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與公共領域”國際研討會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Media and Public Domain"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will be held in Lyon, France, July 2-3, 2012.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conference is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brought about by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media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conference was co-spons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Lyon II University, the Center for Media Studies, Romanian National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USA.
【分類號】:G206-2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劍書;邱新有;;網絡中觀點表達的自由市場——兼論作為公共領域的QQ群組的個案分析[J];新聞知識;2011年07期
2 仝菲;;從時間變遷看報刊構筑公共領域的變化——以《大公報》“星期論文”和《南方周末》評論版為例[J];青年記者;2011年26期
3 朱佳佳;;SNS能否開啟網絡公共領域的新渠道[J];新聞世界;2011年06期
4 顏笑漪;;淺談報刊公共領域的作用[J];新聞世界;2011年06期
5 湯菁;;《大公報·文藝》的“公共領域”雛形[J];新聞世界;2011年07期
6 王強春;;博客烏托邦:消失的公共領域[J];南方電視學刊;2011年04期
7 袁琳娜;;《南方周末》與公共領域建構——以《南方周末》三次轉型為線索[J];新聞世界;2011年08期
8 夏倩芳;黃月琴;;“公共領域”理論與中國傳媒研究的檢討:探尋一種國家-社會關系視角下的傳媒研究路徑[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年05期
9 李帆;劉昕明;;微博與公共領域建構的關系思考[J];新聞傳播;2011年06期
10 沈曉梅;;微博公共領域中的公眾話語空間——以人民網兩會微博為例[J];新聞世界;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崔亞娟;;公共電視的歷史溯源與理論建構[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彭慧明;;網絡眾聲,不只喧嘩——以臺灣「聯(lián)合報」為例討論網絡爆料形成議題的趨勢[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吳世文;;轉型期中國城市媒體的公共性研究[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張?zhí)K敏;;“諾斯悖論”與傳媒公共性的重建[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張收鵬;;網絡視頻新聞的輿論力量——以“6·5”成都公交燃燒事故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張聰;;從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看中國話語權的提升[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魏黎明;民眾意見訴求正在指向公共領域[N];經濟觀察報;2010年
2 曹衛(wèi)東;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有多大?[N];中國教育報;2002年
3 本報記者 歐陽艷琴 實習生 馮軍;新媒體[N];中國經濟時報;2011年
4 支運波 復旦大學中文系;重建媒介理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越石;“超級女聲”:時代造就的“超級籃子”[N];人民法院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流云;打響網絡時代著作權保衛(wèi)戰(zhàn)[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7 曾革楠;大眾傳媒與政治文明建設[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8 陳立強;博客:私人話語與公共話語的信息交鋒[N];中華新聞報;2007年
9 耿海巖;地市黨報: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N];中華新聞報;2007年
10 畢詩成;媒體濫起外號是種陋習[N];檢察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高輝;公眾視角下網絡的政治作為[D];復旦大學;2010年
2 張玉強;網絡輿情危機的政府適度反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鄒軍;虛擬世界的民間表達[D];復旦大學;2008年
4 高波;我國政府傳播論[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紀紅;互聯(lián)網輿情的形成發(fā)展與引導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吳定勇;接受美學視野中的都市報新聞傳播策略[D];四川大學;2005年
7 鄭從金;英國公共廣播電視興衰的原因分析[D];上海大學;2008年
8 余秀才;網絡輿論傳播的行為與動因[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陳華明;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隱私話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10 海闊;大眾傳媒與中國現(xiàn)代性[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妍;我國公共知識分子與公共領域建構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2 李t$;論微博客公共領域的建構[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傅亞寧;NGB背景下網絡電視臺社會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朱佳佳;淺析網絡公共領域中的網絡輿情[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5 曾麗紅;當代時評的勃興與公共領域的建構[D];暨南大學;2006年
6 孫子系;論我國網絡傳媒“公共領域”的形態(tài)特征與發(fā)展變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7 寧兆洋;網絡傳播與公民精神構建[D];山東大學;2005年
8 徐運紅;論我國電視談話節(jié)目對公共領域的構建[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9 余亞莉;新聞平民化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10 常培;“群己權界”視角下的網民行為規(guī)范及保護[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45569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455698.html