵占與上市公司現(xiàn)金股利政策[J];會計研究;2005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俊秋;張奇峰;;法律環(huán)境、金字塔結構與家族企業(yè)的“掏空”行為[J];財貿研究;2007年05期
2 章鐵生;企業(yè)財務危機預測模型研究綜述[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3 梁惠蘭;;企業(yè)財務風險識別與防范[J];北方經(jīng)濟;2006年12期
4 姜天,韓立巖;基于Logit模型的中國預虧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測[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章之旺,邵君利;財務困境預測的若干問題探討[J];商業(yè)研究;2005年16期
6 張根明;向曉驥;孫敬宜;;基于BP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制造業(yè)上市公司財務預警[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周思恩,丁莉;上市公司被特別處理的分級預警模型分析[J];財經(jīng)科學;2003年S1期
8 張玲,楊貞柿;信用風險度量方法綜述[J];財經(jīng)科學;2004年S1期
9 宋力,李晶;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的實證研究[J];財經(jīng)論叢;2004年01期
10 張繼袖;陸宇建;;控股股東、政府補助與盈余質量[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07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永生;基于內部誘因的企業(yè)危機預警評價系統(tǒng)構建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2 余硯新;信托投資機構資本市場交易行為研究[D];天津財經(jīng)學院;2004年
3 程東躍;我國金融租賃風險管理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徐鹿;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測實證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2年
5 王今;企業(yè)財務危機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6 楊軍;關于國有商業(yè)銀行信用風險成因與識別的研究[D];清華大學;2003年
7 肖智;基于軟信息的軟決策新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8 董直慶;對股票價格的經(jīng)濟學分析——兼論我國股市特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陳銘恩;西部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支撐體系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2年
10 金樁;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曉玲;基于經(jīng)濟增加值核心指標體系的企業(yè)信用評級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2 梁娟娟;現(xiàn)金流量指標預警財務風險[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3 王承哲;企業(yè)間合作績效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4 徐斌;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指標評估體系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5 孫柏;基于DEA的上市公司信用風險評估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6 周欣宇;基于契約理論的企業(yè)會計政策選擇研究[D];蘭州商學院;2007年
7 王軍;我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代理問題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剛;企業(yè)財務危機識別與預警[D];吉林大學;2005年
9 劉紅;證券定價機理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10 劉儒f;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tǒng)研究[D];石河子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國輝,趙春光;上市公司選擇股利政策動因的實證研究[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00年05期
2 原紅旗;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J];財經(jīng)研究;2001年03期
3 蔣海;不對稱信息、不完全契約與中國的信用制度建設[J];財經(jīng)研究;2002年02期
4 辛清泉;林斌;;債務杠桿與企業(yè)投資:雙重預算軟約束視角[J];財經(jīng)研究;2006年07期
5 劉錫良,曾欣;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與道德風險[J];財貿經(jīng)濟;2003年01期
6 周中勝;陳俊;;大股東資金占用與盈余管理[J];財貿研究;2006年03期
7 陶軍;;我國中小銀行貸款集中的羊群行為分析[J];當代經(jīng)濟科學;2006年02期
8 范從來,袁靜;成長性、成熟性和衰退性產業(yè)上市公司并購績效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02年08期
9 余暉;監(jiān)管權的縱向配置——來自電力、金融、工商和藥品監(jiān)管的案例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03年08期
10 雷光勇;劉慧龍;;控股股東性質、利益輸送與盈余管理幅度——來自中國A股公司首次虧損年度的經(jīng)驗證據(jù)[J];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07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志忠;非有效市場下的股票市場定價模型[D];廈門大學;2004年
2 李瑞;中國總經(jīng)理影響力研究及應用[D];清華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旭;中國國有商業(yè)銀行異化行為分析[D];武漢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成;王永縣;;企業(yè)利益侵占行為的實施及影響因素[J];系統(tǒng)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6年04期
2 宋小保;劉偉;劉星;;控股股東、利益侵占與代理成本[J];系統(tǒng)工程學報;2009年02期
3 宋小保;;大股東信息披露操縱的動機研究[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馬娟;;股票的期權性質、股利發(fā)放與債權人利益侵占[J];財會月刊;2007年05期
5 袁振興;楊淑娥;;大股東對不同現(xiàn)金股利政策的偏好與利益侵占[J];統(tǒng)計與決策;2007年02期
6 陳小林;;產權關系、大股東侵占與注冊會計師的監(jiān)督效應[J];南方經(jīng)濟;2007年06期
7 計方;劉星;;交叉上市、綁定假說與大股東利益侵占——基于關聯(lián)交易視角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jīng)濟科學;2011年04期
8 金穎;;控股股東的掠奪行為及動機分析[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9年08期
9 彭元;;基于股權分置視角的中國上市公司MBO股東財富效應研究[J];當代財經(jīng);2011年07期
10 呂長江;肖成民;;最終控制人利益侵占的條件分析——對LLSV模型的擴展[J];會計研究;2007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宋小保;控股股東代理條件下的利益侵占及其經(jīng)濟后果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查婷婷;我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利益輸送與侵占問題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2 安鵬;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利益侵占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3 賀曦;關聯(lián)交易與控股股東侵占行為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4 潘莉莉;中國上市公司現(xiàn)金持有量與經(jīng)營業(yè)績間的關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5 楊婧婧;市場化進程、股權結構對利益侵占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7年
6 林琳;我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7 文慧;終極控制人、關聯(lián)交易與盈余質量的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1604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151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