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市場再融資監(jiān)管規(guī)則變遷的制度經濟分析
本文關鍵詞:中國股票市場再融資監(jiān)管規(guī)則變遷的制度經濟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權益再融資 監(jiān)管規(guī)則 制度變遷
【摘要】:中國證監(jiān)會一直試圖通過再融資規(guī)則的改變來調控上市公司行為,實現市場的有序發(fā)展。配股、增發(fā)以及可轉換債券等途徑的創(chuàng)設及其準入門檻的"寬緊"調整成為中國再融資監(jiān)管的核心。以額度分配為核心的證券發(fā)行制度決定了1999年之前的再融資監(jiān)管規(guī)則的整體架構,而當核準制實施后,市場化規(guī)則的引入盡管強化了外部約束,但股權分置制度的存在一度使再融資監(jiān)管陷入困境。當股權分置改革初步完成后,危機驅動的信貸擴張迫使監(jiān)管當局重新設計再融資監(jiān)管架構,在凈資產收益率要求基礎上引入了現金股利分配要求。中國現行再融資規(guī)則帶有明顯的過渡性,應在未來重新定位。
【作者單位】: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8CJL00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項目“中國金融發(fā)展中的創(chuàng)新和監(jiān)管問題研究” 中央財經大學青年創(chuàng)新團隊支持項目
【分類號】:F832.51
【正文快照】: 一、前言從理論上說,股票市場中再融資方式及其規(guī)模的選擇應該是公司上市后基于自身治理目標的一種市場化理性行為,其決策不僅受制于公司潛在的投資項目預期收益和風險狀況、與市場運行狀況緊密相關的不同再融資途徑可得性變化及其成本等因素,而且也帶有極強的弱化公司內外不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吳曉求;股權流動性分裂的八大危害——中國資本市場為什么必須進行全流通變革[J];財貿經濟;2004年05期
2 陳小悅,肖星,過曉艷;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J];經濟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余明江;股利政策的一般性模式——一個投資行為模型的應用[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顧振偉;歐陽令南;;頻數分布法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趙敬德;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王明虎,羅媛媛;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實證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5 許躍輝;上市公司財務虛假的成因——基于股東投票權完備性角度的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孫愛軍,陳小悅;關于會計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論中國股市的利潤驅動特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7 袁江英;趙健梅;;基于利益相關主體的配股行為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錢源達;;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的“N字型”關系研究[J];北方經濟;2007年22期
9 黃明峰;黃瑤;田水;;配股政策的變更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象的實證研究——基于1994-2007年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北方經濟;2009年12期
10 姚立杰;會計盈余有用性研究:回顧與展望[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忠松;;堅持科學發(fā)展的人力因素和保障體系[A];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孫彩;;基于配股權的盈余管理行為例證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馬忠;朱栗;;盈余管理計量方法綜述與研究展望[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第十五屆年會)暨中央在鄂集團企業(yè)財務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4 宋力;張玉春;;股權分置改革后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變化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第十五屆年會)暨中央在鄂集團企業(yè)財務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5 肖星;申睿;;配股前的盈余管理、配股后的資金流向與后續(xù)業(yè)績[A];公司財務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張國清;;現金流量表信息含量的實證分析——來自滬、深兩市的經驗證據[A];企業(yè)財務報告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游家興;羅勝強;;門檻與棘輪雙重效應、盈余管理與價值相關性——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A];當代會計評論(第1卷第2期)[C];2008年
8 曲曉輝;肖虹;丁蕓潔;;上市公司利用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進行盈余管理嗎?——基于與IFRS趨同后歐盟及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比較[A];當代會計評論(第2卷第2期)[C];2010年
9 劉浩;孫錚;;會計盈余信息選拔的不可能定理及其理論深化[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經濟·管理學科卷)[C];2007年
10 顏敏;王平心;張永國;;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組合選擇現狀研究——基于2001年滬深股市的經驗檢驗[A];中國會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紅平;網絡會計信息披露真實度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張曉東;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人為操控的實證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3 翟勝寶;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4 畢金玲;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方式選擇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5 侯曉靖;審計市場集中度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張虎;論韓國公司治理結構的變遷[D];吉林大學;2011年
7 杜瑞;機構投資者持股特征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高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投資支出的關系研究——融資約束視角[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9 林大龐;股權激勵的公司治理效應:基于盈余管理與公司業(yè)績視角的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10 吳敏曉;基于市場交易視角的中國上市公司大股東行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艷華;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與股權結構的關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孫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黃好杰;管理者風險偏好變化與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鄭歡;薪酬契約、董事會特征與盈余管理[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張陽;自愿性會計政策變更的財務動機[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孫俊奇;審計行業(yè)專業(yè)性與審計質量的相關性分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7 陳燕;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評系統(tǒng)對盈余管理的影響[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8 喻姝姝;定向增發(fā)新股對上市公司長期股票價格影響的實證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9 談紫蘭;IPO盈利預測信息與股票價格相關性的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10 羅凌云;我國房地產行業(y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宋劍峰;盈余管理的動機透視及其對審計的意義[J];證券市場導報;1998年12期
