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布局與土地利用相互關系研究
【學位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U239.5
【部分圖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的土地利用是產生軌道交通客流的源泉,決定著軌道交通的客流大小方面,城市軌道交通增強了其沿線地區(qū)的可達性和土地的承載能力,力又對城市土地利用的性質、結構、開發(fā)強度等具有決定性作用。 1.1 所示,即為城市軌道交通與土地利用的“源流”關系圖。城市中有居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商業(yè)服務業(yè)設施用地、。城市生活使得這些用地的使用者出于某種目的而從某一用地去往另了出行的源。此時,軌道交通作為城市出行的一種可選交通方式成為方案,經過比選,如果軌道交通是出行者到達其目的地的最快捷、出,出行者就會選擇該交通方式出行,軌道交通將這些客流送往另一地源流”便構成了城市軌道交通出行網。
圖 1. 2 軌道交通廊道效應函數圖(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4])知,隨著距離從 d1遞增到 d2、d3,軌道交通道交通廊道越近,居民出行使用軌道交通的;②由于軌道交通的快捷、高效,距離軌道通廊道越近,其土地利用受到軌道交通的帶房地產價格受軌道交通影響越大。者都是基于步行的范圍,即 5 分鐘、10 分0 米至 800 米的范圍(步行 5 分鐘至 10 分鐘我國學者多數以普通人步行 10min 的距離取心 1000 米的范圍作為規(guī)劃效應場的范圍。》中關于城市軌道交通和共享單車的研究,
單車與城市發(fā)展白皮書》大數據的報告“在城市中,普 9.68km 每小時,最慢為 6.45km 每小時”[46]。述及實測,本論文步行速度取值 4.5km 每小時,自行車場范圍劃定的計算如下:方式 5 分鐘 10 分鐘出行距離計算表速度 5 分鐘出行距離 10 4.5km/h 400m 7.2km/h 600m (資料來可以確定,一級效應場為以軌道交通線路為中心 400m 、二級效應場是以軌道交通線路為中心 800m 的范圍(鐘距離)、三級效應場是以軌道交通線路為中心 1200m 步行 15 分鐘的距離),軌道交通站點效應場范圍示意圖范圍示意圖如圖 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智勝;熊志華;;北京城市軌道交通沿線土地利用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15年04期
2 劉仲;顧保南;孫世超;鄧澄遠;;2014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統(tǒng)計和分析——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年報快遞”之二[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5年01期
3 張月金;;城市軌道交通沿線土地綜合開發(fā)策略——以南寧軌道交通1號線為例[J];規(guī)劃師;2014年S2期
4 岳丹飛;;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分布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視界;2014年04期
5 蘇曉舟;顧保南;孫世超;;2013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統(tǒng)計和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4年01期
6 趙紅茹;;西安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guī)劃研究[J];規(guī)劃師;2014年01期
7 王靜;劉劍鋒;馬毅林;孫福亮;陳鋒;;北京市軌道交通車站客流時空分布特征[J];城市交通;2013年06期
8 楊永平;邊顏東;周曉勤;葉霞飛;;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fā)展對策[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3年10期
9 段德罡;張凡;;土地利用優(yōu)化視角下的城市軌道站點分類研究——以西安地鐵2號線為例[J];城市規(guī)劃;2013年09期
10 謝秉磊;丁川;;TOD下城市軌道交通與土地利用的協(xié)調關系評價[J];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2013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一鳴;TOD導向下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地區(qū)規(guī)劃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7年
2 李鳳蘭;城市軌道交通線網拓撲結構分析及重點車站的識別[D];長安大學;2017年
3 趙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對沿線土地利用的影響及優(yōu)化對策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7年
4 何奕葦;軌道交通與土地使用的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D];深圳大學;2016年
5 張玉潔;聯接中心城區(qū)與新城的軌道交通對沿線土地利用的影響[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6 李迪希;基于城市時空優(yōu)化的軌道交通沿線土地利用規(guī)劃策略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6年
7 李培;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土地利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8 韓萌;城市交通系統(tǒng)與土地利用協(xié)調性評價[D];長安大學;2016年
9 王炎冰;城市軌道交通合理線網規(guī)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10 葉知驍;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客流量與沿線土地利用關系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8676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86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