2 吳曉求;金融的過去、今天和未來[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穆林;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變遷與風險控制[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陳海勇;證券市場政府行為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5年07期
3 余文淵;農村合作基金會興衰對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發(fā)展的啟示[J];理論探討;2005年05期
4 李曉陽,王釗;國際貨幣制度的變遷及啟示[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黃劍彰;;淺析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創(chuàng)新[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6期
6 王邦武;;中央銀行專業(yè)技術職務制度變遷的博弈論視角分析[J];武漢金融;2006年03期
7 吳昊;張長全;;從金融制度變遷看農村非正式金融存在和發(fā)展的合理性[J];當代經理人(中旬刊);2006年11期
8 吳斌;;我國投資銀行制度變遷的特征和路徑依賴[J];國際商務研究;2006年05期
9 張春萍;;制度變遷與俄羅斯金融工業(yè)集團的形成[J];學術交流;2007年05期
10 陳鋼;;我國投資銀行制度創(chuàng)新的路徑選擇初探[J];廈門特區(qū)黨校學報;200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樂平;陳洪輝;;經濟轉軌與中國金融的漸進式改革之路[A];第三屆中國金融論壇論文集[C];2004年
2 金媛媛;;中國農戶小額信貸的新制度經濟學思考[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屆湖北科技論壇“三農問題與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分論壇論文集[C];2005年
3 于麗紅;蘭慶高;;我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績效分析和改革取向[A];遼寧省農業(yè)經濟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征集論文集[C];2005年
4 孫小麗;;國有商業(yè)銀行公司治理改革研究[A];第五屆國有經濟論壇“海峽兩岸企業(yè)改革與重組”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羅得志;;中國銀行制度變遷:1949—2002[A];第三屆中國金融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鄭耀群;;民營金融制度的內生性及其發(fā)展中應注意的問題[A];全國第八屆工業(yè)工程與企業(yè)信息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7 黃維;沈紅;;制度變遷與中國國家助學貸款的制度選擇[A];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學生貸款的償還、持續(xù)發(fā)展與高等教育入學”研究成果集(一)[C];2004年
8 高曉紅;;漸進改革中的利率制度安排與變遷[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李由;;制度變遷與通貨膨脹[A];深化企業(yè)改革和治理通貨膨脹研究[C];1995年
10 李辛白;;制度失衡——中國金融業(yè)發(fā)展的制度分析[A];2002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現代化建設中的體制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江蘇天鼎 秦洪;制度變遷引發(fā)投資機會[N];中國證券報;2006年
2 渤海投資 周延;基金新思路催生新動力股[N];東方早報;2007年
3 張衍真;農村信用社制度變遷的約束因素[N];金融時報;2000年
4 周小全;漸進式市場化:中國金融制度變遷的理性選擇[N];金融時報;2003年
5 劉杉;斯諾與諾斯[N];中華工商時報;2003年
6 熊繼洲;民營銀行及其制度變遷[N];金融時報;2003年
7 陳心穎;國有商業(yè)銀行改革模式的制度分析[N];金融時報;2005年
8 王占北 常寶春;鋪設農信社制度變遷之路[N];金融時報;2006年
9 特約撰稿 秦洪;制度變遷:牛市的發(fā)動機[N];上海證券報;2006年
10 周延;從基金調倉新思路看后市機會[N];證券時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俊凱;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制度改革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2 劉曄;資本市場發(fā)展與財政制度變革[D];廈門大學;2003年
3 盧華;中國股票市場制度變遷與投資者行為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岳林繼;我國商業(yè)銀行從事證券業(yè)務的模式與效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黃維;國家助學貸款轉移支付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顧鋒鋒;經濟轉軌國家銀行業(yè)危機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梁化軍;中國證券發(fā)行監(jiān)管的制度變遷:理論模型與績效檢視[D];吉林大學;2006年
8 王嵐;股權分置改革時期證券市場困境與對策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9 劉向陽;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10 朱大地;中國金融結構制度變遷及動因分析[D];北京郵電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曾小薈;論我國制度變遷中的金融深化[D];西北大學;2001年
2 孫永舉;金融監(jiān)管制度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D];河南大學;2005年
3 谷秀青;近代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分析(1928-1940年)[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陳戌睿;老少邊窮地區(qū)農村信用社最優(yōu)制度選擇[D];西南財經大學;2007年
5 王可楠;我國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禹宗顏;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信用社制度變遷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7 孫曉玲;我國非正規(guī)金融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8 婁文劍;論分業(yè)經營與混業(yè)經營制度的變遷——兼談我國金融業(yè)務經營制度的選擇[D];廈門大學;2002年
9 暢會玨;中國銀行證券混業(yè)經營制度變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仲艷維;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變遷分析及創(chuàng)新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3011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huobilw/130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